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排行榜(舆情排名)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舆情排行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中国平安保险排名第几?
以2018年5月为例,中国平安保险全国排名第四。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中国保险业新媒体5月排行榜。本榜单共对部分国内保险公司5月份的新媒体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新媒体排行榜总榜反映各大保险公司官方新媒体的运营状况,主要包括活跃度、传播力、互动力三个指标。
“活跃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大保险机构的微博微信的更新频率及服务状况,活跃度指标越高,说明保险机构维持其微博微信平台更新及时,向用户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互动力表征保险机构综合微博微信发布信息与网民的互动,互动力指标高,说明保险机构内容引发了越多网民响应。
本期,保险公司双微总榜方面,“太平集团”继续拔得头筹,“人寿集团”收获亚军,“华夏人寿”获得季军,“平安集团”“国寿财险”位列第四、五名。
扩展资料:
纵观综合排名前50的公司,无论是活跃度、传播力还是互动力方面,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的平均表现力皆高于财产险保险公司和人身险保险公司。从各类型公司三种单项得分的平均分对比来看,人身险保险公司的整体表现仍低于财产险保险公司。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单项平均得分偏高的原因在于整体表现上乘,而其中传播力尤为突出;财产险保险公司和人身险保险公司由于内部表现差异略大导致平均水平不高,其中人身险保险公司在传播力方面最高水平与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财产险保险公司相差明显,有待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保险业新媒体5月排行榜
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网络舆情的答案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原题:发挥“主场优势”,成为“意见领袖”——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摘 要] 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分析总结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情况。网络舆情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成为舆论的“意见领袖”、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将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形成过程、传播特点的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意见领袖”及其意义。
[关键词] 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地方政府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中国目前有大约3.83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博客;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场优势”,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
一、何为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
2.网络舆情的形成
议题的出现:根据2009年上半年,较为著名的网络舆情案件,网络舆情形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如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湖北石首骚乱,高考状元造假事件;第二种,针对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讨论,如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第三种:由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河南灵宝市“王帅案”以及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
议题发展为舆情:某个议题发展为舆情,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又如重庆高考状元造假事件,这一事件已经挑战了高考公平的底线。其次, 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Web2.0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3.网络舆情的特点
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李普曼在《舆论》中指出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了“在现实政治世界的基础上,政治家或煽动家的巧妙的符号操作和宣传活动下,大众传媒通过定型的政治印象制造模拟环境,并形成大众定型的心理认知,再形成意志”的几个环节。而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地方政府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二、地方政府成为意见领袖的意义
1.意见领袖的含义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如图1所示。
图1
2.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络传播内容鱼龙混杂,但是传播中有一种“权威法则”即社会上许多意见的形成是通过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通过二级传播或多次传播后再流向社会中那些不大活跃的部分。面对互联网上各种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意见领袖”的言论更会受到青睐。
3.面对舆情,成为意见领袖的必要性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舆情是一种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利益诉求的互动表现方式,带有倾向性和价值选择双重特征。根据舆情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情绪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煽动性。在互联网社会中,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一些“资深网友”,他们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流动性和号召力,虽然表达的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是经过网络上的分享、转帖、转载,其言论就会发生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通过对2009年上半年著名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舆情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于事件的处置和态度。如在“邓玉娇事件”中,民间舆论一边倒同情邓玉娇,有力的促使司法部门较为公开透明地查案办案、还原事情真相。而政府态度对于事情的隐瞒与掩盖的态度会“刺激”民众,如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官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非正常死亡的解释只有媒体发的寥寥通稿,网友的爆料、图片、视频引爆了网络,最终酿成了骚乱。
对于突发事件,封锁消息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掩盖隐瞒会遭到网民更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就要时官方言论掌握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三、如何成为意见领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其流程往往遵照下图的程序
图3[6]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三、互联网舆情分析要怎么做?有什么分析方法?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
一、网络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方法是将传统社会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移植到互联网上,即在互联网空间中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在整个社会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社会学家莫泽(Moser)曾经提出“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使用问卷调查进行的”,在西方国家,问卷调查被广泛地应用于民意测验和社会问题研究。互联网空间虽然与传统社会空间具有诸多不同,但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同样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中内涵的关系模式。
二、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法
在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面,谢海光通过统计分析某段时间内用户所关注信息点的相关记录,构建了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黏点/黏度、散点/散度等10个分析模式和判据。
高嘉鑫应用统计原理归纳出5个将热门讨论确定为异常事件的相关规则和阈值,并将规则应用到BBS进行验证,得出异常事件监测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77%,60%异常事件在12小时内即发出通报,最快通报时间为1小时内。
三、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
在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面,涉及较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研究子领域,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预处理、文本表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与观点分析、倾向性分析等方面。其分析流程主要有三步,即信息提取(包括信息采集、结构化数据存储)、信息预处理(包括信息过滤、词法分析、句法分析、概念分析)和舆情分析(包括文本标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倾向分析)。
文章内容部分摘选自《弥漫与消弭: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张伟,侵删
以上内容由舆情监测服务商识达科技整理提供。
四、舆论信息的价值
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检测等。
媒介舆论的形成方式:
①是无意识的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在社会群体中引起的舆论;
②是有意识的,即媒介通过设置议程来形成舆论。
媒介舆论的特征[1]
1.作为批判的力量
根据自由主义的理论,媒介是作为国家的一种抑制力量存在的,它的主用功能是全方位监视国家公共机构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权力的滥用。媒介舆论继承和发扬了公众舆论的批判性。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尼克松当政时期新闻界对“水门丑闻”的曝光以及其他较少为人所知的新闻界的活动。如揭发瑞典政府卷入当地博福式高射炮非法销售的报道等等,都是媒介为了坚持舆论的公共性从事的活动。
2.各方利益的搏弈的结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相互竞争的团体和利益复合体总是想利用媒介来建构一个更加于已有利的拟态环境。国家权力机构试图利用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施政纲领,或者是控制新闻来源来掩盖事实真相;各种制度化的社会集团利用媒介开展广告和公共关系活动,形成良性的意见环境,进一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并增加与前者在政治话语权交换的砝码;公众也想借助媒介参与到社会和国家管理之中;在这三者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的独立的利益集团——媒介组织。已经被工业和商业企业接管的媒介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也企图发挥自身建构舆论环境的功能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在这个逻辑的支配下,媒体必然会产生出影响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取向:第~,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媒体经常与国家、政治集团或其他利益群体达成妥协,例如对国家压力做出妥协,掩盖、修饰或重构一些重要的事件。第二,为了争取发行量或广告收入,媒体必然会以取悦大众为取向——取悦大众的方式各式各样,例如明星炒作,又例如危言耸听等等。
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媒介舆论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削弱。查德威尔的研究显示,在2O世纪8O年代晚期的澳大利亚,许多媒介企业与工党接成了战略性的同盟,以使他们对澳大利亚商业电视和报纸的控制获得官方的许可。
在这些多元化的关系之间,各类公共利益集团也超越了自身利益,专事探察那些被忽视的议题,并代表弱势群体形成补偿性的影响,如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或同性恋组织通过议程的建构来吸引媒介的合作。各类利益集团的介人,使批判性的辩论联合并生成了各种有关特定话题的媒介舆论,在这一过程中,媒介虽然仍会以客观的公共论坛的身份出现,但是它会刻意掩盖发言者的真正意图,而以貌似公开自由讨论的方式,借助公共利益的外衣,通过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和意见的交换取得公众的认同而获得合法性。媒介舆论代替了公众舆论而成了大众传播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舆论形态,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
媒介舆论的价值要素[2]
1.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度。公共事务在社会实践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思潮等等.公众每天都生活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中,然而并非每一个事件、问题都能引发媒介舆论,形成的媒介舆论价值也各不相同。总结媒介舆论现象的规律可以看到,公共事务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讨论:公共事务越重要,人们对事态的期望越大,媒介舆论的规模、强度就越大,媒介舆论的价值也就越高。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度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与公众的地域接近性、事件本身的显著性、事件的及时性以及事件的公开程度。
2.理性公众的参与强度。媒介舆论的主体,即对公共事务进行评价的理性公众的状态也直接决定着公共舆论价值的大小。公众的参与强度与公共舆论的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参与程度越大,舆论的价值量也就越大。参与强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参与讨论的公众人数、公众进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达方式的强弱以及公众这种评价活动所触及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对社会实践系统的意志调节力度。比如关于反腐败的媒介舆论,由于参与讨论的公众人数非常多.公众进行评价很主动.也很积极,表达方式强烈等,使得反腐败公共舆论价值得以极大彰显。
3.舆论意见的评价质量。媒介舆论所形成的各种意见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性信息,评价信息是认识的深化,当人们接触到一个新生事物时.首先要认识事物的状态。得出描述信息;其次要揭示事物的性质,得出析义信息;最后进行评价,判断客观事物能满足主体何种需要,得出评价信息。价值是客观的,但认识价值的评价过程却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评价方式可分为个人评价、社会评价和历史评价,社会评价又可分为专家评价、决策评价和舆论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舆论评价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参与者的极其广泛和不固定性,评价的及时性和公开性。
媒介舆论意见的评价质量高低也与舆论的价值成正比关系,评价性信息质量越高,舆论的价值就越大。意见的评价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与真理的接近程度;第二,评价是否如实反映社会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第三,评价反映民意的程度.是否顺乎历史发展,并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舆情排行榜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