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绿地景观设计(互动性绿地景观设计案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互动性绿地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作用?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进行道路绿化的意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的发展,各地的城市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全面重视和提高。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
2、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3、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起到窗口作用,是现代化城市进步的一个标志。
4、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应做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
因此,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二、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以社会发展史为线索,探讨人类景观活动的发展历程:①采集与狩猎时代,人类选择了具有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和走廊等结构的景观,这些景观结构对原始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人与自然景观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②农耕时代,为了有效地进行食物生产、庇护和空间运动,人类真正开始了能动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这些活动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并受到自然力制约,因而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城里人"的出现使景观的审美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③工业化景观的恶性膨胀危机及自然景观和人类自身生存,这时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对抗过程。④信息时代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的主动设计和谐调过程,系统整体优化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人类既是特定景观的产物和组分,也是景观的使用者、设计者、改造者和管理者,从打制石器和木棍的采集与狩猎时代到可以利用核能摧毁整个地球的现代,人类对景观的认识、人与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关系及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方式发生了几次革命性变化。
一、原始人类选择的"满意景观"
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其生活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具有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景观"的能力。通过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长期生活过的典型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所满意的景观都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
典型的"满意景观"都具有一定的边缘结构特征,即它们都处在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地带上,具有一系列边缘效应。首先,边缘生境的多样化和边缘带作为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为原始人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第二,在景观边缘带上,背依群山俯临平原,便于"了望--庇护"。由于边缘带有山崖、河流等天然屏障,"易攻易守',使防范和围猎效率都大大提高。显然,边缘景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多方寻求食物和庇护的需求。
(二)闭合与尺度及其效应
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识别环境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尺度适宜的山间盆地、谷地及大平原之角隅满足了人对景观空间的这种要求。
(三)豁口与走廊结构及其效应
一个满意的景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沿河谷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这一方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猎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类自身迁徙的必经通道;在不牺牲自己活动便利性的同时,原始人可以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当然,作为走廊的河谷,还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可见,上述满意景观对原始人来说具有多种生态优势,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原始人对食物、庇护和空间运动的要求。
二、设计实用与美的景观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以最有效方式利用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上述原始人类对满意景观的选择就反映了这种能力。所不同的是,人还具有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潜力。旧石器时代拙劣的打制石器和木棍决定了人的各这种潜力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表现出来,磨制石器和铁器的相继出现,使人类能在较大范围内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对食物、庇护及空间运动的更高要求。在农业社会,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栽培和驯养生态景观
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为人类选择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积累了经验,长期和大范围栽培驯养活动,不但改变了生物习性,更重要的是导致人工均相景观元素和几何斑块的出现,如大面积耕地、人为牧场等等。同时,农业活动也导致了某些自然起源的景观元素的减少或消失,如为了扩大耕作面积而大片砍伐和烧毁森林。由于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局部景观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人类也时刻面临着自然景观同化力和报复力的威胁。
(二)水利工程景观
农业文明大多发源于河谷平原,这里肥沃的土地给栽培作物带来高产。同时,灾难性洪水使两岸居民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兴修水利在农业社会一开始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最主要活动。《史记·夏本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口怀山襄陵下民共忧"。禹奉命治水,"行山 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俨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以治洪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勘察、规划设计和改造活动。人类治洪活动一直延续到今日,笔直的河堤,高高的拦水坝,纵横交错的灌溉网都是有意识对自然景观结构进行再设计和改造的痕迹。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景观物流和能流再分配,使其为人类发挥最大效益。但这些水利活动也受到自然力制约,较早的例子是大禹之父治水的失败,更为现代的例子是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失败。
(三)村落和城镇景观
早期农人结束穴居生活而开始修筑房子,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最终发展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已知完全成熟的最早农耕村落景观发现于中东,约在9000年前,是用泥建的,每间带有贮物窑穴和陶灶。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农耕村落景观,距今已有5000-7000年,屋顶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上覆草泥,墙壁由草泥内加藤条木筋筑成,村落规模达200座小舍,占地约3万平方米。村落周围有一道壕沟,村落之外,东面是窑区,北面是氏族墓地,这便是中国城市的最原始模型。从此,这一景观元素便开始以加速度方式在自然景观基相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后来人类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同时,村落出现使人类的景观认识发生一次飞跃。《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墒。"这种同心园式景观类型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为活动强度在自然景观基相中的递减关系,是现代景观生态景观类型划分模式(城市景观--郊区景观--耕作景观——管理景观——自然景观)的原始模式。
(四)防护系统景观
从事农业生产,寻找肥沃的农耕环境,意味着人类必须离开一些天然庇护环境而走向广大平原。所以,在较小选择范围内,除了充分利用天然景观元素为屏障(特别是河流)外,有必要人工修筑防护系统。最原始的防护性人工构筑物是柴篱和壕沟,如上述西安半坡遗址的深宽各5-6m的壕沟可能就是用来防止猛兽或竞争部落袭击而挖的。根据殷虚考古发现,这座商代后期皇城,北边及东北据洹水之险,西边及南边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壕沟,宽约7-12m,深为5-10m,两端与洹河弯曲部相连,壕沟与河道构成一个长方形防御系统。防护工程的另一种形态是墙,早期防护墙都是由土版筑而成的,进而发展为砖石垒砌。在农业大发展时代,各部落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十分激烈,城墙等防御性设施变得更为重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险为塞,竞筑长城。到了秦代,形成抵御西北游牧部落的全国性城墙防卫系统--万里长城,成为地球景观一大特色。
(五)交通系统景观
由利用天然河道运输和旅行到设计并开凿运河来专门为交通运输服务,又使大地景观发生了变化。已知最早的人工运河典范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伦帝王汗默拉比使用的运河,长达160多km,用于军队输送。我国春秋时代的吴人就曾开凿河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隋代的大运河是这种人工设计的水上交通系统景观之杰作,长达四五千里,沟通了南北各大水系,直接间接改变了中国大地的景观结构和能量及物质分配。至于陆上交通系统,早在秦代就有由首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并有隧道连接咸阳与九原,堑山埋谷千八百里,为了交通方便,人类甚至在连猿猴都不敢攀的绝壁上修筑栈道。
上述农耕时代人类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对抗活动;②直接为人类自身实际需要服务,并直接受人意识控制;③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基本是自然起源的;④能量利用形式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食物生产和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进行必要的生产及交通运输等活动。
(六)设计美的景观
伴随着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城镇得到发展,一批久居城市、与自然景观生态功利性相脱离"城里人"出现了,景观(包括自然的和与自然相对抗的文化景观)价值发生了第一次分化,景观审美功能第一次真正被发现和利用,同时也使这些城里人产生了设计并创造美的景观的欲望。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决定了这种景观美创造活动只能在小范围园林中进行,美景的主要享用者是士大夫阶层;景观价值衡量标准是艺术美原则,诗情画意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设计指导思想是艺术哲学、设计者是园主人和艺匠们。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法国雷诺特风格的规则式宫苑和英国的画意风景园,都是这?quot;美的景观"的设计典范。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特和英国的布朗就是这种景观设计者的代表。
三、面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反应
(一)工业化的景观后果
工业化有3个主要特点:对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及电能的有效开采和广泛利用,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这些特点本身通过独特的工业景观反映出来,如大规模的煤矿、高大的采油井架和烟囱、粗大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无处不在的输电网和发电厂、大面积专业化生产厂房等等。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没有的景观元素。而且,这些工业景观以自催化膨胀式发展并促使其它景观加速工业化,如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需求更有效的运输工具和交通系统,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送。这就推动了运输机械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势必促进更大规模能源及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以及更大的规模专业化生产,结果出现了大规模专业化工业城、宏大的港口、车站和机场,导致大面积自然景观消失。强大的铁路、公路系统象一张巨网,把自然景观分隔得支离破碎,阻碍或改变了自然景观系统的能流和物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使田园景观变得单调,原有的自然残遗斑块(如森林、土丘、沼泽等)被推平而成为农田,更大面积的均相景观出现,灌溉系统更趋几何化、永久化,巨大的拦水坝使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改观。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膨胀使更多的人远离自然景观;钢筋水泥取代了砖木泥草,使人们生活在建"丛林"之中;拥挤、噪音和空气污染及垃圾,连同紧张的环境气氛,使人类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可见,工业化使文化景观发展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文化景观发展与人类自身直接利益相分离。工业化景观以自摧化形式恶性膨胀,人类的景观控制意识失灵;②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大多为人工合成物,不利于自然过程的同化,并对其有抑制作用;③由于上述两个特点,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毒化"自然景观,使之结构上解体、功能上目趋瘫痪;同时,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化时代的景观设计将是一种对工业化景观的对抗活动。
(二)逃避城市
工业化城市景观的恶果是人们在追求工业化成果时意外带来的副产品。对此,人们不知所措。最初的反应便是逃避,上层市民向城市外围迁移,并出现了相应的景观。但这些避难者不甘心失去工业化生活方式,其结果,工业化景观也随之向外扩展,加速了城市恶性膨胀。
(三)设计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工业化景观带来的恶果,促进了人们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认识,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环境,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成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并把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来设计。设计的指导理论是生态学,重视对乡土树种的应用。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或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被作为衡量城市景观优劣的主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生态危机,仍是对工业化景观的一种被动的抵抗。纽约的中央公园、英美诸国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带,各种形式的公园和街头绿地,都是"被动抵抗"的产物,是在文化景观基相中人工引入的拟自然的景观元素。
(四)保护自然景观
工业化景观在恶性膨胀,自然景观面临被吞噬的危险。对此,人类采取的另一消极抵抗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以恢复自然景观保持乡土生物为主的生态园也得到发展。
四、景观生态设计——设计人类整体生态系统
电子工业、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把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利用,使人类从理论和技术上都能以强有力的方式来处理以往工业和农业给社会带来的景观问题。景观生态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理论,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工业化景观的消极对抗过程,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元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农田、城市绿地或工厂等)作为设计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 达到整体优化。这时的景观设计者不再是某个专业的设计师,而是多部门、多学科的协调者,是决策机构的智囊。本世纪60-70年代,McHarg的工作及其《自然设计》一书标志着景观生态设计时代的到来。
目前,中国正面临这一景观设计革命的挑战。
与以往各时期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有以下几条基本原理:①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②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③设计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④多学科综合原理:各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三、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以及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二、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三、景观设计的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1、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2、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3、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4、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四、景观设计中的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 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
五、景观设计的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宾馆景观设计
第一、绿化布置层次
宾馆室内绿化可适当借鉴庭园、园林植物的配置手法,同时应考虑室内人工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的限制及观赏、经济效果。
1点状孤植。以一颗或几株姿态优美的盆栽为主,独立布置绿化,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可依据不同的空间尺寸灵活布置。
2线状布置。直接植于地面的绿篱。连续布置的盆栽或直或曲的花槽,属于线状绿化。此种方式可成为豪华宾馆内有层次的视觉中心,一般用于宾馆大堂的中庭环廊或餐厅、咖啡厅的餐座分离等处、依据四季变化而灵活更换。
3立体法(高低组合,突出色块)宾馆内较有气势的中庭空间给绿化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为了强调视觉效果、美化空间,常将绿化按高低不同分列,按大小前后布置。错落、旋转空间有层次,使绿化富有立体感,更好的突出装饰效果。
4光照法:通过照明增强光影的变化效果,丰富室内的层次感。
5分隔法:可将绿植物作为一种隔断,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身,使空间化整为零的同时又充满活力。
6借入法:可利用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墙,将室外的绿化引入室内,也可通过植物的内外融合,与室内绿化结合为一体互相渗透,形成统一的整体布局,使室内空间有相对扩大感,令人视线通透、身心愉悦。
7象征性。植物有不同的特征、姿态和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比拟联想。既可渲染出不同的空间气氛,亦可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品格的象征:梅象征傲霜斗雪,孤傲坚贞的品质;兰象征清新雅致,脱俗不凡的气质;竹象征虚心有节,清高雅洁的风尚;菊象征不畏风霜、淡泊无争的高洁品质。
第二、宾馆水景
常用有喷泉、壁泉、水池、瀑布等
喷泉:经过人工设计使泉水外射所产生的不同形态的水景。还有趣味互动的跳弹泉,给人们环境带来勃勃生机。宾馆内喷泉位置宜设于人流相对集中,便于人观赏的位置。应考虑喷泉本身形态美感及其与周边环境是否整体协调。
壁泉:由墙壁出水、承水盘和贮水池组成。可充分利用不同的壁面材质,配以绿化或雕塑来灵活设计,宾馆室内的壁泉应取情趣而非气势。不需要太大空间,但要求精致、巧妙,有着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从而使置于此空间的人们体验静中带动的美妙精神感受。
水池:规整型或自由型。自由型可取自然材料,如卵石、块石、树桩等。仿自然材料的运用也可增加生动的自然效果。
瀑布:分挂瀑、叠瀑、帘瀑等类型。其设计应取“神”而非“形”,应使其有天然的情趣。设计手法丰富,尽量使水流分段分层,蜿蜒曲折下落,或滑落水流,或缓或急,或粗或细,可适当结合绿植、山石等自然素材,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水泻形态,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从而给人带来美好精神享受。
水景作用
1改善气候。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温度使干燥空间湿润清新
2组织空间。被用来分隔空间,线状的'水池可划分空间,区分不同的领域。大厅内的中心水景美化空间的同时,也起到了分流人群的作用等。另外,还起到联系空间作用,在两个处于不同的空间区域的一角,利用水景的设计使双方空间互相渗透、交融,以形成彼此互相有联系的整体空间。
3美化、软化环境。
4欣赏性
第三、宾馆庭园景观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庭是指堂前屋后之空地,而园的涵义则和功能上的纳光、乘凉、通风、换气、休息以及精神上的畅快、愉悦、抚慰等作用。
庭、园两个字并用时,则是处于单位空间内的可游憩的环境空间。庭园是建筑主体中的自然环境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其重要的特征是体现自然,传达自然。
庭园的分类:
按庭园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和使用功能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前庭。位于主体建筑的前面,属于公共活动和交通空间,也是一种过渡空间,对环境起衬托作用。此种庭式的布置较注重与建筑物性质的协调,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展示性。
2内廷。属于主庭,位置一般处于宾馆建筑的核心位置,有时上下空间通透并且有顶,是较大的共享空间。
内庭一般是供人们起居休闲、游观静赏和调剂室内环境之用,同时也有联系、凝聚建筑组构,延伸空间,扩大空间的作用。内庭空间景观应以欣赏为主。
3侧庭和后庭。属于副庭,景物不如主庭丰富,容量也相对较小,是小型的庭园空间。其位置常处于建筑物的边界。
庭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宾馆庭园组景一般以植物(包括花草)山石、水体、盆景等为素材,经过合理组织形成丰富的,具有野趣的自然景观。
“庭园无石不奇,无花木则无生气”,可见庭景与植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庭园植物千姿百态,在形、色、尺寸等方面千差万别,设计时应依据绿植自身的习性及个性特征或孤植、群植,或组合排列,合理采用露与藏、隐与显等艺术手法,体现组景的层次分明、高低有序、浓淡相宜、彼此呼应,各种手法的组合使景观丰富而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石,在庭园中是十分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
色彩上:如清白的湖石,黄赭的黄石等。体态上:或方正规则,或棱角分明,或浑圆或高耸。体量大小上,大到叠石成山,小到卵石细沙等。在布时应与宾馆庭园空间的地形地貌,空间大小,意境需求等方面相协调。石的卧与立、聚与散,或静或动,或平或险,均应服从于整体环境的需要。
宾馆庭园景观设计业离不开对水的运用,常以水为题,因水得景,用以模拟自然景象,如以叠石引泉、溪流绕室作山水景,以泉滴潭池作声景等构成不同意景的水局,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水的存在形式可归纳为点线面,点包括泉、池、瀑布等;线包括河、溪等;面包括湖、塘等。水的种种形态令人产生不同感受。
四、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有哪些设计要求?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3.防浪、固堤、护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保持基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地干扰与破坏
3.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4.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5.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设计
滨水绿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们观赏。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二)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设计
滨水区应提供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三)滨水绿地应该有近水的特点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四)滨水绿地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化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它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互动性绿地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小红书app不小心卸载了(小红书app不小心卸载了怎么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