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正在摧毁下一代(网红正在毁掉我们下一代)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网红正在摧毁下一代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5岁小网红月入百万,养活一家7口人,为何娃的一生却毁了?
现如今,“啃老族”和“啃小族”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字眼。而这两个代名词,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年轻人的一个“病态”。一个是靠父母养活,一个是靠儿女养活。而为什么现在有的年轻人,明明自己有手有脚,有自己独立赚钱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啃老”、“啃小”呢?因为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比他们赚得多。
相比较“啃老”来说,其实“啃小”更让人心疼,因为,在孩子该无忧无虑的度过童年时,家长却剥夺了他们的权利,靠他们来获取生活来源,这样的做法,不仅摧毁了孩子的童年,还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大学同学海瑶有一个5岁的儿子,小名天天。因为海瑶和老公颜值都很高,所以天天也遗传到了爸爸妈妈的高颜值。每次海瑶带着儿子出门,路人都忍不住停下来多看两眼。而海瑶也利用了儿子的先天优势,对儿子加以培养。给儿子报了各种特长班,画画、跳舞、书法……儿子从小就比别的小孩忙,别人在游乐园的时候,他在学习。
后来海瑶的老公托关系让儿子接了一个儿童服装广告,儿子在拍摄的工程中表现得非常好,不仅拍摄效果很好,还收获了不少的粉丝。而服装厂商预测到了未来天天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收益,于是跟海瑶和她老公签了合同,要天天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并且还给天天配了经纪人。
就这样5岁的天天不仅成为了小网红,还赚了不少钱,最多的时候,能够月入百万。海瑶夫妇看到了天天为他们带来的收入,夫妻俩索性辞掉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了天天的“造星计划”当中。后来天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连叔叔婶婶都来给天天打下手。就这样全家7口人全靠一个5岁的孩子养活了。这样看似两全其美的事情,但其实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岁的天天失去了童年,别的小孩在读书、在玩,他却在接广告。渐渐的,孩子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不爱说话,但是家人却没有察觉,依旧沉浸在“啃小”的喜悦当中。
像海瑶这种“啃小”的行为,在如今并不少见。因为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从不缺少小网红。而这些小网红表现看上去和普通的小孩没什么两样,但是他们内心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非常大的。
家长的这种“啃小”行为,其实是在消耗孩子,正在慢慢地摧毁孩子的一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啃小”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 ,让孩子失去童年。
孩子是不能够没有童年的,童年的时光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但是,父母却剥夺他们的童年,让他们为钱财奔波,这无疑是提早给孩子压力,这对孩子的内心有着非常大的折磨。
第二,让孩子对亲情有错误的认知。
父母利用孩子赚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私的行为。别人家的孩子在玩、在读书,自己却在赚钱。这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父母的赚钱工具,久而久之,孩子对亲情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且,在孩子长大成年之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淡化,渐渐地就只剩下钱可谈了。
第三,让孩子三观变得扭曲。
孩子从小就担负起了赚钱的职责,从小就被灌输了这种想法,孩子的三观就会变得扭曲。以后孩子长大了,就会形成一种“金钱至上”的想法。这种孩子,性格都会存在一定缺陷,甚至可能会变得极端。
由此可见,“啃小”对于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虽然说“出名要趁早”,能够抓住机遇是好事。但是,过度消耗孩子反而毁了孩子。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那个“度”。
二、抖音是否正在摧毁当代女性的价值观?
新媒体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抖音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一个小视频平台主要以娱乐为主。
也正是如此衍生了很多大V,其中不乏有一些熟悉人性的创作者。我们知道当说到人的痛处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容易引起情绪共鸣。
在这个时候也最容易被视频中的观念所引导。以偏概全就成了普遍的一种现象。被抖音中的观念所洗脑就成了不知不觉间的事情。
要知道,全都是真话很少有人会接受,大家都知道,但是很难相信。完全是假话也很难被认可。在真话中夹杂一两句最关键的假话人们反而更容易相信,并且深信不疑。
抖音可以作为娱乐,至于当作信奉的观念,还是要慎重。在娱乐为主的内容里,乐呵乐呵就算了,当真不是明智之举。
三、纵欲,是否正在摧毁这一届年轻人?
1
当能力还无法匹配自己内心的消费欲望
去年的一个调查让许多年轻人羞愧: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近6成没有存款。
如果按照平均算的话,中国90后平均存款只有800元,太惨了,而00后的存款是他们的2倍多,有1840元。
既然他们没有存款,那么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的精致生活又是如何凭空出现的呢?
截止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累计借出8亿多人民币。
前些日子,有一个扎心的新闻,一位21岁的女孩因为在网贷平台上负债十几万而跳楼自杀。
在女儿的遗物中,父亲发现了女儿手写的账单,那是她每个月需要还各个贷款平台的钱,而最终她的支付宝上面只剩下7块钱,银行卡里面只剩1块钱。
而最开始,她不过只借了三千块钱而已,因为还不上,所以只能从另一个网贷平台继续借。
这些贷款看似美好利息却颇高,于是越欠越多,这些年她已经还了八万,但还欠十几万,最后她心灰意冷,放弃了生的希望。
21岁,正是最富朝气的年纪,她的未来本该有无限可能,可是却突然戛然而止。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每年因为网贷而自杀的年轻人,数不胜数。
他们就是被自己内心可怕的消费欲望,一步步拖入命运的沼泽。
很多人觉得,一个五六千块的新手机或者电脑,分期下来每个月也就几百块,早买到早享受,真的很难找到理由拒绝。
但这样的欲望操控之下,隐藏的却是内心巨大的空洞。
那个空洞永远也填不满,而积蓄依旧是零,工资也没有涨,最后不得不走上绝境。
为什么有人会去裸贷?会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
归根结底,是情况步步紧逼,他们已经走到绝境了。
超前消费的情况下,其实是按捺不住的炫耀欲望。
当下轻奢、小资的生活方式的流行,让许多年轻人争先恐后的在朋友圈里炫耀起自己精致的生活。
即使宿舍唯一整洁的地方只剩下床单,也要秀出自己一顿加上了滤镜的经典Ins风早餐。
即便杂乱无章的桌面已经摆不下几瓶化妆品,也要用滤镜营造出北欧贵族梳妆台的气氛。
玩物丧志,被毁掉的不是物,而是人。
2
不是戒不掉快乐,而是戒不掉内心成瘾
有人说,年轻人的快乐很简单,只要给他们一部连着WiFi的手机就够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好几个触目惊心的新闻:
印度小伙,家里连续玩6小时的吃鸡游戏猝死,家人痛哭求禁此类游戏。
28岁的重庆小伙小王,辞了工作,每天窝在家里没日没夜的玩手机,一年多来经常熬到凌晨五点。
不规律的作息让身体向他发出警告,他开始胸闷、不停地出汗,但他却毫不在意,仍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这些问题当回事。
代价很快就到来了,突发的心肌梗死差点要了他的命。
医生说,这样恐怖的病情,以前只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人群中。
在中国,每年熬夜猝死的人有55万,其中90%以上都是年轻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熬夜加班会猝死,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根据大数据显示,这些人大部分根本不是因为工作熬夜,而是因为玩手机、玩游戏内心成瘾,欲罢不能地一晚又一晚地熬着最长的夜。
凌晨3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可是却不知自己也在危险的边缘,这是很多人的生存现状。
《依恋心理》有这样的一句话,趣味不分高低贵贱,但一定有消耗和补充型两种。
而补充型趣味,有时可能只是你身边的一些小事,比如坚持晨跑,又比如读完一整本书,一个学习计划。
3
这一届年轻人,用生命在吃
其中,一个连吃30个糯米饼导致肠子被完全堵死的病人令他印象深刻。
他于是决定用这个病例去教导其他病人不能暴饮暴食,结果往往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牌子的糯米饼这么好吃?”
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真是用生命在吃。
你一定见过在喜茶和鲍师傅门店前排起的浩浩荡荡的长龙,在网红营销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年轻人们对奶茶和肉松面包这样的“热量炸弹”毫无抵抗力。
四、明星纷纷要“失业”,网红要来补位?
不久之前,有媒体机构专门做了一个选题:明星失业以后,会去做什么?
Angelababy脱口而出:“去卖馒头。”
(TFBOYS成员)王源是重庆人,最喜欢吃火锅,他说“不做艺人,会去开火锅店。”开火锅店不仅自己想吃就吃,朋友来了也能弄一个包间玩个尽兴。
王俊凯的回答很务实,表示想开一家服装店做老板。
毛不易说自己想做房东,因为房东不用工作,睡觉,都有睡后收入。
岳云鹏说自己想做淘宝店主,卖特种内衣。
......
你以为这些一线明星是说着玩儿?
2019数据显示:一年近2000家影视公司关门, 65%的演员无任何影视剧播出。
迪丽热巴在8月的一档综艺节目上说:“今年我已经8个月没有拍戏了。”同样的,上一代的偶像霍建华也自嘲“我失业很久了”。明道在参加《演员请就位》时透露,已经大半年没有演过戏。
一线明星的纷纷失业,背后原因很多:有年纪偏大的,被新人替代;有绯闻伤害人设的,影响主角地位;有的因为非科班出身,演技一般;有的因为片酬期望过高,等待观望;有昔日童星,渐渐被人遗忘......
不过,今年最普遍的说法是“网红打败明星”。真相是这样吗?
01、明星正在丧失“流量红利”,网红正在赢得“品类红利”
网红已经加速“明星化”,李佳琦“带货”流量远超过一线明星,淘宝主播薇娅、“抖音歌王”刘宇宁也活跃于热播综艺。
相反,“失业潮”当中的明星不断寻求新出路,比如主动进入直播带货领域,商业能量反而不敌一些TOP网红。
明星是否真的被网红打败?这不是重点。你我没有必要随波逐流,“宁愿被当作猪,也一定要挤在风口。”
我认为,明星艺人正在丧失“流量红利”,网红和KOL(意见领袖)正在赢得“品类红利”。
什么是“流量红利”?流量,即用户时间。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0亿规模,日均在线时间接近6个小时(流量触顶)。
影视剧、明星八卦不再是用户花时间最多的地方。现今,国内用户6个小时的日均在线时间,大约1.5-2个小时社交聊天,1个小时浏览资讯,短视频和网红直播占了1.5-2个小时,留给明星艺人发挥的,只剩下一点时间空白。
什么是“品类红利”?不断有新兴品类的网红和KOL被发掘出来,成为新的流量中心。
过去KOL主要是大众网红,很多是锥子脸、白富美,擅长即兴表演、讲话特别好玩;最近几年,网红已经从最初的大众网红向美食、母婴、美妆、体育等等细分领域扩展,比如KOL营销在美妆、母婴等等行业已经是主流手段;近一两年,诸如网红客服、网红导购、网红厨师、网红教师等等成为亮点,360行“职业”逐渐被网红化,李佳琦曾经也是起步于网红导购,逐渐成了大众网红。
流量红利正在过去,品类红利仍在持续。网红和KOL的内容输出,越来越有信息量、越来越接近商业变现需要。
目前,国内有几百万人做了“职业网红”,成为品类红利的真实受益者。
有关数据显示,2019中国网络直播用户接近5亿,20%以上的职业主播月收入过万元。快手旗下电商数据显示,拥有100万以上粉丝的快手主播,去年交易量增长了9倍,而拥有20万以上粉丝的快手主播,同期交易量增长了34倍。
《广告学》有一句名言:大众的关注所及之地,即财富之源。
各个层次的KOL借助新经济、新媒体手段快速崛起,并持续发掘品类红利,将激发出来的网络流量迅速、精准赋能给消费品牌,他们构成了现代商业绕不过去的关注中心。
那些网红和KOL(意见领袖)更好玩、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也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社交商业变局,逐渐赢过了传统影视明星,赢得了“势能”上的优势,也就像黑洞一样将所有资源都吸过来,成为压倒性的赢家。
02、明星是CPU,网红是专用芯片
重点不是明星、网红谁将胜出,而是新的品类红利由何而来?
假设用孵化一个林志玲(一线明星)的代价去孵化网红,效果会怎样?
林志玲不可能始终高贵知性,也要下沉亲民,明星要兼顾各个不同粉丝群体的感受,就像一个通用芯片(CPU)那样,功能强大,但成本昂贵。
如果将这个代价用于孵化网红,可以针对不同细分的粉丝人群,培育各个层次的KOL,即实现大面积、多品类覆盖,相当于将一个CPU的功能拆解成为多个专用芯片,每个专用芯片(针对每个细分粉丝人群,覆盖这个需求品类)都可以独当一面——品类红利。
传统影视明星,可能要星探、可能要选秀,要有电视媒体进行包装、打造人设。
网红大V,是去中心化的,不用专业包装,你可以在街拍时看到TA,在夜店演出里和TA互动,甚至购买网红主持设计的服饰,这是有温度的零距接触。
明星并不代表高贵,网红并不代表乡土。
欧美国家以往高贵冷艳的奢侈品牌,越来越倾向于找网红和KOL代言。欧美一线的时尚达人,收入已经高达百万美元,你有一定高消费力粉丝,你在instagram上传一张穿着品牌服饰的照片,就有几千到几万美元的收入。
03、明星应该向网红学营销
明星卖货的早期尝试,是韩寒(文学明星)和徐静蕾(影视明星)开淘宝店,结果,以两人的高知名度,年销售额不过万元。
近期,一些明星CEO、投资人也想试试自己的带货力,结果,销售额微不足道。
如此看来,那些带货KOL必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哪些事情网红做得到,明星做不到?
(1)、网红赢在感染力、营销力
明星主要经营的,是曝光、是人设以及演技定位,他们瞄准的,是人们想象力当中的位置。相比之下,很多直播网红特别实际,就是瞄准电商变现,重点经营那种感染力、营销力。
比如,李佳琦最高日销售额10亿+,但他不是靠什么机器智能,而是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5点选品,晚上7点到次日凌晨1点直播,之后卸妆、夜宵、总结、复盘、看各种美容资讯,凌晨4点睡觉,那些业绩完全是用诚意、熬体力做出来的。
线上的感染力可以靠脸、靠表情、靠动作,线下的营销力也要专门去做。
有人做了用户调研,问用户为什么选择那位口红男主播卖的货,而不是直接上天猫、京东商城去买?
第一个答案是“周围人都在讲”,第二个答案是“多数人都在看”,第三个答案是“身边人都在买”......这就是势能上的优势,打多少广告也换不来的。
(2)、明星适合代言品牌
影视明星给一些品牌代言,主要不是带动销售,而是定义品牌调性。网红完全不一样,很多是直接控货、控价。
控价:
TOP带货网红往往能给用户带来最大优惠尺度—— 因为量大,可以拿到更多的优惠福利,同样的一个品牌产品,别人来卖,可能没这个规模经济,没这个折扣。
控货:
在2019年天猫“双11卖货王争霸赛”中,快手上带货的“第一主播”辛巴依旧一骑绝尘,而背后是四家自己的公司,直播卖的毛巾、牙膏、面膜甚至加湿器等等产品,都是自家生产的。女装网红Anna最厉害的一点,为了解决网红店“发货慢”的固有问题,她自建400多人的工厂,同时与6家工厂合作,这为预售后做到快速补单提供不少支持。
04、网红应该向明星学打造人设
时至今日,网红和KOL的商业运营开始逼近高成本的临界点,孵化TOP网红与打造明星差不多一样贵。
内容制作越来越贵
现在制作一个优秀短视频的成本不亚于拍摄一部网络电影,想赢非常难,不是不可能,但是你的投入比过去高很多。
粉丝服务越来越贵
一两年前,一名网红主播的即兴个人发挥,可以轻松吸引大量关注,现今则需要一整支团队的支持。
不过,我认为,网红经济的品类红利仍在持续。世界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同质化,昨天的风格可能是今天的标准。重点是,如何发掘新的网红特质。
粉丝用户为何愿意长期追自己喜欢的网红和KOL?只有一个原因——这些网红的特质更像TA自己。
追网红,就是认同自己,网红和KOL一定是这群粉丝的品味代言人、思想代言人。
我想起《呼啸山庄》当中一个片段,凯瑟琳的未婚夫是一个完美男人——年轻、俊美、活泼、富有而且知书达理,但她却选择了一个下人。凯瑟琳对奶妈倾诉说:“我爱他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和我的灵魂都是同一种材料。”
明白吧,你要比你的粉丝更像他们自己。这是发掘品类红利的一大前提。那么,如何发掘新的网红品类呢?价值观要坚持自我,方法可以学学明星。
(1)、网红最终靠价值观取胜
社交网络1.0时代,看重“阶层过滤器”。
Facebook崛起初期的主要对手MySpace,实用性、用户数远远超过Facebook,当Facebook只是一个校内社交工具的时候,MySpace已经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了。但是,很长时间,Facebook给新加入用户设定一条规则:用户必须是哈佛学生,使用校园邮箱注册,后来在推广过程中,也是优先瞄准常春藤院校。注意:Facebook最先是一个“精英过滤器”,然后逐渐成了一个面向世界的“阶层过滤器”。
社交网络2.0时代,看重“价值观过滤器”。
以Instagram、Snapchat、Tik Tok为代表的新社交网络帝国为何快速崛起?抖音、快手何以快速对微博、微信展开逆袭?不是用户喜新厌旧。
抖音、今日头条、快手都是算法优先的,就算你已关注一个大V,但下一次如果不刻意点击,也无法看到这个大V的内容更新,后来的用户更容易通过优质内容出头。
优质内容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起到了“价值观过滤器”的作用。
相比之下,明星艺人作为社交资产的价值不大,喜欢周星驰or喜欢王宝强,几乎不能区别你跟谁谁谁是不是品味接近、气味相投?
明星可以讲套路,因为他们是面对所有人;网红必须做自己,因为他们只面对气味相投的人。
发掘新的网红品类,其实,也是传递你自己的价值观。快手CEO宿华说过:“什么是网红算法?就是把你的价值观自动化。”
(2)、方法如何向明星学
孵化顶级明星的第一定律:明星要登顶,一定要培养反派的气质。
现实中的芸芸众生规规矩矩惯了,内心世界总会有压抑不住的叛逆。OK,这种叛逆就需要表达出来,明星、网红就是表达粉丝这种叛逆的渠道。
曾经,我听一个懂行的人说过这个观点。你看高圆圆,完美吧,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女神标杆,但很难做超级偶像。而李宇春、舒淇、姚晨这些超级偶像,出道时都是大反派。
比如,姚晨在《武林外传》里以女神经、女屌丝的形象示人。李宇春是超女出身,出道时整个互联网都在黑她,什么“信春哥不挂科”,“春哥纯爷儿们”等等,人们慢慢发现李宇春确实很有性格、很酷。
你看,哪一个网红大V是一本正经的,就是理科网红李永乐老师也给自己贴标签:“人丑就要多读书。”高晓松那么红,马云也吃惊,因为他是一流的自黑高手(反派气质)。
孵化顶级明星的第二定律:将两极的元素混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比如霹雳娇娃,就是把一种特别性感和一种特别有战斗力的元素混在一起了,这种叠加能让他们的整体魅力增加很多倍。
比如TFBOYS,最主力的粉丝群是80后的未婚女性,他们很萌又好看,激发了女粉丝的母性,她们把TFBOYS当成自己的孩子,发朋友圈都会说“我儿子怎样怎样了”。
比如快速崛起的“国际范”网红李子柒,说她时尚吧,她横跨中西两种文化,但是,李子柒却发掘了“乡间美好生活”的新内容品类。
05、小结
今天AI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逐渐实现商业化推广,接下来的,一定是围绕个人社交资产和个人数字资产,是经营人的,经营消费场景的。
持续发掘新的网红“品类红利”,其实,是呼应了构建新商业场景的需要。
明星艺人再怎么具有影响力,更多是呈现一种气质、一种调性,商业变现上也只是摸到了市场的肌肤。
网红社群则是直接发掘、拓展用户更多的实际需求,商业变现上是摸到了市场的毛细血管。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有些人步伐与众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远方的鼓声。”
明星网红化,网红明星化,两者的界限渐趋于融合。
当下网红崛起对明星构成的竞争压力,主要是网红和KOL开创了更多内容品类、粉丝品类。未来的品类创新,明星和网红必将走向融合。
以上就是关于网红正在摧毁下一代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