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洪水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洪水为主题的景观设计理念)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以洪水为主题的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小枧生态公园的总体设计与设计分析
1、总体设计
公园和城市的关系处理:
公园顺应城市肌理,与周边发展相协调。通过艺术及生态的手法,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并向周边社区渗透;
通过公园与城市的功能相互补充,将片区效益最大化;
将规划中的几片商业用地渗透入公园,设计流线形态与公园交织,整合零碎空间。设计灵活操作,即使商业用地更改形态,公园依旧具有连贯性。
2、景观分区
水主题:以“水”为主题,将公园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景观特色区域。
水体验:游人可在不同景观区域中体验到不同尺度、不同氛围和不同观感的生态水空间。
水功能:在赋予区域景观特色的同时,结合景观功能,对水质进行过滤、调蓄洪水等等。
A.活力水岸风情区
B.滨水休闲拓展区
C人文风情水街
D.养生湿地体验区
E.狭长带状绿地·片区绿道
3、功能界定
功能划分:结合生态水公园的游憩活动,引入新兴文化艺术活动,同时满足市民健身休闲需求。共分为七个功能区域:水岸综合体验、水上活动、滨水游赏、运动健身、休闲健身、湿地体验、商业水街。
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是怎样的?有哪些方法?请看中达咨询编辑的文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越迈越大,人们对社会环境、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当中必须考虑从哪些角度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度,增加景观的深度。本文就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随着打造宜居环境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何让人民的居住环境更加的美好,更加的温馨,更加的和谐,成为城市建设规划者的一致追求。为了增加居住环境的情趣性,让居住的环境充满更多的生机、活力,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往往会引入河道,利用河道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打造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平台,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那么,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存在那些发展趋势呢?
一、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保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完整
一般的自然河流在水流的过程中水会发生自然的下渗,进而对整个河流近侧的生态环境起到富养、滋润的作用,同时也会对水系进行自然的降污和净化,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河道流域生态环境。但是在现代化城市的河道建设中,为了防止或者减少河道水量的流失,一般都会把整个河道进行重新的改造,利用混凝土砌筑,这样河水就会沿着人造的河道向前流动,确实达到了减少水量流失的目的,但是也切断了河流同流域内各种生物的联系,让河道流域的动物、植物不能得到足够的水量补充,让整个河道流域生态环境被完全破坏。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者们的理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和谐、自然、生态成为了设计工作的最高宗旨,在河道景观设计中也更加注重自然形态,尽量保证河道的原生态模式,河道避免使用混凝土砌筑,堤岸也采用了种植草皮的自然护坡代替了原有的工程护坡,河流也一改往日的笔直整齐、深度一致、河面僵直的不自然形态,整个河道有宽有窄,水中有小洲、小岛,水域有深有浅,甚至还形成了部分的深潭或者浅滩,完全恢复了原有的自然、完整的河道流域生态环境。 二、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融入一定的人文科技历史背景
每一条河流都会形成一整套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同时也会浸润流域内的人文、历史发展,孕育出属于自己流域的独特的社会发展状态。因此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融入进去,丰富城市河道景观的人文内涵,增加其现代化的发展气息,让城市河道不仅成为一个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具备排水功能,有效防止城市内涝的重要工程,更能够成为对人民进行文化熏陶、历史培养、科技展现的重要渠道。
为了避免在人文科技历史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发生牵强附会、妄生穿凿的现象,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河流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发生在河流流域内的历史故事进行深度的挖掘,同时还要充分联系河道所处的区域实际入住情况,联系河道周边的商业、工业、文化、政治环境,为河道创设和周边环境相映衬的氛围,与城市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不要给人一种张冠李戴的感受。此外,还应当充分融入现代化气息,例如通过使用喷泉、镭射灯、灯带、音响同步等现代化手段彰显出改革开放带给城市的翻天巨变,使城市河道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与科技之间形成完美的统一,让人民群众能够在河道景观中充分感受到人文、历史、科技的气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三、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河道建设材料的安全绿色环保
很长一段时期内,因为对城市河道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们过分重视河道的泄洪防涝功能,为了防止河道被水流冲刷出现破坏,喜欢采用纯混凝土砌筑或者石块混合混凝土砌筑的方式,并且将河道堤岸砌置成为倒梯形的形状。这样确实解决了堤岸防护的问题,但是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河道砌置材料的环保性。混凝土在河水中经过长期时间的浸泡,往往会和河水发生反应,对河水形成一定的污染;同时,因为混凝土的河道把河水同地表土壤层隔离开来,也让河道自身具有的沉淀、净化等降污自净功能完全失去。
河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对河道中的动植物、河道周边的居民、河道周边的动植物等生态体系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者应当在满足城市河道泄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原生态的、种植绿色植被的方式进行河流护坡工程,或者选取那些渗透性较好的材料进行河道的改造,保证河道建设材料的安全、绿色、环保,将城市河道打造成一个融泄洪防涝、引水灌溉、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环境改造于一身的综合生态系统。
四、断面设计的自然化
(一)矩形断面 河道的主要功能当中包括了防洪抗灾,这类河道通常会受到十分严重的河流冲刷,因此在重点河段通常使用混凝土做为河道基础。其优点便是投资小,并且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整体性,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冲刷能力。其节省土地的特点,使其在城市河流当中使用频繁。其缺点便是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几乎没有任何亲水性。 (二)梯形断面 这种形式具有占地少,结构相对简单的特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河道形式,在中小河道当中经常使用。一般来说,其构建形式以土坡为主,并且可以在土坡上种植各种绿色植物,在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在河道两岸可以通过设置保护带的方式,种植果树,或者其他具有经济效益的林木。其缺点便是亲水性差,水生植物无法生存。 (三)复式断面 这种断面在枯水期时能够保障流量较小的水流被有效控制在主河道当中。当洪水期来临时,对于流量非常大的洪水,这种断面能够允许洪水漫滩,具有较大的过水断面,能够有效地控制洪水水位。这种断面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高大的防洪堤坝。在枯水期时,这种断面能够充分地将河滩功能利用好,以实际地形为基础,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中,应当高度重视对河道的利用率,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避免河道遭受污染,打造适合人民生活的宜居环境,打造亲水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让整个城市能够在河道的规划中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发展。
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三、景观桥梁方案设计思路探索?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桥梁作为城镇景观的特殊载体,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了解区域历史、文化的窗口,其景观设计也受到地方建设单位的重视。
在方案设计初期阶段,多数桥梁设计师偏重于追求桥梁本身的美学效果,或从桥位周边自然景观入手,力求与周边景致协调。但设计成果有时也不能满足建设方的要求。
本文结合在绩溪的景观桥梁设计全过程,提出从城市总体规划着手,结合地方自然文化特色,结合桥位周边自然景观以及桥梁本身的美学构成,进行方案设计的思路。
图1-现有桥梁和特色建筑
2 项目背景
本文涉及的两座桥梁均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县城境内,跨越绩溪母亲河――扬之水。
其中,何川桥为县城规划景观大道(龙川大道)东侧终点,西岸为规划新城区,东邻天然山脉灵山。
古林桥位于县城老城区北面,是联系扬之水两岸居民生活的人行桥,西南为老城区,东北邻梓潼山。
桥梁技术标准:
规划驳岸宽度:100m;
设计洪水水位:161.4m(何川桥)
168.2m(古林桥)
桥面宽度:26m(何川桥)
7.5m(古林桥)
荷载等级:城-B级(何川桥)
人群荷载3.5kn/m2(古林桥)
3 桥梁方案设计
在两座桥梁的方案设计中,提出“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设计过程――项目评价”的系统方案设计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1前期准备
3.1.1了解地方自然、文化、民俗特色
绩溪县位于安徽境内,属古徽州地区,现属宣城市,紧邻黄山风景区。县城南邻旅游城市歙县、黄山市;东邻天目山进入浙江境内。
绩溪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山城,它的美深沉而具体,体现在它的岩邑、人文、村落、乡土魅力中。
1)岩邑魅力
绩溪东依天目山,西枕黄山;山多陡峻,植被浓密,郁郁葱葱;山上常有浓雾,而粉墙黛瓦的徽居点缀其间,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绩溪境内的登源河、扬之水,是绩溪人的母亲河,它们聚集了村落,堆砌了辉煌的历史。
2)人文魅力
绩溪是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遗产:徽戏、徽菜、徽墨、徽雕、徽纸、徽俗;粉墙黛瓦、马头墙以及层层错落的门罩。
绩溪“邑小士多”,涌现出大量的文人墨客、名流富贾,留下了许多令人追慕、瞻仰和凭吊的牌坊、宗祠及其承载的悠悠历史(图1)。
3.1.2了解城镇总体规划及相应详规
绩溪在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1)坚持“特色原则”,充分发掘绩溪自然生态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2)绩溪县城作为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中坚持以“徽文化”为主体,突出地方特色,塑造徽州旅游品牌。
3.1.3了解城镇现有建筑风格及桥梁风格
建筑风格:适之街是较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与古徽州建筑的结合范例。
驳岸景观:扬之水驳岸景观已颇具规模,主要以体现绩溪山水文化为主题。
桥梁风格:绩溪县境内多水,桥梁型式多样,其中以拱桥、简支石板桥、斜支木桥、廊桥、亭桥居多。
古代拱桥多为单跨石拱桥;近代大跨拱桥则以三孔实腹式或空腹式拱桥为主。
后几种桥型多用于人行桥,其中以斜支木桥最具地方特色,且民间相关传说也较丰富。
3.1.4了解桥梁所处河道桥梁文化及风格
两座桥梁均为绩溪县城内扬之水上的桥梁,因此需了解桥位附近上下游桥梁型式,对河道桥梁文化进行梳理协调。
县城内现状跨扬之水桥梁共4座,其中古林桥往北两座,分别为简支铁路桥及简支梁桥;古林桥与何川桥之间两座,分别为空腹式及实腹式拱桥:
3.1.5了解桥位所处自然环境及周边人文建筑环境
1)何川桥:桥位西岸为新城区住宅区,建筑较为紧凑,建筑高度在25m左右;东岸紧邻灵山山脉,桥头距离山脚仅120m。扬之水两岸为河滨景观带。同时桥梁上游为杨柳村实腹式拱桥,相距约1000m。
2)古林桥:古林桥两岸均为小区住宅,桥位东北向群山环绕,绿水潺潺,岸边古树林立,景致生态美观。
桥位北面约400m为皖赣铁路桥及省道桥,下游约500为东门空腹式拱桥;扬之水两岸为河滨景观带。
3.1.6了解桥梁所处道路交通性质及功能定位
桥梁不仅需要满足结构的功能要求,其隐含的形式功能对周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1)何川桥:该桥位于县城景观带――龙川大道上,是绩溪面向外界的主要窗口。
2)古林桥:为人行及非机动车桥梁,主要沟通扬之水两岸居民生活。
3.1.7了解桥梁设计边界条件、施工条件
对该项内容的了解主要是为了保证桥梁方案在后期具备可实施性。另外,设计边界条件如:两侧接坡坡度、河道净空要求,桥梁纵坡要求等对于结构比例是否协调、线形是否美观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在方案阶段认真考虑。
3.2 设计过程
3.2.1结合前期准备,确立设计理念
桥梁的设计应与道路系统、景观系统结合,与城镇用地相渗透,成为文化交流、聚汇、创新的空间。
桥梁方案则与青山、绿水、粉墙、黛瓦自然交融,坚持徽文化底蕴,展示山水特色。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魅力绩溪 辉煌延续”的设计主题。
3.2.2确定适用的桥梁型式,进行结构体系优化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并紧紧围绕设计主题,提出桥梁设计的适用型式。
图2-何川桥方案
图3-古林桥方案
表1、表2为两座桥梁的几种适用桥梁型式。
在桥梁型式基本 确定后,尚应根据桥梁设计边界条件及桥梁几何美学等对桥跨比例、结构高度、结构线形等进行多次比较论证,最终确定方案结构尺寸。
3.2.3结构细部设计
景观桥梁中细部的设计尤为重要。许多桥梁在细部设计上没有考虑周到,最后的成果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感觉,相反精细的细节刻画很大程度能弥补整体设计的一些不足,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两座桥梁方案在细节刻画上都积极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何川桥推荐方案(图2)
方案立意于桥梁与山水结合,构筑水墨绩溪,因此在细节刻画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A.在外立面处理上,引入徽居的线条处理手法,翼缘变截面采用阶梯过渡;
B.桥墩立面的修饰引入马头墙的建筑形态;
C.在桥梁颜色的处理上,以白色为基调,采用青灰色强调了结构的外轮阔,并采用了贴花工艺。
D.栏杆为石板栏杆,突出地方徽雕特色。
整个方案犹如粉墙黛瓦融入青山绿水之间,让人深刻体会水墨绩溪的魅力,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更显示了文化的沉淀!
2)古林桥推荐方案(图3)
绩溪水曲桥横,处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斜支的木桥更是处处可见。本方案以绩溪斜支木桥为范本,与山水组成一幅生态自然的风景画:
A.桥墩采用向内倾斜的两柱式设计手法,连续板梁支承于桥墩盖梁上。
B.现代混凝土材料取代木材,加强结构稳定性,赋予古桥以新的生命力。
C.将混凝土外立面修饰成木头质感。
D.栏杆采用木栅栏式,灯光则设在桥墩突出桥面的树桩内侧。
E.桥梁平面设计采用弧形,更显自然,轻盈。
引用绩溪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来概括桥梁方案:
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
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稚心。
3.3项目评价
目前,这两座桥梁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最初的构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4 结语
随着桥梁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桥梁设计师在方案设计初期往往处于较为盲目的状态,桥梁设计往往限于结构本身的美学效果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上,忽略了系统的方案设计思路及城市总规的指导作用。
本文结合绩溪两座景观桥梁的方案设计提出对景观桥梁方案的设计思路。提出“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设计过程――项目评价”的系统设计思路,希望对景观桥梁设计师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四、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环境工程设计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3]。它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它还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水绿地改造中,仍主要侧重于水系的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护坡、高筑堤岸等措施,对市民游憩的需求和景观生态功能考虑不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中汾泾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项目背景与概况
中汾泾为浦东新区支河河流,规划为Ⅱ级河道,无通航要求。本次中汾泾拟整治河段(三林塘港至川杨河)位于三林世博家园地块西侧,河道紧靠浦三路,沿线景观三林北港,长约2.3km。东侧距离城市次干道浦三路平均约15m,最宽处56m。河道沿线除华夏西路——三林北港段外均无护岸结构,基本为自然坡,河道两岸局部地段杂草丛生,部分堤岸已经坍塌,水质污染严重,亟需改造。
2、设计理念
本次中汾泾综合整治是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消除原有河道的黑臭现象,还市民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沟通水系、引清调活、截污治污、营造水景、改善生态”,是浦东新区整治河道的“总方针”。
中汾泾的东侧就是三林世博家园,世博园区规划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和谐城。因此,本次中汾泾景观综合整治设计仍然延续这一理念:
人与人的和谐: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留和运用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摒弃过分人工的绿化形式,汲取传统造园艺术精髓,模拟自然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让植物自然、快乐的生长,营造更怡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滨水景观。
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绿地中原有的古迹(贞节牌坊)进行保护和修复,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设计原则
3.1 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
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本次河道的综合整治除了满足防洪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包括改善水质,消除黑臭现象,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形象等要求。
3.2 凸现地方风韵、景观个性
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滨水绿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汾泾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上海城市、滨海城市、浦东新区的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绿地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滨水绿地。
3.3 植物造景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增加景观异质性,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4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滨水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观景、游憩的场所,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滨水绿地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即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在满足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生物的干扰,维护生态平衡,继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设计构思
4.1 景观空间序列的设计
滨水绿地是一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1) 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广场、砂石河滩
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设计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按步行游览速度)。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倒影
临水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3)密闭空间—— 密林、林荫小道
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一条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寻求“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2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
水的质量是滨水绿地开发的关键,城市的滨水绿地开发需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获得了加拿大景观建筑学会的最高荣誉——国家奖。这种利用湿地植物系统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常用的湿地植物有: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植物、动物是构建和恢复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本次设计对原有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和运用了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
在征询相关水务部门意见后,在临近三林塘港河口处建一生态保护岛——“鸟岛”,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宽度10~20m不等,面积约为2300m2,同时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环境,满足鸟类、昆虫的食、栖、隐匿等各项需要,力求通过自然曲折的岸线及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一个“水上森林”。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咨询了一些专家关于当地的主要鸟类、昆虫的品种及喜食植物,设计了一些招鸟、蜜源、水生植物来吸引各种鸟类、昆虫来栖息。选用的植物有香樟、朴树、桑树、樱桃、女贞、拐枣、黄连木、荚迷、枸骨、乌桕、火棘、枸杞、枇杷、八角金盘、海桐、南天竹、花石榴、胡颓子、香蒲、水葱等。
5、具体设计
5.1护岸设计
1)护岸断面形式设计
采用可渗透的自然缓坡护岸形式,由于现状土质较差,为防止护岸被流水冲刷坍塌,设计采用混凝土砼导梁护坡,顶标高控制在常水位线以下,既保证河岸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也保证了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沿河岸线散置一些园艺景石,并结合种植一些水生、湿生植物对生硬的护岸进行软化,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2)护岸的平面线型优化
规划河道为笔直的直线,缺乏自然河道的美感,一方面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另一方面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园艺景石的随意摆放,弱化、柔化笔直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
5.2地形设计
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游览步道根据地形起伏变化,为确保行走舒适和安全,园路最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临水护岸最大坡度控制在40%以内。
5.3亲水平台设计
亲水平台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亲水需求,又必须要保证安全。由于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大,亲水平台临水处设计了多个台阶,以适应不同水位的变化,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
6、植物设计
6.1植物群落的设计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设计,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交叉镶嵌、物种丰富的生态景观带,增强了景观的异质性,提高了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
6.2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通过不同特征群落的组合,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进退有序、疏密有致的各种小空间和变化丰富、意境优美的林缘线。
滨水绿地景观是一带状景观带,通过不同形态、高矮物种的组合和地形的高低起伏,可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6.3季相景观设计
根据上海绿地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绿地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约为1∶1,季相景观不够丰富。本次设计加大了落叶树种的比例,常绿树与落叶树的设计比例为1:2。选用秋色叶树种乌桕和海滨木槿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也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6.4植物品种的选择
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如:香樟、垂柳、水杉、乌桕、枫杨、桂花、蚊母、香泡、苦楝;、同时也适当引进一些新优苗木,如:金叶皂荚、海滨木槿、细叶芒、血草、花叶香桃木、蛇莓等。
临水种植的树种必须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乔木主要选用耐水能力较强的垂柳、落羽杉、枫杨、榉树等;水生、湿生植物选用玉蝉花、野茭白、黄菖蒲、水烛香蒲、花叶卢竹、水竹芋、千屈菜等。
7、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行为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协调航运、河道治理、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净化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满足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
以上就是关于以洪水为主题的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