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景观设计作品赏析(校园空间设计案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校园空间景观设计作品赏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土人景观公司 做过哪些校园的景观设计?要实际案例
推荐你到土人景观的官网看看,最近的和获奖的案例都会在他们的网站做展示,ASLA获奖案例: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景观设计特点:
(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3)空间定位: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空间定位的参照,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4)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景观之中。
二、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2)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
3.设计舒适而有趣味的交流空间
校园里舒适而有趣味的交流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爱,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变得更开朗。
其一,设计教室内的办公空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如美国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会留出办公空间,教师可以在这里办公并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确保各类信息反馈的及时和通畅。
其二,设计模块式或折叠式家具,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对学生的桌椅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每个人的座椅既有置物功能,又能方便移动。这样,学生需要分组讨论时,只要移动椅子,就能很快地以最舒适的方式聚在一起。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外的公共空间开辟可供四、五个学生一起讨论活动的空间,在具体设计中,可通过提升环境中家具的艺术性、趣味性和舒适性来吸引学生。如德国柏林的Erika Mann小学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为学生提供了沙发、“洞穴”、“巢穴”、基座和折叠椅五种类型的座椅。其中折叠椅可提供多种不同的折叠角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最舒服的座位。而走廊两侧学生的作品和反光镜的安装则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归宿感。
学校还可以在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可以绘画写字的墙面,将学生聚在一起,用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如西班牙Menjarosa学校的餐厅,其面向操场的一侧外墙设计成可供学生随意涂画的大黑板,不仅加强了餐厅与教室的关联度,而且使建筑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4.设计彰显文化特色和地理风貌的校园空间
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周边的自然风景以及自身的文化特色构成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质。学校应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教育资源,让校园环境设计由此呈现独特的审美视角,然后通过这些设计元素将其独有的精神和文化传达给每一位师生。
其一,基于学校文化特性进行校园建筑布局。比如:美国芝加哥UNO小学足球学院为突出其足球文化,将学校的学习中心、行政区域和教室围绕足球场而建,建筑中大面积的玻璃结构提升了学校与社区的关联性。
其二,基于校园地理特点打造校园建筑风格。比如:英国伦敦的伊芙琳·格蕾丝中学利用其位于两条住宅主干道之间的地理优势,打造出富有现代感和速度感的学校大楼,不仅与周边建筑达到整体的和谐,而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葡萄牙的莫里兹学校则以所在城市的地平线轮廓作为设计元素,使其建筑拥有严谨的条状外观,蜿蜒曲折的屋顶在外立面清晰地勾画出都市天际线。建筑外部的形态特征也让建筑内部呈现出变化多样的空间形态。
其三,利用校园周边自然风景特点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校园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校园景观的重要部分,或者将校园景观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环境。如加拿大的草莓谷学校位于太平洋海岸地区独有的橡树林,学校将这珍贵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校园的建筑结构与建筑方式。
其四,在校园设计中保留历史文化元素。例如:罗马天主教小学圣波尼法爵(Bonifacius)学校的建筑设计中就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尽管这所学校整体上是一座拥有金属外立面的现代建筑,但细节设计中应用了很多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建筑经常使用的古典元素,如砖质基座和弧形门窗,砖墙上永远保留“圣波尼法爵”字样。这些元素共同造就这样一个形象:拥有百年悠久的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传递下去,为发展当代文化做出贡献。
三、创意设计之三:重视环保与专注意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形成
1.注重校园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
打造一个可持续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校园本身的耗能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好习惯,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对于新学校而言,可持续规划和设计意味着在场所标准改变的同时,寻求保留已有的绿化资源并加强校园排水系统建设。而对于既有校园,需强调生态群落的保护,支持当地生态系统。考虑到校园自身的生态,可持续设计通过丰富植物种类和组合来形成生态群落环境,同时使用可循环的和非毒性的建筑材料。比如:英国首批开办的自主学校—克里希纳-阿万蒂小学充分利用其原有的景观特征,把挖掘地基时挖出来的泥土用作隔声带和孩子嬉戏的土堆;菜园和果园不仅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为学校厨房供给有机食品;而覆盖植物的屋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花园。意大利的庞萨诺小学在设计中遵循可持续性和节能原则,以良好的方位、厚实的绝缘材料、屋顶的绿化和精巧的技术(地热、光伏板、自然通风的烟囱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大大降低了学校能耗。
2.主张学习空间的多功能设计
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复杂的功能并让一切井然有序,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从设计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巧妙的空间分隔和灵活的家具设计,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如在公共空间里使用折叠式家具不仅方便搬移,而且能节省储藏空间;用“一物多用”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既省开支又省空间,还能增加生活乐趣。灵活的空间变换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也变得灵活,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生活智慧,而且对高效使用资源的生活观有了切身的感悟。如在英国伦敦西山小学,教室里的很多家具都可以被轻易地挪动,因而可以轻易地控制空间边界,大到两个班的学生(60人),小到几个人,团体性和个性化学习都能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教室里的围墙和储藏墙融合在一起,墙体表面安装了一层可书写的磁性白板,既可写字也可放幻灯演示。这些设计大大提高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利用率。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教室内桌椅的不同排列方式来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求。比如:将桌椅摆成大U形、小U型或小L型,以便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在大教室的中间安装活动隔板,需要时可将其分为两个小教室,大大提升教室的功能。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方式来增强空间功能,如在教室一侧设计一排低柜,既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用品的存放柜,也可作为学生活动时的座椅,等等。
3.增加便于学生阅读的空间
学校在设计中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鼓励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一,加强校园内的图书馆建设,除了管理上开放外,学校可以通过色彩设计或主题设计给学生营造愉悦的阅读空间;可以设计不同款式的座椅,供学生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享受阅读时刻。如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圣母学校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运用了色调柔和的各种色彩,让空间变得愉快而有活力。
其二,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公共空间,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例如:在美国的很多学校里,每个教室都会设有阅读角,那里放置着很多与课程相关的期刊和书籍,供学生在课间随时阅读。此外,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会议室里、公共服务区的等候区等都可以设置书架和可供阅读的座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如何体现校园特色?
一、校园文化要突出核心理念
校园文化不是校长心血来潮的个人意志,不是凭空臆造的空穴来风,不是毫无章法的任意而为。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是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要整体设计校园文化,需要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国家的教育目标,也是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方向。然而,具体表现每一所学校,这样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需要个性化的解读、本土化的表达,这是支撑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二、设计校园文化首先需要提炼学校的精神与灵魂
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积极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努力发现学校发展的潜力与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具有学校实际特点、顺应教师心理需要、指引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符号。这就是核心理念生成与凝结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的寻根过程。核心理念就如校园文化大厦之基,有了基于校本特色的核心理念,才能使校园文化入土、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浓郁森林,构建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校园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师生,服务的对象也是师生。文化的核心是人,只有突出以人为本,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校园文化得到师生的充分认同,获得足够的生长与延展。任何脱离师生,无视人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校园文化,都只能徒有虚表,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空壳子与花架子。校园文化应当将师生放在第一位,充分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都能在文化的氛围与环境中获得心灵的享受,获得生长的自由,释放个性的魅力,展现存在的价值。
四、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学习、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校园公共环境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校园公共空间综合设计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公共空间成为非正式交流、个性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空间品质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文章以交往活动为线索,着重关注空间形态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利用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环境设计,探讨如何在校园中营造富于归属感和人性化的公共交往空间。
【关键词】大学校园 交往活动 公共空间设计
一个大学校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它的建造是百年大计,其场所精神的营造更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将深刻影响校园发展,包括其场所精神的形成、教学的质量,甚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因此对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很多新建的校园中,由于规模巨大,建设速度快,缺乏长远持续发展的考虑,因此影响了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需求。本文对已建成及改造的、正在进行建设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进行归类、分析,并从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提出校园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要求。
一、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模式——整体考虑、层次丰富
大学园区的主体空间框架是在老校园的架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了常见的串联式、组团式和均质式三种布局形式外,更多的是综合几种结构形式并依据用地特点而设计。新的校园生活已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综合、灵活的布局形式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归纳起来,大学校园主要还有开敞式布局、集约式布局及综合式布局三种。
开敞式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较为自由,并不形成强烈的围合形态,多与地形良好结合,形成自然的空间关系。但由于缺乏建筑对空间领域的控制,容易造成尺度的不适。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是一个开敞式布局,虽然其中有图书馆及主体教学楼形成校园主轴,但外部空间尺度巨大,仍无法围合与限定空间,应注意空间节奏的控制,以多种手段强化。
集约式布局多在小而精的学校建设中出现。它以建筑为主,强调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一般来说外部空间比例较小。在我国香港这个人多地少的城市,集约式布局的校园最为常见。香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都是这类实例。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分校区、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也属于集约式的布局,特别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里,除了必需的体育与活动场地,校园就是建筑,建筑也就是校园。进入建筑也就是进入了校园,重点开发了中央教学楼的内部空间,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设计出了动人的空间艺术形象。
综合式布局的校园多数应用于大型的综合型新建校园。由于新校区地域资源充足、地形变化较复杂,单一的布局形式显然不能通用于整个校园的建设,其校园发展模式力求近期紧凑,远期合理,预留足够的扩建用地。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等。
此外,在很多大型传统院校中,由于面积较大、发展迅速及多方面原因,已逐步形成非单一中心结构。如清华大学的东西校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文科区、理科区和中心教学区,这种做法虽然是建立在原校区基础上的一种布局调整,但仍不失为一种值得参考、借鉴的做法。
目前,很多新建校区规划中以使用类型来进行建筑划分,如教学楼类、图书馆类、行政办公类、体育馆类等,难以形成多中心、多领域结构。
事实上,这种布局对于空间资源利用、学科的独立发展及师生之间的内部交流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以公共服务区为中心,其他学科群呈辐射状布置可以有效地控制师生步行的距离在公共服务区的服务半径之内,大大提高了其使用效率,能够保证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校园设施仍被充分利用,而步行距离仍可掌握,在尺度上能形成宜人的区域;另一方面,多组团的次中心结构可以形成多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二、建筑围合形成户外空间——空间交接、界面形成
1.建筑自身围合形成公共交往场所——建筑体自身内的庭院、天井、附属绿地等,一般来说尺度不大,舒适宜人,是师生课间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类型空间中发生的交往活动多是与专业相关的交谈、研讨,需要的环境相对安静,要提供充足的倚靠、围合措施以便逗留。
2.建筑群围合形成公共交往场所——校园中比较重要的、由多个建筑体围合而形成的中心广场。尺度大、形状规整、向心性强是这类户外场所的特征。在广场中可以举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大至学校的大型庆典活动,小至儿童的游戏、玩耍,都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使用的人群类型也相对复杂,使用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多种设施以适应多种要求。在这些大空间设计中,一是要注意空间内的区域细化,以适宜的设计模数进行领域划分;二是要加强校园的户外识别性,形成醒目、有强烈导向的校园识别系统;三是要从美学上对整体尺度、图案、纹理各方面多加考虑,创造环境优美的公共场所。
建筑边缘、建筑以外的户外交往场所——校园中的自然山体、湖泊、绿地、运动场等均属此类。它们是校园中环境最优美、气候最宜人、可变性最大的区域,是学习以外的休憩、娱乐、锻炼等场所,人们都喜欢在这些地方进行绿化栽培及维护。同时,增加相关措施、提供充足的照明,做好安全防护也是必要的。
三、校园交通系统——步行优先、适度穿越
校园道路是校园与城市、校园内部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和城市道路系统一样,分为纯车行道路、纯步行道路和人车混行道路三种,是校园景观的一项基本要素。人们在道路上通行时,往往可以通过感受空间的转换而构成整个校园的意象,人们对校园的印象就是通过对穿过过程中经历的景象与事件的片段组合而来的。因为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室内外之间穿行,一系列的公共开放空间被步行系统串联起来,形成了强烈的空间收放序列关系。
校园道路系统不像城市道路系统一样有过分严格的限制,在形式上更为自由,人们在途中相遇并停下来攀谈的情景随处可见。如果道路旁边有可停留的边界,人们甚至会有目的地经过或到达这一区域进行活动,因此校园道路系统除了有交通联系的功能外,还可以负担部分交往需求,成为“路上的交往场所”。
四、综合设计手法——创造有活力、可及、宜人、可感知的校园户外交往空间
1.尺度
尺度处理是否恰当是公共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没有人愿意在尺度不舒适的场所停留。它包括了人与实体、空间的尺度关系,实体与实体的尺度关系,空间与实体的尺度关系等。尺度可分为整体空间尺度和内部使用尺度两种。
首先引用《城市空间设计》里面的一组数据,D表示距离,H表示高度。当人与实体的距离由远到近发生变化时,人对户外实体的认知程度也慢慢深入。右面的数据说明,当D/H<1时,人会感觉到内聚、宁静并有压抑感;当13时,场所就会使人觉得空旷离散。所以,很多环境宜人的自由广场,教学楼、图书馆、礼堂、活动中心等的附属式户外交往场所,D与H的比值都应介于1—3之间。
事实上,有些校园主广场或主要集会区域希望营造适当的开阔感,往往D与H的比值会大于3。对此,日本的芦原义信先生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对户外空间尺度有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以20—25米为设计模数,“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②为了使公共交往场所尺度亲近宜人,设计者应注意在不影响整体感的情况下,对外部空间进行小型化领域的划分,促进交往的形成。
2.形状
简单来说,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的形状分为两种——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通过对场地的设计而产生的户外空间形状多数比较规整,由周边道路、建筑的围合而形成的户外空间则大部分呈不规则形状。
规则形状的户外交往场所多见于大型的广场,尤其是在新建的大学校园中,由于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得比较多,因此大多数校园广场的形状都是比较规整,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的。这种类型的交往场所有利于举行大型的集会活动,人流进出路线也相当清晰明确,向心性、安定感也比较强,是校园内部瞬间人流量最大、标志性最明显的户外交往空间。如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主广场、华南理工大学主广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规则形状的公共交往场所就像一切不规则构图一样,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随意、自然,有时候又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刺激,有着引人探寻、新奇有趣的吸引作用。建筑实体的附属性活动场地及自然绿地多是形状不规则的,同时也是师生休憩、娱乐等场所。“在大型交往空间里的活动多数是有组织、有主题性的参与,而散见于各种自由活动场地、自然绿地的活动才是校园交往的本色体现。”③因此,不规则形状设计的户外交往空间里面所进行的活动是否活跃是校园活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要营造及延续校园的活力,必须重视这部分形状自由的活动场地设计。中国美术学院休闲小广场、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药学院的休闲绿地均属此类。
需要注意的是,形状不规则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分地随意,还是应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里面表现一定的中心或者主题,运用灵活的围合形成隐约的界面限定,而且内部空间也同样可以遵循上述的尺度设计原则给予细小的功能区域划分,并提供部分设施以满足交往的需求。
3.质感与色彩
空间质感是指围合形成界面的建筑实体的立面、构筑物、空间地面以及设施的表面质感。
形成比较统一的空间质感可以给人以界面连续的感觉,有利于两个不同的户外空间、室内外之间的交流与延伸。常见的方法是将建筑立面或构筑物的设计结合考虑,利用相同或相近的材质、拼接比例、凹凸变化、色彩等塑造一种整体空间感。当人们途经或逗留时,都会有空间舒适、流畅的感觉。在某些优秀的设计里,甚至可以用独特的装饰工艺将立面和地面统一处理,从而特别适合某些特别活动的发生,形成独特的交往氛围,留下与众不同的交往意象。
色彩是塑造空间性格、营造场所氛围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里,色彩的运用特别广泛,尤其在一些步行商业街或商业广场中,大多运用绚丽的色彩作为广告及外立面色招揽人群,对于促进消费者购物有刺激作用。在大部分老校区的建设中,校园整体色调都比较素雅,以蓝灰、墨绿、深红色居多,透出丝丝的稳重感和历史感。但在新建的大学园区内,则建议采用比较活跃的色彩。一方面,用鲜明的色彩设计可以有明确的标识作用,夹杂部分活跃的色调有助于彰显新校园的个性;另一方面,新校区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未能完善,利用户外空间及建筑的色彩变化来作为场所的提示与引导也会对促进校园交往有很大帮助。
总的来说,校园空间色彩宜明快大方,忌杂乱。
如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楼的内庭院,以蓝、黄、绿三种色调搭配处理,在严谨的秩序中凸显出大学校园的活力。又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楼及广场、庭院,其色彩基调以白色、灰色为主,给人以宁静幽雅之感。
4.地面
地面指的是户外交往场所里面的地面设计,也包括水面。人们的各种交流、活动都在一定的地面上发生,所以地面的设计非常重要。
场地铺装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既能美化整体环境,也能对局部的建筑、小品、雕塑等起到衬托的作用。整体的铺地色彩、图案的设计还能在零散的场地之间建立有机的、和谐的联系,使环境更趋统一。可选用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如彩色陶制广场砖、仿古广场砖、花岗岩、方砖、混凝土等。各种不同的材料能构成不同的性格,或严谨或活泼,或雅致或粗犷,需要与校园不同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交往活动特点以及环境氛围相一致。
5.小品与设施
小品与设施是校园空间里最吸引人眼球,最容易出效果的元素。人们在公共场所逗留,多数都会使用一些环境小品和设施,因此它们与人们发生最直接的接触,值得在设计中再三推敲。
校园雕塑是校园小品的主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校园雕塑甚至可以成为校园的标志。它除了供人观看之外,有的是为象征性或纪念性而设,可以表达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体现特定的文化与思想内涵。
综合来说,环境小品与设施可以分为可坐性、可用性、可观性三种。室外的座椅、花坛边、台阶等都可以有坐的功用,是可坐性设施;除了坐以外,还有其他功能的设施,如宣传栏、电话亭、自行车停放架等都属于可用性设施;而喷泉、灯具、文化墙等就可以列为可观性设施。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很多可坐性、可用性设施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观性。优秀的设计应该是同时将实用和美观结合在一起,为人的使用提供最大的可能。
6.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是户外环境设计的重点,植物覆盖也是室外空间组织的要素之一,良好的绿化环境是绿色城市的标志,更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所不能缺少的。经过精心筛选、栽培的树种通过合适的行植、列植等种植手法,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改善校园小气候的作用。在北方很多高校里,校园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绿的是松、红的是枫、黄的是杏,像一个充满色彩的童话世界,一点也不比春天逊色。即使在冬天依然一片绿色的南方校园,也可以通过不同花期、不同品种的种植搭配令校园环境鲜活起来。
绿化的真正意义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适宜的环境,而不是纯粹的美化游乐。在实际的交往中,绿化非常适合于围合、分隔或者烘托场地的不同功能空间及空间的连接通道,将功能区转化为功能空间,提供给交往人群一个柔性、舒适的界面,成为人们依靠的背景。
什么是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是目的和结果,也不是设计迎合少数人的标志,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换的过程,新的设计并不仅是新的风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内容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间从物理形态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为:占有空间和未占有空间。人们对空间的占有是靠物化的标识来界定的:如堆起的石头.刻有标记的界碑等,当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构筑物,或干脆建个房子来巩固对空间的占用,这样的物理界定是靠数字和实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当正常的情况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划分往往是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必要手段,理所当然,公共空间对于公众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务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适应人的各种需求,而不是让公众去适应各种环境。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机的整体,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或者是已经成为设计师的永恒的主题!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校园空间景观设计作品赏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在计算机术语中英文cam是指(在计算机术语中,英文cam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