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案例(振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振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应该怎么做有创意?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维创景-有丰富的经验,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找绿维创景合作是很好的选择。
二、非凡十年丨泉州台商区:串点连线扮靓村庄 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近年来,泉州台商区不断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涵,串点连线扮靓村庄,打造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示范线,推动“盆景”变“风景”,驱动农村品质提升建设。
东园镇龙苍村
东园镇龙苍村是著名的侨乡,“有十户八九侨”之称。村中拥有30多幢“番客楼”,这些建筑集南洋特色和 闽南传统 于一身,形成独特的龙苍风光。近年来,龙苍村立足侨乡特色,深挖侨乡故事、侨乡精神,盘活利用闲置的华侨“番客楼”,串联打造一条“红色侨乡”旅游线路,2022年上半年参观游客达6000多人次。
目前,龙苍村正在着手打造第二条乡村旅游路线,以侨文化为主题,在将“番客楼”串点连线的基础上,提升微景观,布局业态,把乡村对游客短时间的吸引力转化成长久的“回头率”,以点带面,助推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
龙苍村乡村振兴项目设计师叶宏斌:“以古大厝这个点散开,我们选取了龙苍村几栋比较有代表性的番客楼来重新修缮,打造成书画馆、侨史馆、收藏馆等。结合这些古大厝沿线的房前屋后整治,通过景观整治串成一个线。二期整个项目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有营收点,实现内循环。我们选取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旧幼儿园改造成为稻田咖啡,还有香料采摘、水果采摘等,未来也会成为一个研学路线。”
龙苍村盘活古建筑,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农村环境焕然一新,也让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加深了和家乡的联系。
龙苍村党支部书记蔡玲彬:“很多侨亲听到我们在做乡村振兴,会主动跟我们联系,想出一部分的资金,希望我们可以把老房子利用起来,重焕生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很好地带动了这些华侨乡亲的乡愁情感。”
据悉,龙苍村乡村振兴二期项目涵盖书画馆、名家工作室、台商非遗技术体验馆、台湾芬芳馆、中国收藏家协会台商采风基地、两岸青创项目工作室等10个项目。整体项目预计于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
洛阳镇前园村
在台商区像龙苍村这样通过由点及面、带动辐射,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的乡村不在少数。洛阳镇前园村生态环境优美,下曾溪水系及生态连绵带穿境而过,稻香园基地与百崎湖生态连绵带融为一体,加之交通十分便利,正成为市民周末亲子休闲的好去处。日前,前园村党支部计划以闽南古大厝、番客楼为载体,盘活人文资源,全力打造“前园村休闲旅游村庄”项目,激发乡村旅游新动能。
前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月琼:“我们前园村主要是引进稻香园农场,它是土地流转,可以给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村财收入,带动附近100多名的村民就业。目前稻香园不仅有种植,还有采摘、研学等内容,我们希望接下来能借助稻香园带来的人气,来结合生态连绵带还有番客楼、古大厝等景观,连成一个全方位的旅游路线。”
据悉,从今年至2025年,泉州台商区将深入开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活动,在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上,改造提升一批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典型样板,由点及面、带动辐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泉州台商区农林水生态环境局三级主任科员郑钢锋:“顺应新时期乡村振兴的要求,我们可以结合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深度旅游,从这些角度把我们台商区的乡村振兴产业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平台,可以成为我们泉州湾附近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乡村旅游的新的目的地。”
今年来,泉州台商区持续深化试点示范“串点连线”,2022年统筹试点示范专项资金862.69万元,支持2个省级试点村(张坂镇山内村、浮山村)、1个省级实绩突出村(东园镇龙苍村)以及1条市级示范线路(张坂镇浮山线)建设,谋划实施试点示范重点项目21个。
开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活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完成60个美丽庭院、33个美丽微景观、12个美丽小公园、4个美丽田园、2个美丽休闲旅游点示范点建设,评选第一批区级优秀案例40个。(婷婷 旭坤)
三、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案例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原文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我们理解都是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业态规划、功能规划,以及组织模式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可持续成立情况中,可积极采纳的具体方法。“综合体”就是指综合规划、综合运营;“田园综合体”中的田园,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对文化的追求。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商业模式方法论。其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形成产业变革、带来社会发展,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田园综合体:是统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城乡文化、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按城乡统筹、产“城”路径方式构建的综合活力发展单元;是城乡统筹发展重要支撑;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参考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观点)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案例——皋兰县什川镇
什川镇隶属于兰州市皋兰县,西南邻城关区青白石,东南与榆中县接壤,北接皋兰县水阜乡、石洞镇。规划区处于什川镇与兰州连接的交通要道上。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
规划布局: 以现有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各个沟域内的自然景观、地貌特点和产业资源基础,植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核心理念,对项目区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产示范、农产品供给、高新技术展示、休闲旅游观光、民俗欣赏、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体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同时在整个园区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秉承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串联种养加游产业链条。
规划定位: 项目借万亩梨园之势,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以“梨园仙谷”作为项目的主题,融入梨园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对现状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迎合区域市场绿色农产品及休闲体验需求,打造十里山水画廊和农业风情大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兰州及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及美丽乡村发展。
主题形象定位: 十里画廊,农味绿谷。
通过借山、引水、留田,创造生态本底,通过造林、整村、布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民宿聚落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功能板块: 循环农业发展区、现代农旅示范区、综合服务接待区、家庭农庄体验区
总体鸟瞰效果图
节点鸟瞰效果图
农商驿站片区效果图
田园综合体规划案例--四川武胜农业嘉年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于16年完成编制的武胜县农业嘉年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此项目将驱动田园综合体统筹建设,盘活旅游资源,带动区域农业农村的统筹建设发展。
以“巴蜀文化,民俗风情”为文化主题,以“节庆活动•多彩农业•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以“农业嘉年华项目”作为核心引爆点,将大园区由4A级旅游景区提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规划融合科技、文化、艺术、产品荟萃的农业嘉年华展会,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展示窗口;融合区域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搭建四川省各县域特色农产品销售展示平台、市场推广平台、科技展示平台、文化产业展示平台。以武胜农业嘉年华为中心,创建武胜“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第一品牌,打造辐射全省乃至整个西南的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精品农业旅游会展品牌和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
田园综合体核心区鸟瞰图
田园综合体入口大门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案例——洛川苹果田园综合体规划
规划充分发挥洛川国家级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洛川苹果大观园)产业发展基础,深度融合洛川会议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重要产业要素,扩大苹果第一村的重要外围产业发展支撑路径,形成以洛川会议纪念馆和中国苹果第一村为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服务核心,构建多个乡村统筹一体的综合发展单元——农业农村统筹建设,产业提质增效,苹果品牌建设重要的推广平台,农民增收,乡村环境宜居的综合活力发展单元。
规划结构 :项目区与洛川国家级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形成洛川县城区一核两翼的总体发展结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将促进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成为洛川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体定位: 以苹果产业链为主导核心,以果园、绿道、沟壑、社区为空间载体,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集绿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休闲、红色文化教育、生态循环养生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国家农村三产融合试验示范区、西北地区现代苹果田园综合体、陕北农耕文明创意休闲集聚区。
规划布局: 布局苹果产业示范区、红色文化教育区、绿色文化体验区、田园生活宜居区、综合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
田园综合体规划鸟瞰图
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要点--以河北青龙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为例
在河北青龙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是如何创新的?
区域统筹,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农业科技为引擎,提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确定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打造;
统筹城乡发展需求,宜居环境建设、休闲旅游产业等方面,打造形成城乡支持、生态绿色的综合活力发展平台。
(1)特色商贸街规划
(2)养生街规划设计
(3)满族民俗街(改造)
尊重当地原有建筑形式,保留并沿用村庄院落布局,融合满族民居建筑的青瓦坡屋顶等传统建筑元素,延续建筑的含蓄质朴风格,同时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温馨提示:请到 中国城乡规划网(网站:www.countryplan.cn),美丽乡村规划网(网站:www.countrysideplan.com) 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简称: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隶属中农富通,是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核心业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
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邮箱:cauplan@126.com
曾先生:15321369113
更多关注: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中国美丽乡村创新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三产融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现代村镇产业发展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特色小镇建设论坛》等活动。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院等科研院校,发改、住建、农业、科技、旅游等部委局办,以及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美丽乡村如何规划建设?
产业谋划要对路,不搞强迫命令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缺乏产业的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文则文”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发掘农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规划发展一批符合地方特色、发展潜力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较强的农业产业。在产业谋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生搬硬套,确保产业规划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基础设施要便民,不搞表面文章
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要坚持把满足群众需要、方便群众使用作为第一标尺,在充分梳理村庄布局特点、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要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方便群众、影响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确保农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切忌好大喜功、华而不实、搞表面文章,坚决不搞盲目建设,坚决不上“高大上、假大空”、劳民伤财、引发民怨的基础设施项目。
公共服务要配套,不搞各自为政
着力破除城乡公共服务二元结构是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要以“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目标,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布局农村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要着力改变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彻底消除农村碎片化、低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
生态保护要强化,不搞污染破坏
生态资源是农村最有价值、最具吸引力的资源;绿水青山是农村必须永久保留的底色。要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的要求,以林地、基本农田、水资源、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资源保护区等建设要求为依据,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开发边界,统筹考虑生态修复方案及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好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避免农村生态资源遭到污染破坏。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着力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建房无序等关系农村民生的问题,让绿色成为农村最靓丽的底色。
历史文化要珍惜,不搞大拆大建
村庄历史文化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高度重视村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拥有文物古迹、古树古庙、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村庄,要科学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开发规划,保持村庄的历史文化完整性、独特性和延续性。要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统拆统建等“一刀切”的村庄建设模式,倡导运用“微改造”等方式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建筑、遗迹进行开发利用,厚植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保留乡村风貌。当前,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和现状,大力挖掘“安宁记忆”和“文化基因”,丰富农村历史文化内涵。要坚持既塑形、又铸魂,把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农村建筑要讲究,不搞一律刷白
优秀的农村建筑设计不仅能充分展现本村特色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结合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元素,使农村建筑既有明显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个性元素,又满足群众的建房期盼、生活习惯和居住功能。要改变一些地方“一律刷白”的简单做法,着重加强农村风貌整体管控,严格控制农村建筑的风格、颜色、立面及退让距离,精细选择农村建筑材料,严格农村建筑标准和质量,做到依山就势、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精致精美、人见人爱,避免片面追求城市化导致的“不土不洋”“千村一面”。要结合当前机构改革,探索推进农村规划建设体制创新,对城乡规划、住建管理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强化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着力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模式。
功能布局要合理,不搞重复建设
合理确定村庄功能布局是促进农村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要在充分考虑村庄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规划建设,推动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村庄建设格局。要综合考虑群众意愿、发展需要、投入水平和资源约束等因素,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不搞一哄而上、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推倒重来、浪费资源。要根据区域总体布局和各片区发展实际,科学划定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避免“一刀切”和“齐步走”,不得强行撤并村庄。
土地利用要精准,不搞闲置浪费
土地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核心资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方式,同时与安宁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进行精准衔接,形成紧密联系、定位清晰、科学严谨、统一衔接的乡村规划体系。要坚持拓增量和盘存量相结合,通过精准调规科学适度增加涉农建设用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地类认定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要精准利用好项目规划范围内的耕地、林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各类型土地,避免闲置浪费,确保物尽其用。
在规划成果形式上,乡村规划还应区别于城市规划的一般做法,要做到因地制宜、简明易懂、易于操作,避免制作长篇累赘、晦涩难懂的文本和图纸,确保制定的规划村民易懂、村委能用、街道好管。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振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案例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