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23-03-19 01:06:5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31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案)

    一、论城市绿化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公墓作为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而又影响着城市绿化风格与水平。绝大多数公墓是建在城郊的荒山瘠地上,因而积极探索和研究山地城市公墓的生态绿化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山地既是自然资源、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地,又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殡葬文化中心的山地城市公墓,其规划、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殡葬文化的进程。由于山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山地城市公墓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沿袭平地的规划理论方法、结构布局模式及技术指标体系等,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山地生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城市公墓的鲜明个性与地方特色逐渐消失。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忽视绿化建设,在规划中忽视山地自然生态特点,盲目沿用平原的绿化模式,不能构成有效的山地绿化系统,导致环境结构混乱、生态环境失调。因而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体现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格局内在秩序,是实现山地城市公墓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绿化模式的建立

    由于山地城市公墓地形地貌复杂,山峦、沟壑、溪流等自然要素往往切割、插入甚至横穿城市公墓,使公墓用地呈零散状,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块状、带状和楔状区域,因而平地公墓的“环状+楔形”的绿化模式(图1)很难适用。

    针对山地城市公墓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山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分析为基础,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种适应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结构的生态绿化模式即“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图2)。它在形态上呈现出宽窄变化的廊状绿地(绿廊)连接块状绿地(绿块)而形成不规则、开放式的网状绿化结构。

    所谓“绿块”,是指城市公墓内小块状生态单元,它们是构成山地公墓自然生态体系的基本感知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特点,能形成微小气候环境。它们遍布公墓区域之内,可达性强,最易为人们所体验。在自然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山体和水域两方面,如山冈、山谷、陡坡、坎、沟、岭上的原始植被,河、岩、滩等附近的自然绿化;在人工形态上,主要有公共绿地、绿化带、游园等等。所谓“绿廊”,是指沿自然的河道、溪谷、山脊或山谷绿带及水体、山地特有崖壁立体绿带、梯道绿带、殡葬功能区(如墓区)内绿带等。这样通过绿廊将公共绿地、游园、景点等一系列绿块连接形成整体绿化网络。

    从山地城市公墓自然生态来看,山地城市公墓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绿地体系符合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结构的理论;城市公墓是一个由基质——廊道——嵌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人或物)相互联系和作用(如在公墓中单一方向性的单向型人流和来去往返性的选择型人流等),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公墓系统所承担的生态功能。

    在“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中,可将城市公墓景观中的主体部分——殡葬建筑、殡葬功能主体(如墓碑等)及道路系统视为城市公墓景观的基质,将外观和肌理上与基质明显不同的绿块视为嵌块,将绿廊视为廊道。这样,山地城市公墓的绿地系统规划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完善的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

    2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特点

    从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出发,“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2.1 适应性

    由于自然山水对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分割和限制,城市公墓的开发与发展呈现出组团状或带状。“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它顺应地形,随坡就势,将相对零散的城市公墓空间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公墓空间,使绿化体系真正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一模式中,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分析对公墓园林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与有害因素,针对有害因素采取营造相应的块状绿地(风景林、小游园等)的方法加以遏制或抵消,这些极具针对性的块状生态绿地,是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的艺术配置。这种绿化模式借助绿廊将城市公墓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自然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园林景观的互借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2.2 渗透性

    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两部分互相渗透而形成的组合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因素对生物群落生境具有一定的影响,特殊的气候和立地条件,为植物生长造成了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新的生境。在公墓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进行生态工程的结构复制和功能模拟,使公墓园林生态结构优化,整体协调。在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中,运用植物、建筑、水体等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因地因时地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功能。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是从山地自然生态的内在机理出发,在公墓中见缝插绿,深入城市公墓的每个角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例如,山地城市公墓中有一些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山地公墓道路多劈山而筑,一面倚山,一面临崖,在这些地段合理配置攀援、垂直、地被植物等立体绿化,同乔、灌木以及最下层的地被植物易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绿化率和绿视率,使植物高低相竞、充满生机盎然的情趣,而且体现出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系统性

    由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破碎,而这种网络状的整体绿化模式,能起到强化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作用,并促使其生态结构形成开放空间框架,由于自然山水的差异将会显示出独特的景观风貌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墓特色危机”。

    这种绿化模式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顺应地势向外扩展,不仅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而且可以引导城市公墓空间的发育,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持续、协调发展的良性绿色生态骨架,这不仅有利于山地城市公墓的分期建设,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好关键性的地理要素,从长远角度控制山地城市公墓景观生态质量和变化趋势,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动态景观生态体系。

    2.4 可达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归自然成为时尚,人们不仅向往浏览名山大川,而且更注重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的接触。“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加强了特殊市民(即到殡葬园区活动的人)与绿地的亲近性,便于市民到达,使用频率高,市民可参与性强,真正起到了城市公墓绿地的作用,使人们在进行殡葬活动之余有“山水之怡、林泉之致”,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

    2.5 文化性

    绿化体系的设置可以在公墓中特殊地段同公墓的历史文化保护或文化娱乐设施相结合,使之成为文化绿网。绿地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墓的优势,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把握每一个“绿块”的文化主题、空间性质、艺术特点以及人的感受,通过绿廊将之串联起来,建立完整的殡葬活动网络,使山地城市公墓除了具有殡葬功能外,还成为可游、可赏、可探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殊场所。

    我们追求的意境所要表述的主题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即园林生态文化,因而要考虑到绿地的文化氛围,绿地除植物自身的形象外,其广场、憩地、建筑物、雕塑、文化活动内容也应提高思想和艺术档次,这正是公墓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结合部,如在公墓绿地中可设置体现厚养薄葬的传统雕塑小品。

    2.6 经济性

    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绿色植物达到的,要从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叶面积总数三方面来考虑,按照植物生态与造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通过乔、灌、草相结合,阳生与荫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人工群落,提高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可适当提高栽植密度和上下层次,以后逐步间伐,既保证了人工群落的科学性,又提高园林的经济性,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其景观效果的稳定,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保存性、观赏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建立人工群落,设计时兼顾远期效果和近期效果,适当选择药用植物、果树、油料植物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适当选用大规格苗木,提高园林的经济性。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可以利用山地城市公墓的任何地段,甚至可以将公墓内大多数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纳入到绿地系统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占用好地,从而缓解了山地城市公墓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由于带状和网状绿地同传统的大块绿地相比,相同面积下增加了绿地边缘的长度,从而使更多的周边土地升值(碑墓穴位畅销),不仅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实例分析

    双凤山陵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属有较大山丘分布的洪积冲扇区,其四周有自然天成之景和人文景观可借。

    3.1 双凤山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划特点

    双凤山依靠地形地貌表现出内部环境的自然美,其空间性格倾向于平坦旷远之美,与峰峦岭岫、崖岩洞府相比,更显得平易近人,具有现实感和人情味。两山中间形成洼陷、低平的狭长地带,表现为低落幽曲的空间性格,易于渲染陵园气氛,所以从原地形出发,加以变化,做到曲折有度,沿狭长地带略做纡盘,修建一条主路,发挥曲径引人入胜之功能,显示出幽静深远的自然风貌,使行人处于庄重氛围之中。从广场沿北风山腰修建一条台阶式人行路,为“步移景换”创造了优越条件。沟谷向东延伸到东北部洼地,改造成人工湖,湖水引自源泉渠的分支,从陵园西北角沿北围墙贯穿陵园,显示出水系的自然美。陵园内部环境还通过建筑突出了平面布局及立体轮廓的形式美(图3)。

    3.2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块”

    3.2.1 山系“绿块”

    北凤山759株油松构成“北凤松涛”风景林的景观;南凤山1150株侧柏构成“南凤柏香”凤景林的景观。这两个大型园林景观构成了陵园的主旋律,在园内大部分观赏点都能观赏到北山之松和南山之柏,雪压松柏时则呈现出雄伟多姿的冬季景观。

    北凤山西麓以刺槐为主,辅以核桃、黑枣、每至春末夏初,串串洁白的刺槐花竞相怒放,花香四溢,放眼望去,犹如皑皑白雪,形成了“槐岭春雪”的景观,成为冬景、夏景的过渡。两山之间的沟谷内植苹果、桃树,形成春花夏(秋)实的连续景观。

    南凤山东麓,稀植侧柏,以柿树作主景,侧柏、银杏、合欢、金银木作陪衬,秋天形成“柿丹映翠”景观,各种树木姿态多样,树形参差,配合山丘起伏,创造出山林野趣,既做到秋景的突出,又做到向夏、冬景的过渡。

    3.2.2 殡葬功能区骨灰林

    骨灰林以松、柏类常绿树木为主,根据地形条件变化和殡葬业务需要分布在墓区的不同区域,这种“绿块”既具有安葬骨灰的殡葬功能,作为风景林又具有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 公共绿地

    业务服务区和生活行政区的公共绿地主要以草坪为主,采取小游园形式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具有殡葬园区特色的公共绿地。

    3.3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廊”

    3.3.1 水系“绿廊”

    整个水系在植物处理上以突出夏景为主,并注意到与春、秋景的过渡处理。在入口处理上,巧妙采用了借水手法,园门内凹而建,使园内水系露出门外,通过水系处理形成小河,河上修桥,使来人先过桥后进园,先见水后见山。从门到广场通过植物和建筑产生“由障到半障半露”的过渡,作为陵园的起景,紧紧扣住“庄严、肃穆”的主题,在广场上可透过树木观赏到陵园的中心景点——北凤山建筑群,同时又能透过树丛见到东部游览区,既增加了环境对人的感受,又可满足游园驻足心理,丰富游园情趣。在陵园东北部是在原有低洼地形基础上开掘出的人工湖,驳岸用青石垒砌,湖中设有汀步通往湖心岛,湖岸及小岛上植垂柳,间植碧桃,增添了这一景区的游趣。该湖水巧借源泉渠分支为水源,其入口设在北凤山西北部园墙处,通过处理,使其从石隙中呈瀑布跌落水潭中,环经北凤山北部,通过溪流的曲折宽狭变化,使水断、续、隐、现、急、缓、聚、散出不同的水景,最后经园门桥而流入宽阔的湖中。溪旁植垂柳、碧桃、配以文冠果等花灌木,形成“流水桃花满涧香”的动景。

    3.3.2 道路“绿廊”

    园内主路联接着各功能区,又可成为游览导景的路线。主路两旁密植侧柏,使道路盘曲于坡坨之间,迂回于密林之中,产生“曲径通幽”意境。从广场通向北凤山建筑群的阶梯人行路,路旁植蜀桧、紫薇,与阶梯的节奏感相协调。游览小径多突出一个“野”字,路旁散置山石,植榆叶梅、紫薇等花灌木,根据生态绿化原则,植自播能力强的草本花卉,在林下野生花卉的衬托下增加园林自然野趣,丰富了园林景观。

    3.3.3 殡葬功能区“绿廊”

    墓区内各区界植蜀桧、大叶黄杨球、银杏、红叶李等,墓碑间植蜀桧;南、北凤山建筑群以千头柏、雪松、油松等为主体,配以少量珍珠梅、紫薇、丁香等花灌木,苍松翠柏的暗绿色基调与建筑物灰白淡雅之色形成强烈对比,从色彩上渲染了景观的浑宏庄重。北凤山通往墓区的中轴线道路两旁由大叶黄杨绿篱封闭,产生肃穆之感。因墓区内石质材料较多,在地面处理上多植草皮或把生长力较强的禾草根茎植入红石板或其它硬质材料(具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水泥预制品或石块)的缝隙内,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既符合生态原则,又满足丧主和游客要求。

    3.4 网状生态绿化整体效果分析

    双凤山陵园绿地系统规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与周围环境之借景、对景关系,使内外呼应,形成有机整体。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了适应性、渗透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图4)。

    在进行生态绿化建设时,植物配置注重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满足生态环境和园林组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结合果树、药用植物,把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发挥了其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由于在园林绿化中注重自然美的再现,使公墓绿化具有一定的可达性,通过在殡葬功能区域设置反映殡葬文化的雕塑、园林小品等,增强了园林的文化性。

    4 结论与分析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针对山地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通过对山地独特的景观结构单元的充分认识与控制,保护脆弱的山地环境,保护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维持山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山地自然生态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公墓的建设。只有真正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并把握其内在机制,才能找到山地城市公墓系统规划的正确方法。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提出是对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有益探讨,但任何绿化模式或体系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山地生态环境,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深化。建立一套适宜于山地公墓自然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与体系,对于更好地改善山地城市公墓环境质量、促进公墓生态的良性循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城市公墓的理想目标,促使山地城市公墓走上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城市景观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历史性。

    人文景观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很宽,类型多样。归纳起来,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城镇与产业观光等类型。

    历史古迹景观

    历史古迹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遗存形式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狭义的历史古迹景观,主要包括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寝和历史文物。

    (1)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①古人类文化遗址

    包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②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包括古代城池遗址、古代道路遗址和古代战场遗址等。

    ③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

    我国保存较好的多为近代时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④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按照时代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地、辛亥革命纪念地、北伐战争纪念地、土地革命纪念地、抗日战争纪念地和解放战争纪念地等。

    (2)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①宫殿、衙署建筑

    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建筑主要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

    中国的宫殿建筑辉煌灿烂,文化价值无与伦比,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是中国宫殿最杰出的代表。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故宫做为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衙署,即古代各级地方官府衙门的住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衙署,分别是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衙和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另外,河南省现存较为完整的衙署还有南阳府衙和叶县县衙。

    ②坛庙祠堂建筑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礼制思想,其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土地、粮食、天地、日月的崇拜,对各种文神、武神以及其他各种神的尊敬。为了寄托这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产生和形成了许多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圣哲先贤等的坛庙建筑,也称之为礼制建筑。

    礼制礼仪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祖庙与社稷坛

    尊从《周礼 *考工记》规定“左祖右社”之制,建于皇城前,作为帝王主持祭祀的“太庙”和“社稷坛”。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左侧,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过去是明清两代帝王行祭祀祖宗之礼的地方,与宫殿同为级别最高的古代建筑。北京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b.天、地等坛

    祭祀天、地、日、月、山神等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因为君权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尊从“郊祭”古制,建在都城近郊,多由帝王主持祭祀的天、地、日、月坛等,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由帝王亲自或帝王派出官吏主持祭祀的岳庙、镇庙、渎庙、海岳等。著名的有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东岳庙、西岳庙,山东泰安岱庙等。

    c.奉祀人文始祖、圣人先贤的庙

    人们祭祀传说中的人文始祖或早期帝王的庙宇,如黄帝庙、炎帝庙、伏羲庙、尧庙、舜庙、禹庙等。

    人们为了纪念那些为中华民族各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的功德,而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祭祀的庙宇、祠堂等。如孔庙、关帝庙、南阳武侯祠、司马迁祠、张良庙、包公祠等。

    d.家族宗祠

    宗祠为一族一姓祭祀祖先的建筑,过去几乎遍布城乡各地。特别是,一些显贵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宗祠,往往规模很大,装饰精巧,华丽富贵,成为地方上最突出的建筑。典型代表有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陈家祠。

    e.祭祀民间神的庙

    民间祭祀的神庙,如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妈祖庙等。

    庄严而神秘的坛庙建筑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灵与苍生的感应场,是进行人神对话与交流的圣域,它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8年北京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③会馆建筑

    会馆,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种类型,它源于汉代的邸舍,其修建目的是为了某一省、一州、一府、一县或几个省县,或某些地区的同乡、同业、同行的人们能够在外省外地相互联系,沟通信息,以保护本集团的利益。著名者有四川自贡西秦会馆、天津的广东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等。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历来是南北货物的运转、集散地,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商业活动活跃,跨地区贸易增加,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河南的各个商埠建立会馆,迎客接士,商贾联谊,行业间进行活动,另外也为同乡提供聚会、联络和居住的场所。会馆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贸易发达、商人云集的州、府、县等地。

    河南现存的会馆多创建于清初或清中期,建筑形式不同于民居,而是参照寺庙、宫殿的建筑布局形式。戏楼、春秋楼是最具有会馆特色的建筑。关羽是商人崇拜敬仰供奉的对象,所以会馆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关帝庙。

    会馆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公共建筑,富商巨贾为了显示富裕和行业兴盛,不惜巨资,广招各地能工巧匠,将会馆建得富丽堂皇。会馆的各类雕刻文饰繁复,雕工精美,色彩华丽。

    ④楼阁建筑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古代木构建筑。我国古楼分布广泛,形制多样,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中前三者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⑤亭台建筑

    亭为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古建筑类型之一,尤其以园林中多见。亭之造型最为丰富,亭可赏景,亭可佐景。除景观亭外,还有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亭等。河南登封元代的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保存较完整的古老天文台。

    ⑥军事防御工程

    A.城防工程

    筑墙护城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洪武年间在“高筑墙”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建城防工程,我国目前现存的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完整。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敌台、敌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

    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防工程主要有西安古城墙、南京古城墙、山西平遥古城墙、辽宁兴城古城墙、湖北荆州古城墙、湖北襄阳古城墙、安徽寿县古城墙、福建惠安崇武古城墙、云南大理古城墙等。

    1997年,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长城

    长城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和使用年代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形制之复杂、体系之严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长城修建始于春秋战国,一为防御其它诸侯国,二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秦统一全国后,以燕赵秦原边墙为基础,构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为防止匈奴南侵,于秦长城以北筑外长城,西起罗布泊,东止鸭绿江,绵延长达两万里,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明长城为最后一次修建,也是最为坚固的万里长城,东起辽东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并形成了由墙体、城台、烽燧、关隘等所组合的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扰掠的军事功能,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万里长城“上下二千年,纵横十万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划的两条有形的线,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以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强烈地激发着国内外人们的旅游兴趣,人们都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勇敢登临长城,热情赞美长城的博大雄姿,倾吐对中华民族的爱慕与崇敬的心情。可以说,“长城热”推动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17个省(市、区)保留有较为完整的长城遗址,形成了河北老龙头、山海关,天津黄崖关,河北金山岭,北京古北口、司马台、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黄花城,山西雁门关、平型关,甘肃嘉峪关,浙江省临海市的南长城,河南南阳方城楚长城、湖南湘西凤凰县的苗疆长城等许多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点)。

    ⑦古代桥梁

    桥梁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建筑,又具有高超 的艺术成就。我国遗存的古代桥梁甚多,不胜枚举。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广东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另外,还有悬锁桥、悬臂木梁桥、廊屋桥等。

    ⑧古代水利工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广西灵渠、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也是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

    ⑨古代民居建筑

    民居,是各地民众的居住形式和居室结构的总称。古代民居,则是指民居系列中既富有地方风格,又具有历史文化色彩的部分。所谓地方风格,是指它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采用当地的材料,营建别具一格的居室形态(包括造型、雕刻、绘画、色彩等);所谓历史风格,则是指它在不同朝代的建筑格式和格调。

    古民居的时代越古老,保存越完好,其科学、文化价值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越大。

    中国古民居中,元代以前的很少保留至今,现存的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的。诸如徽州古民居、山西古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云南丽江古城古民居、江浙地区的江南水乡古民居、粤东围垅屋等,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杰作。河南也保存有巩义康百万庄园、安阳马氏民居、卫辉小店河民居等。

    2000年,徽州古民居中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徽古村落美不胜收,其中,西递被誉为“桃花园里人家”,而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⑩官学和书院建筑

    官学和书院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术与文化机构,分为官办国学和民办书院。

    我国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国家和地方的官办国学——北京国子监、山西平遥县学;而民办书院以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最为著名。

    (3)古代陵寝

    丧葬习俗是人类重要的生活习俗,“事死如事生”在中国古代墓葬中表现十分突出,墓地建筑豪华,陪葬品奢侈;并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墓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中国古代陵寝形制由坟丘、墓穴及葬具、寝殿、祠堂、墓阕、神道等墓地建筑所构成。

    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主要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景帝刘启阳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北宋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钟祥明显陵、清朝关外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以及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帝王陵墓及贵族墓葬、宁夏银川的西夏王陵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帝王陵墓。另外,还有悬棺崖墓、塔葬墓等特殊墓葬。

    1987年,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做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盛京三陵做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历史文物

    主要有原始社会的文物、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器、古代雕塑、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等。

    古典园林景观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按照园林的构景艺术风格,可将园林分为西方园林、东方园林、中西混合式园林三种类型。按照园林的营建功能和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坛庙、祠馆园林、大型湖山园林等类型。按照园林所处的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主要有主景与配景,前景、中景、背景、全景,借景,对景与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点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厅、堂,楼、阁,榭,轩、馆、斋、室,舫,廊,亭,塔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小品主要有园门、景墙、景窗,花架、花坛,园林雕塑,园桥、汀步、水池,园凳、园桌等。

    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包括宗教建筑景观、宗教活动景观和宗教艺术景观。

    (1)宗教建筑景观

    ①佛教文化建筑

    包括佛教寺院建筑和佛塔。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在汉族地区、藏族、蒙古族地区和傣族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各地佛教寺院的建筑也分别吸收了本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A.汉地佛教寺院的建置。明清时期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其中,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比较大的寺院一般还建有五百罗汉堂和佛塔等建筑。

    B.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置。藏传佛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文物荟萃,金碧辉煌。藏传佛教寺院一般由札仓、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印经院、藏经楼、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C.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建置。云南上座部佛教寺庙主要由佛殿、藏经室、僧舍及佛塔四部分组成。

    D.殿堂中的佛像设置。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像,东西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佛教至高无上的本尊释迦牟尼佛像,有供一尊、三尊、五尊三种形式;大雄宝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观音殿又称大悲殿,主要供奉佛教中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

    中国著名的寺院主要有河南洛阳白马寺、郑州登封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河北承德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1994年,西藏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最初佛塔是佛门弟子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佛塔按供奉对象分,有佛舍利塔、菩萨塔、阿罗汉塔、高僧墓塔等。我国佛塔的共同建筑构造有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个部分。中国著名的佛塔主要有开元寺塔、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大雁塔、小雁塔和妙应寺白塔,少林寺塔林等。

    ②道教文化建筑

    道教活动场所一般称为道宫、道观。道教宫观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我国现存道教宫观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前有山门、华表、幡轩;山门以后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分布在宫观的中轴线上,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三大殿堂;三大正殿两侧有配殿,祀奉一般道教诸神。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建筑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宗教活动景观

    佛寺中主要宗教活动有僧尼的日常行事、忏法和法会以及佛教节日活动等。寺院内重要的佛事活动有水陆法会、焰口施食、斋天和放生等。佛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纪念日。

    道教节日主要是纪念道家神仙的诞辰,如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圣诞,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农历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圣诞,农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圣诞等等。每逢节日,各宫观内都要举行隆重斋蘸,盛大的节日则要举行庙会活动。

    (3)宗教艺术景观

    宗教艺术景观主要包括宗教雕塑艺术、宗教壁画艺术、佛教石窟寺艺术、宗教摩崖造像艺术等。

    佛教塑像名目繁多,分别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菩萨、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三世佛、观音菩萨、罗汉等塑像。

    道教宫观中的塑像,诸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道教三尊、三官、老子李耳、八仙、四大神将、张道陵、王重阳、丘处机等。

    佛教壁画按其内容可分为尊像画、佛教史迹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反映传统故事的画及其他内容的画等六类。

    佛教石窟寺大约始于公元三世纪,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为中国佛教四大石窟。

    佛教摩崖造像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多,如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浙江飞来峰造像和栖霞千佛岩等。而道教现存的摩崖造像却不多,其中著名的有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

    民俗风情景观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在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俗风情景观主要包括我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婚丧习俗、民族歌舞和节庆活动等。

    文学与艺术景观

    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并渗透在其它旅游景观中,具有旅游文化审美的价值和功能。旅游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游记、风景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影视、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

    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

    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主要包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城镇、现代都市风光和产业观光景观等。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有不同程度影响力的各类城市。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可分为古都类、地区统治中心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地方特色类、近代革命史迹类、海外交通、边防、手工业等其它特殊类。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为中国七大历史古都。

    现代都市风光包括都市标志性建筑,现代商业、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现象与设施,都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产业观光景观主要包括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现代工业观光,高新科学技术观光,现代伟大建设工程观光(包括现代化建筑、交通桥梁工程、水利枢纽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各种景观)等。

    三、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下文来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摘要: 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渗透到城市和住宅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校园、社区等,无不被景观设计所覆盖。作为设计师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怎样做到“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观点是: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善待大自然。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8]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

    四、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观设计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关键词:园林景观;功能;绿色;人性化设计理念

    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 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 国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我国住宅环境设计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购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人们生态的居住观,给小区绿地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时代性,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家园,居住区及周围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居住区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并进入稳步发展的

    阶段。

    3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作用体现

    (1)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建筑刚刚兴起时,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调居住区里除居住的功能外,还应特别重视满足居民运动和休闲的需要。在其得意作品马塞公寓中,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以作为楼内居民

    运动的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将楼底的空地全部设计为绿地,

    这样就将底层的土地争取为居民悠闲运动的场所。如此煞费心机的考虑,无非都是

    为了满足居民运动的需要。因为,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高层住宅,使人类的居住远离

    了大地,所以,必须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为居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

    园林满足其需要。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

    身运动设施等等。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

    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

    (2)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空间作用。

         现在的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更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级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或组团绿地中,进行人工的园林绿化建造,形成居民交往活动、观赏、消闲的中心地带。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层次的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意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得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3)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

    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

    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

    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

    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同人与自然

    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

    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

    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使人

    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

    方面相得益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

    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

    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

    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

    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

    自然的环境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人文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城市大桥景观设计方案(城市大桥景观设计方案模板)

    城市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facebook在美国哪个城市(facebook在美国哪里)

    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

    杭州众创空间工位出租(杭州写字楼出租网 办公楼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