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十大数据(人工智能十大数据行业)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人工智能十大数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ChatGPT国内免费在线使用,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什么叫人工智能、大数据?
大数据:(精准投放和强大的商业分析能力)
在新媒体领域,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主流。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颠覆就是:传统媒体比如电视、电影 更注重于内容的生产,而新媒体则是永远推送更个性化的内容给最感兴趣的人群,也就是让产生的内容和观看者更有效率地去匹配。而怎么做到更高效率去匹配,就是基于大数据的重复计算和优化的输出结果。
内容越来越精准了,就是用户越来越容易很快地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对于商业来说广告越来越精准,广告主能更快的精准性的展示给目标的用户。
通过我们对“淘宝”“抖音”的使用就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按照每个人的喜好,进行推荐。根据这个用户平时看视频的习惯,或者这个用户本身的特征来推荐。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来增强客户粘性,这就是为什么抖音会让人这么上瘾,大家一看就花很长时间 停不下来。
大数据技术也有强大的商业价值。新媒体与商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例如抖音短视频中经常出现广告软文植入,相当于短视频带货,促使用户直接购买短视频中出现的商品。让销售也更有效率。
不仅仅是前期广告的精准投放,大数据技术对于后期分析改善业务和决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大数据中的情感分析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可以通过海量的文字信息 比如通过分析用户写的评论来识别文本的情感,从而知道用户喜欢或不喜欢什么,觉得产品是好是坏。这种情感分析,也被命名为意见挖掘,包括对消费者的态度、感受和对公司产品、品牌或服务的意见进行分类。
人工智能:(在新媒体短视频中的应用)
下面来说说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紧密相连,人工智能之所以让电脑和机器像人脑一样有学习能力,像人类一样通过感官,眼睛耳朵手触来获得信息,是因为有大数据作为信息。人工智能基于大量的数据,让机器自主深度地去学习,越多的数据 机器学习得越多,机器就越聪明,就越接近于人类,然后人工智能方面的决策效果就越好。所以想做好的品牌 产品覆盖面要足够大。
比如我们说百度也好,阿里也好,腾讯也好,只有这样的大企业才能做好的人工智能原因就在这。只有这样的大企业它才能形成大平台,才能拥有海量的用户,海量用户才能获得海量的大数据,有了海量的大数据之后,机器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迭代进程就会更快,它的大数据就更发达。
二、什么叫人工智能、大数据?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数据科学家或其他大公司视为两个机械巨人。许多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他们的公司数据带来革命。机器学习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高级版本,通过它,各种机器可以发送或接收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学习新的概念。大数据帮助组织分析现有数据,并从中得出有意义的见解。
大数据如何助力人工智能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将减少人类的整体干预和工作,所以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具有所有的机器学习能力,并将创造机器人来接管人类的工作。人工智能的扩张会降低人的作用,大数据的介入是变革的关键。因为机器可以根据事实做出决定,但不能涉及情感互动,但是数据科学家可以基于大数据将情商囊括进来,让机器以正确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决定。
比如,对于任何一个医药公司的数据科学家来说,他不仅要分析客户的需求,还要遵守该地区特定市场的规章制度,调整药物成分为该市场提供最佳选择,机器学习不太可能完成这种任务。
所以很明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融合不仅仅是人才和学习同时进行,还为任何一个新的品牌和公司带来很多新的概念和选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可以帮助公司以最好的方式了解客户的兴趣。通过机器学习,公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客户的兴趣。
三、数据智能系列文章之一:人工智能现象
作者: 石默研
本系列文章我们讨论数据智能,即机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本小节我们讨论“人工智能现象”,对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总结,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则正是本系列文章的目标。
在实践中,人工智能近年来也产生了巨大的进展,渗透到了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类 历史 上从未有过人工智能如此广泛普及的时期。但如果仔细分析实践现状就会发现:虽然千人千面、自动驾驶、人脸识别、语言识别、人机对话、机器人等等人工智能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但在各产业界,关于如何定位、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却有着巨大的分歧与困惑,这不但并不是关于AI造福人类还是AI危害人类这种时代宏大议题的延续,并且与之性质完全不同:产业界普遍对如何在其行业内推动人工智能这个信息 科技 新星的实践没有达成普遍明确的认知,而与之明显对照的是:之前的两个热门话题,云计算与大数据,现阶段在产业界定位与实践的方法论已经趋于明确与成熟——虽然关于各种类似中台的概念与应用也仍在激烈的争论中,但人们对资源共享与数据驱动业务的战略目标已经普遍达到共识,但对人工智能,却显然不是如此。
首先,在相当多的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行业应用者最开始对人工智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认为它的引入能明显降低本行业业务运行一直以来难以克服的诸多弊端,甚至可以彻底改变行业运行模式为类“无人模式”,从而最大程度的降本增效。然而,在各行业的典型实践中,却发现人工智能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雪中送碳:行业问题解决的核心主体往往是容易理解的传统方法(显式规则等),人工智能的介入往往只能贡献较小的比例,甚至还会出现很多结果不可预期的情况。例如,银行、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证券行业的违规监控,营销领域的获客比率等,都明显存在这种现象,并且这些问题都不是通过算法改进就能得到显著改变的。总之,实效远远不及预期。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AI团队的水平不够高?是应用AI的模式、流程、架构不够科学?还是AI本身就是泡沫?绝大多数的产业应用者基本都有类似的疑惑。如果说AI是泡沫的话,可从很多新兴互联网公司的宣传来看,似乎AI在他们那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之各种“大脑”工程也接踵而来,并且语音、视频、图像、自然语言等纯软件的,无人驾驶、无人送货、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机器人等工商业领域的AI应用范围与效果又明显在超高速普及,怎么可能是泡沫呢?这同时也给产业界带来了极大的紧迫感:必须要大力引入与推广AI呀,不然会不会被落后?
那就是产业界不会正确使用AI,缺乏高端人才?相当一部分人这样认为,因此,很多产业都组织去互联网公司学习,花大成本组建高端的人才团队。但正是如上所述,迄今为止的结果是收效甚微,也就是说,经过多番努力,在绝大多数产业的业务运行与发展中,AI起到的真正作用仍然微乎其微。
与产业界不同,如上所述,人工智能在互联网界的应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标杆,这包括几个互联网巨头以及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明星企业。从互联网巨头释放出的信息来看,给人一种“其现有业务已经相当程度上甚至大部分由AI驱动了”的感觉,外界感觉到似乎AI已经渗透到了其运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员工的办公环境以及内部沟通,都充满了人工智能的元素;而那些新兴的互联网明星企业,则大多都是以AI做为其企业的核心产品、业务或竞争力。
然而,实际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如果仔细研究互联网公司的AI应用情况则可以发现,确实他们对AI应用情况远比其它经典产业要直接、广泛与有效,这主要表现在:
由于管理扁平化,流程简单有效,鼓励创新,中下层员工能够自主做事的气氛较为友好,因此,在大量的业务中,都能见到面向实践需求的大胆尝试,从而也收效甚广;
业务需求与技术开发的界限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是那么割裂,由于没有 历史 包袱与传统机制的束缚,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保留了从创建开始技术就紧密与业务需求直接融合的传统,从而也使AI能更快更直接的服务于业务。
但是,继续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则可以发现,在互联网公司更加广泛与直接的AI应用之余,仍然脱离不了全行业普遍存在的状态:
人工智能的效能优劣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紧密相关,离开了具体场景,就实际意义甚微,很难找到脱离场景的普遍应用规律。这也间接导致了市场上(而不是学院里)最有用的人工智能人才都是对业务深刻理解的算法专家;
在相当一部分业务场景的实际中,人工智能仍然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如果某个业务原来的效能是80%,那么人工智能的介入,或者能将其提到了85%或者90%,这与其在经典产业界的实践效果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AI在互联网界的实用本质与其以经典产业界没有实质的不同,比较主要的优势就是应用更加便捷、直接和广泛了。即看上去是面,实际上是点。
但是,人工智能在 社会 民生中起到的颠覆性作用又是那样的明显:不断爆发式普及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合成、语言理解、人机对话,增长潜力无限的自动驾驶、无人酒店、机器人、AlphaGO……,等等等,又无一不暗示着AI推动人类 社会 生产力发生颠覆式革新的极大可能。
我们称AI在实践中这种一方面已经并且明显即将带来 社会 变革,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又很难产生巨大实效;一方面深受重视,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有效使用的;以及看上去是面,实际上是点的现状为“人工智能现象”,这种现象实质上代表了AI在推广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也正是本系列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如何?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情况、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轮次分布、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派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涵盖行业庞大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包括AI芯片等硬件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服务和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是1956-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年至今。
1959年Arthur
Samuel提出了机器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此后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专家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美国和日本立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期间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BP反向传播算法等,算法模型准确度和专家系统进一步提升。期间,研究者专门设计了LISP语言与LISP计算机,最终由于成本高、难维护导致失败。1997年,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展。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研究的突破,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网络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U、NPU、FPGA等各种人工智能专用计算芯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机器处理海量视频、图像等的计算能力。在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从技术过渡到产业融合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方面。从2017年开始,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从2018年两会发言的不完全汇总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重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门和百度、腾讯、联想等民间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医疗等。
2019年,两会更是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的赋能被给予最高层次的期待。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智能+”的理念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落地空间和回报想象。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更能反向助推技术自身的迭代和进步。
2020年,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建设重要一环,“十四五”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各省市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行业发展现状
1、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占比最高的核心技术
从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看,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占比分别为18%和17%;智能语音技术、自然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热度也较高,分别占比8%、8%和7%。
2、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注: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典型的融合交叉产业,对产业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带来市场规模数据上的出入。下文整理了统计口径不同的三大研究机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以期展现多方视角。其中:中国信通院统计口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统计口径>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口径,三大研究机构的统计口径在图表下方注明。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本和人才的驱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041亿元,同比增长33.3%。
注:中国信通院对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及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即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38.9%。
注:中国电子学会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对话式AI、机器学习(含自动驾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软件、AI芯片等核心硬件
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58.2亿元,同比增长35.4%,总体上看,当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大于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增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注:①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市场,不包括服务市场规模;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尚未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测算数据
3、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客户来自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应用占比达到49%,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和12%。
企业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升温。在决定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已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帮助人们安全生活、远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析预测、科学决策;人机对话提升了拜访登记、服务响应中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前瞻估算,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在持续规划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而全部规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实现产业地位提高或经营效益优化。
4、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
截止2022年10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6486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9994亿元。其中2014-2018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融资金额达1366亿元,融资事件1049起。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增长大潮,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年峰值,分别增长至1066起和3062亿元。截止2022年10月9日,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共有投融资事件532起,融资金额达到1008亿元。
注:2022年数据截至10月9日,下同,不再赘述。
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初创型企业融资金额与估值相对较合理,泡沫较小,因此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2014-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天使轮和A轮占比最高。随着人工智能市场板块的逐渐成熟,早期的投资占比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投资轮次逐渐后移。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A轮融资占比下降至37.9%,C轮融资占比则上升至11.37%。
5、技术方面人才不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从细分行业来看,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
注:岗位人才供需比=意向进入岗位的人才数量/岗位数量。
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人工智能竞争能力遥遥领先
从1990年至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格局几经变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变现稳定,这些城市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互联网业发展中也排名靠前。这些城市均强化科研与人才优势、加速补充完善人工智能自身及面向行业落地的产业链、建设示范性智能应用场景、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环境与宜居性、支持系统性超前研发布局等措施将成为城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谋划方向。
在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湖南省。
在四大都市圈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长三角,排名第二的是京津冀,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珠三角和川渝地区。
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主要分为三个派系
从企业的竞争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是头部平台代表企业、融合产业活跃企业、技术层面代表企业。
人工智能平台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百度、阿里云、腾讯、华为、京东和科大讯飞;而小米、平安科技、苏宁、滴滴是融合产业较活跃的企业;技术层企业代表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作为独角兽公司。
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来看,根据胡润排行榜,商汤科技以500亿元的价值位列2021年胡润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排行榜首位;其次,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地平线机器人与明略科技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价值均超200亿元。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
2、“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
此外,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于2019年8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末,我国已有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十大数据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