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16 14:05:5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8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一、为什么说园林史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园林首先是建筑,是一个工程,是浓缩的美好自然环境,是美学,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当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了,不仅如此,还能套上很多“学”呢。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意义

    帮你找下资料2.1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西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达到完美的高度,因而强调在园林中人工痕迹的表现。而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西方规则式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对象和素材,前者力求对自然不完美的地方进行修饰加工,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英国自然风景园和法国英中式园林在借鉴中国造园理念时过分凸显了一方面的特征,因此有些变味。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因过份雷同于乡野景观(图7英国自然风景园体现的乡野景观),而法国的英中式园林又过于人工做作,反而适得其反(图8法国英中式园林卢瓦尔河地区建造的中国式塔)。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的高度是难以逾越的,应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2.2 范山模水的景观类型 东西方园林共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条件,再现本土的自然景观类型。因此,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农业生产模式和乡土植被类型等等构成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区域景观类型,既是园林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的主体。 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中国的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图9中国地形简图)。在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之下,国人始终认为无山无水则不成园。而西方人更为关注的是惯常的景观类型,着重表现的是田园风光。这是造成中西方园林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对国土景观类型以及景观元素敏感性的差异,加上生活情趣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园林在形式上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的主要方面。 2.3 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古典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山石、林泉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入画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求。相反,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最初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习惯于用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用建筑设计的手法营造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台地、植坛成为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图10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构图格局)。受中国园林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人开始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导致了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图11典型的英国风景式园林)。 2.4 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因此,东西方古典园林都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庭园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就江南而言,闷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令人感到不适。因此,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图12在建筑南面理水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吹过,更加凉爽宜人)。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为人或动物,以及植物群落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已成为众多现代园林作品的出发点。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设计,采用下沉式空间处理,结合混凝土挡墙和抛物面光源的反射,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条件。在本不太适宜竹子生长的巴黎地区,成功地营造了30多个品种竹子专类园。 2.5 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为了使园林景观不至于孤单突兀,需要将其与周边的自然、城市、村庄等景观相联系,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特色,也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正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景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同时使园林景观与城市与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此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2.6 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西方传统园林观念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意大利别墅庄园和法国府邸花园都建造在自然或乡村环境中,需要在外围的自然与人工的建筑之间,营造从自然到人工的过渡空间。而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城市环境之中,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也需要营造出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西方园林是借助图案和植物的处理来形成过渡。2.7 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8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中西方园林都十分注重视觉效果的表现。而中国园林强调“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所谓“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是中国园林典型的象征手法。 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如何以自然为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广袤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是设计手法高超与否的衡量尺度。正如中国古典造园家所言,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效果。 2.8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 当代许多中国园林作品因注重形式表现,或以繁琐张扬的外表,或简单直白地模仿自然乡村景观,都必然遭到人们的抛弃。法国园林史学家格罗·莫尔(Georges Gromort)评价意大利园林时说过:“文艺复兴中期的意大利园林像高贵的妇人那样,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而后期的园林则像是职业妓女一般浓妆艳抹,迷惑人心”。这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方向亦不无警示意义。

    三、通过《园林史》的学习,谈谈你对园林的理解?不少于800字,求解

    传承与发展几乎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在当代也一直面临这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时点滴学习心得的总结,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对园林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谈传承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先认识它的历史,只有先谦逊认真地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园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人与具体地块的关系,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简单的说,作品要好用、好看和经济。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末期的“囿”,是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之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囿”的生产经营目的逐渐消退,从三代的模拟自然山水,历经秦汉的以“崇尚自然”为主题的人工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的苑囿,逐步过渡到唐宋文人的写意山水园林并成为古典园林的顶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私人领域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所涉及的领域,并非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更勿论城市的“名片”、“客厅”云云了。如今,各地提出的兴建“园林山水城市”的之类城市建设目标,园林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成了普通市民,园林也开始有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但值得提出的是,园林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设计园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亦不是仅仅设计作品本身,而要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向。

    虽然当代的园林的意义和作用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人的设计方法和里面蕴含的思想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艺术:先民的选址造城理念;大禹、李冰父子通过水系梳理来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各民族的开垦艺术,造田,灌田,种植艺术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存的艺术。

    这里要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象,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只有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北大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岐江公园”、“稻田大学”、“红飘带”等作品在国际景观设计界屡屡获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优秀的设计既是现代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接下来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前面谈的传承问题,其目的还在发展。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对历史进行传承,更不应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任何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最基本的原则。

    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的发展问题。满足今天人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今天的材料,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兴趣和观念,这样的作品就是积极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作品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必须要给园林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由一些人或一些团体给园林制定出所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项目也是不同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每个项目该如何做,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无论将园林看作是艺术还是看作是科学,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同的设计师会有对园林的不同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的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

    下面谈谈古典园林在当今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古典园林要发展,首先要切实地审视古典园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成分。中国园林的传统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

    首先,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太过含蓄之嫌。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从适合当代的发展方面看,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特别是当园林设计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时,传统园林在表达上的深奥甚至晦涩将不适应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导游的详细解说,大部分游客游览完苏州园林都将败兴而归,而城市园林中的导游是普适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机器,他们主导着社会的思潮和意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他们保守、忍让、退缩、明哲保身,不能也不愿直面人生和现实,胸中愤懑只在山石沟壑、花鸟虫鱼等意象中去排遣。如果中国园林在今天仍然继承这样一种逃避现实,淡漠人生的传统,将无法为其发展确立生长点,只会使其走向进一步的精神孱弱。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应该是有力量、豪壮、刚健的,也许可以从汉唐园林中找到这种豪气凌云、自信、自强,具有不可遏制的民族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传统,并与今天所处的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的精神相一致。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园林史》(第二版)的第八章总结性的文字里说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现代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读到老先生的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感叹,感叹其高远与先知先觉;不禁叫人拍案,一位老前辈竟然有一颗如此蓬勃向上、创新求真的心;不禁叫人醒悟,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能再沉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唯西方景观设计而马首是瞻,我们设计园林、建设园林城市是要关怀大众和广大的土地。

    当代,我们面临的紧迫挑战是什么?是生存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城市化的问题。总之,是如何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是过去的游山玩水问题。不要再流恋士大夫的诗情画意了,不要再陶醉在花前月下的小桥流水了,我们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的问题。中国古典的风景和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贵族文化。而当代,我们要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当代园林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园林设计要为其使用者——人民服务。

    四、园林史阐述

    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 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Gardening Art),泛指结束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之前的园林文化.它是历经数千年由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所形成的一门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世界贡献,中外学术界早已有了明确而一致的定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速,尤其是随着西方景观文化影响的深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者在肯定其宝贵价值的同时,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多放在努力探寻推陈出新和与时共进、中西结合与民族特色保护方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虽然当今中国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学者称其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等)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但它犹如涅盘重生的凤凰一般,无论是在教育与研究规模的扩大,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拓展,还是在服务与管理范围的创新,设计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对外交流国际化的建立,都早已从原来古老的造园艺术中脱颖而出,并正超越历史的羁绊,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责任与使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然而,有些学者却对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的发展与贡献熟视无睹,声称中国传统园林已面临穷途末路的局面.更有学者出于一己学派的私利,极力贬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将其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称之为“伪艺术”,比之为“裹脚艺术”,并把中外学者的共识说成是沆瀣一气的“弥天大谎”,大有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味道.有的学者不仅在国内大肆宣扬这些“主张”,而且还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上散布,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对于这种偏执的观点与错误的主张,我们有必要加以剖析并给予驳斥,以正本清源,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可能对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1 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误区与分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的,对社会和外界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人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支配作用.某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持有很深的成见,笔者认为主要是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同时也与其方法论上的片面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对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过时论”“伪艺术论”和“亡国论”.

    “过时论”认为,传统园林只适用于迎合农业社会封建统治者及其附庸们对生活的要求,对服务现代社会、适应快节奏的大众生活却是不合时宜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古代造园艺术固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且被其所独霸与独享,是其显示权贵、炫耀财富或消极遁世、逃避官场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但就本质而言,其中也不乏许多热爱艺术、追求天然野趣的人士.虽然它带有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它毕竟是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的结晶,其艺术成就是属于民族的、社会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而不应通通归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功劳或其罪恶的证据.正因为如此,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才会不遗余力地倡导保护一切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园林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营造的“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等东方式景观情调与意境,具有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宝贵源泉.因此,它不仅可以造福古人,也同样可以造福于现代人,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舒缓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压力.

    “伪艺术论”认为,传统园林广罗奇花异木,收猎怪石为美,花园尽显矫揉造作,名曰追求自然,实则是对自然的扭曲.照此逻辑,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日本园林不也是一种伪艺术吗?显然,这种指责有失偏颇.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异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般性的常识,但如何将生活艺术化,或者说如何将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则不是一般性常识所能够做到的.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也就衍生出众多的园林艺术流派与造园形式.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其自身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在造园追求上,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流传千年不衰,且美名四扬惠及近邻与异邦,本身就足以见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伪艺术论”观点之荒谬.

    “亡国论”认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热衷于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安乐窝,导致玩物丧志,江山易手,身败名裂,并以清王朝覆灭为例.朝代兴衰与社会制度更替自有其历史的逻辑,其中也隐藏着各种偶然与必然的因素.动用军费兴建颐和园或许是压倒大清王朝这匹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必然联系呢?怎么就该为此背上罪名呢?当年法国在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大修宫苑,不仅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还祸及子孙,导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法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按“亡国论”的观点,这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可时至今日,人们在评价路易十四历史功过时,指责其军事上的穷兵黩武、政治上的专权独裁和生活上的腐朽糜烂,但却唯独将这一期间的文化艺术发展视为黄金时期,对凡尔赛宫苑的艺术成就盛赞不绝.迄今也未见有哪位法国学者在世界各地,兜售应该把本国传统园林加以鞭挞与抛弃的言论或主张.相比较而言,西方各国以及我们东方的近邻日本,都将自己的传统园林文化视为民族瑰宝来加以保护、传承及发展,并没有因为其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就将其抛弃.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需求与参与是推动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如此,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传统园林文化虽曾因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出现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却一直在积淀和被传承着.因此,我们不能因一个朝代的兴衰而全盘否定古代园林文化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论文中没有看到这些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不论是基于社会学和文化学、或是历史学和审美学的调查与研究.按照他们文章和文字中的逻辑,笔者将其依据概况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传统园林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封建制度是落后的社会形态,因此为其服务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其二,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标准.针对前者,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哪个能脱离与封建主义的干系呢?它们岂不也难逃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厄运吗?如此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岂不只剩一个虚名而已?当他们“声讨”中国传统园林局限性时,却忘记了历史的延续性与文化的传承性.故此出现了有的学者在将传统园林文化加以否定与鞭挞的同时,却又质疑当代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身份的怪象.针对后者,应该说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美观上更是不遗余力.有人追求“花园洋房”,也有人钟情于传统宅园,怎么就偏说传统园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呢?至于审美标准,它确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而异,但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则具有恒久性,是深深积淀于其文化之中的.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而言,虽然在表达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与手法上因时空而变化,但在追求和营造真、善、美的价值与境界上则是超越时空的.当然,承认人们在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性,不是支持某些学者主张否定传统园林的理由.因为中国传统园林本身也存在着地域、时代、流派以及官民的差异性,对它的审美也就自然难以存在统一的标准.

    学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对一个命题的解释与阐述是基于理性的态度、规范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因此,学者的结论,应该是从科学实验、调查研究或典籍考证,并符合逻辑思维的推理与判断而得出的,而非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偏好.然而,有的学者在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论述与判断中,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这样不仅难以服人,而且还会因自己的偏激情绪和看法影响对事物的判断.

    2 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固守与扬弃

    任何文化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扬弃.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也是在经受这种洗礼中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在当时代,在所谓“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洗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对此,既要有开放的心态,更要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宝贵价值的精华,应加以固守以不忘其根;对属于过时与糟粕的方面,则应大胆扬弃并以创新而代之.

    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其所蕴含的普遍价值不仅适用于过去,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这些价值可以概括成以下6个方面:

    1)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虽然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别于原始的自然美,但它是将对原始自然之美的感知与感悟,经过提炼、概括、临摹之后的再现,是寄情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观的体现,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这使它与西方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它在形式上是“虽由人作”,但追求的境界却是“宛自天成”的自然山水之美,使它在价值观上与人们今天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设计结合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2)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空间、环境及方式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生活、社交、休闲、游憩等方面的需求.这与现代园林中(不论公共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所要满足的社会功能也是一致的.回顾人类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国民众,无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向往与追求,由此也就创造出了风格迥异与形式多样的园林艺术.从这一点上说,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着符合新时代精神的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所传递的信息,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3)表现在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景物是造园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创造出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特质的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主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许多艺术手法,依然对我们今天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同时,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故有“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说.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所谓“巧而得体”.因此,借景既是造园的原则也是造园的艺术手法,并以追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境界来处理场所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和谐观所体现出的价值,与现代园林的追求也同样是非常契合的.

    5)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艺术的本质在于变化与创新,中国传统园林在这方面也是发展到了极致.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域空间和文化取向等的演变而衍生出的不同风格与形式,即便是同一时期和相同地域的园林,也因场所条件、物质材料以及创作者的审美追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谓“构园无格”[1]、“园有异益,无成法”[1],变化万千.总体而言,这种和谐,既融入了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内涵,也融入传统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思想、山水诗与风景画的影响;既融入了皇家贵族和士大夫们的追求与才学,也融入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技能.传统园林艺术所体现的追求与探索精神,对现代风景园林也同样是适用的.

    6)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追求外在形式的幽雅之美,更刻意追求内在韵味的文雅之美.这种由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独有的特色.尽管它体现出的是古代统治者、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情操境界、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怀,且常有逍遥与退隐的色彩,但其在营造美感、体验美感、怀古思今等方面的价值却是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反观现在的许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由于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却因内涵的空洞而常常遭人摒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存在着以上这些具有生命力及普遍意义的价值,表达其内在价值的多种外在形式、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和创作理念等,也是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宝贵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需承认它的历史局限性.就其规划与设计而言,在私家园林中,存在着诸如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布局设计的局促性、景物细节的造作性、服务对象的私有性等问题.在皇家园林中,则与西方园林存在相同的权力的象征性、地位的等级性、装饰的奢华性等问题.就其发展与生存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而言,它则受制于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与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程度、财富积累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也是直接影响传统园林盛衰与发展、守旧与出新的主要原因.

    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也因其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而与传统园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很自然地能够使其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许多局限性,同时借助时代精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取向及艺术创新来弥补传统的不足,从而使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获得新生.

    3 传统园林文化的前景:期待与辉煌

    认知是传承的前提与基础,传承是对认知结果的回应与行动.对园林文化传承的固守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的重任.

    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的意识升华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一种主张,其基本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生活其间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向,而且还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做出清醒地反思.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至少应该达到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解读、发掘传统文化,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2]”尊重传统园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义更不是复古守旧的表现,它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基因”的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到,有时盲目自卑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盲目自大的后果.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成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积极继承者和弘扬者,而不应该成为其终结者和掘墓人.否则,就愧对于我们的时代,愧对于我们的后人.

    就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来说,虽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辉煌与荣,也曾经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与崩溃,在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文化衰败与外强侵入的情形下,中国传统园林已无力再超越自身开创新的辉煌,而是裹足不前甚至转向下坡与倒退.新中国成立后至“十年文革”前,我国现代公共园林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也同许多行业和学科一样,从前苏联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期间所建设的许多公共园林项目,都借鉴和采用了许多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构景手法,使传统的造园艺术开始转向为大众服务.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和上海长风公园等,就是这一时期大批新式自然山水式公园的代表,受到了社会与公众的欢迎与好评,也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既受惠于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恩泽于传统园林文化的根基.与此同时,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这一方面源于我们自己某些学者对传统园林的讨伐,另一方面则受到了外来风景园林文化(或曰景观文化——笔者注)的冲击.诚如童寯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危及中国传统园林生机的根源之一,“就是正在迅速成为当代中国时尚的西方风景建筑学[3]”.这种内忧外患且又腹背受“敌”的境地,在现代世界园林史上是少见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文化间的冲突也潜藏着机会,孕育着希望.不可否认,西方风景园林无论是在科学与技术层面、设备与材料层面,还是在规划与设计层面、教育与管理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应该说在过去的许多年间,中国风景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都从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也得到较快发展.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在如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问题上,我们并没有找到一条较为理想的道路.相反,在一些政府官员“政绩观”的导向下,在城市开发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崇洋媚外的“欧风美雨”愈演愈烈,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处境也十分堪忧.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使命与任务.在当代中国从传统型迈向现代型社会的进程中,在从经济大国(指GDP总量)走向文化大国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把保护传统园林文化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同时努力营造保护传统园林文化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其次对中国传统园林重新进行清醒、理性和科学的审视.其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尊重与弘扬而不是亵渎,如何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轻视,如何学习与借鉴而不是照抄照搬.再次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事业中,我们应多从传统园林所包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中,从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上,从传统园林景观要素关系的处理上汲取养分,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得以真正实现.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天下唯识为难”.“有其才而无胆,则有所怯而不敢;有其胆而无其才,不过冥行妄作之人.[4]”对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摒弃传统园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气,更需要有弘扬与创新的学识.这无疑是每一位有志于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与进步人的共同责任.

    4结语

    历史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也是经历一代代人积淀而形成的.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善待而非苛求,应该努力吸取其有价值的内涵,并融入其反映时代要求与精神的内容.否定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命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根基与命脉,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应该说,在经历风风雨雨和曲曲折折之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已经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基础上起步与腾飞,只要假以时日,多一些关心与呵护,在当今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一定会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

    以上就是关于园林史对景观设计的作用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菏泽庭院园林景观设计(菏泽庭院园林景观设计招标)

    园林景观设计教程简笔画(园林景观设计教程简笔画大全)

    景观设计园林公司(园林绿化公司)

    论文降重网(论文降重网站免费)

    普陀景观设计公司排名(普陀景观设计公司排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