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坎儿井景观设计运用(坎儿井的建筑特点)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4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4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坎儿井景观设计运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坎儿井景观设计运用(坎儿井的建筑特点)

    一、坎儿井的原理是什么

    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新疆劳动人民大约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 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又称坎尔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普遍存在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最后,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二、坎儿井的历史@>@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

    (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

    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

    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

    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

    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

    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

    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

    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

    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

    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

    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

    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

    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

    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

    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

    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 *** 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是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儿井

    作者:师巧梅转贴自:新疆日报点击数:1

    坎儿井的起源

    入夏,进入吐鲁番盆地,浩瀚的戈壁滩上,看得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形似坟莹;冬季,一

    股股热气从地中徐徐喷出,那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是吐鲁番古代各民族群众的伟大创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关中井渠,随丝绸

    之路向西传入中亚一带。

    清代著名学王国维《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儿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经

    出现,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二是中亚说;认为

    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

    是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

    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近年来,持“本上说”观点的人日趋增多。

    吐鲁番

    人创造了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名称的由来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

    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

    一样。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

    《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

    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

    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

    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

    到了清朝乾隆年

    间则称之为卡井。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

    它演变的过程

    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坎儿井一—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

    高温少雨,水贵如

    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

    荣。

    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 1100多道。

    其中吐鲁

    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

    这些坎

    儿井,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占吐鲁番总灌溉

    面积的30%以上。

    坎儿井,是绿洲生命之源。

    没有坎儿井,就不可

    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

    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

    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

    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

    而不同。

    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

    按每条4公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

    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之最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

    吐尔, *** 尔

    语,烽火台之意。

    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

    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

    该坎儿井

    在鄯善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全长25公里,

    日浇地 58亩。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儿孜,全长仅150米,日水量浇地1

    亩。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

    东部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全长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浇地25亩,开凿于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

    尔坎村欧吐拉坎儿孜,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牙儿乡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尔坎儿孜,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

    亩。

    坎儿井的命名方式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

    其命名

    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

    如“杨西成坎儿孜”、

    “何元坎儿孜”、“艾提巴克坎儿孜”,艾提巴克是维

    尔族人名。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

    滚,维语,红柳之意;“提开坎儿孜”,提开,维语,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

    如“吐尔坎儿孜”,吐尔,

    维语,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

    “边西坎儿

    孜”,边西,维语,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

    如“西喀力克坎儿孜”,西喀力

    克,维语,甘甜;“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维语,苦

    味。

    以职务职业命名。

    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

    匠坎儿孜”、“醋房坎儿孜”、“大毛拉坎尔孜”,大毛

    拉,维语, *** 教的一种职称。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

    如“博斯坦坎儿孜”,博斯

    坦, *** 尔语,绿洲之意。

    “霍日古力坎儿孜”,霍日古

    力,维语,“办事不彻底之意”。

    “阿扎提坎儿孜”,

    阿扎提,维语,解放之意。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

    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竖井是出运井

    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

    井深因地势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

    竖井与竖井

    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

    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

    短,反之,间距则越长。

    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

    个,多则上百个。

    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

    0.7米。

    暗渠的出水口叫“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

    接。

    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位于吐鲁

    番市区西北7.5公里处,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辖吐鲁番坎儿井研究中心、坎儿井开发

    公司、坎儿井生活服务公司、坎儿井乐园和坎儿井沙

    疗医院五个单位。

    公司占地百亩,拥有固定资产2O0万元,职工

    坎儿井乐园

    坎儿井乐园

    1993年5月16日,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一吐

    鲁番坎儿井乐园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坎儿井乐园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

    面积7亩。

    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

    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

    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

    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具有 *** 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

    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 *** 、王

    震、赛福鼎·艾则孜、于恩茂、司马义·艾买提、铁木

    尔·达瓦买提等 *** 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

    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举世闻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就在这里。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

    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儿井。

    凡来吐鲁番的中外游客,无一不来此

    一瞻它的丰采。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

    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吐鲁

    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位于亚尔乡亚尔村,是吐鲁

    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尔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这道坎儿外经过修整加工更具风采。

    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景观

    尽收眼底。

    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或临渠啜饮一杯坎

    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坎儿井水冲泡的名茶,

    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

    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

    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

    《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

    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则徐与吐鲁番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

    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

    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

    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

    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

    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

    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

    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

    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

    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

    这是第二次。

    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

    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

    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

    那天正是惊蛰节。

    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

    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

    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

    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

    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

    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三、鄯善建在沙漠旁边,为何却绿意盎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鄯善水源充足,其水的来源主要有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地表径流,这里说的地表径流指的是来自高海拔山区的雪水和冰川融水补给,这种水的来源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春季的时候,由于从冬季过渡到春季导致气温变化差异大,使得冰雪融化;夏季的时候则由于高温,冰雪融化快,雪水携带着未来得及融化的小冰块沿着山体来到地势低平之处,一部分通过沙粒中的缝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一部分则继续流动到地势更低平的地方去,形成季节性河流。

    另一种就是地下水,沙漠通常位于盆地的地势最低平处,而沙层之下又是很厚的、疏松的土质砂层,砂粒之间很大的缝隙使得地表的水能更快、更多地下渗进去,从而成为地下水最大的补充水源。除此之外,沙漠表面的砂层能充分的吸收太阳的热量,并且隔绝地下水,有效的避免了地下水因为遭到曝晒而被蒸发。因此,沙漠不仅是个很好的集水容器,还是一个绝佳的存水容器。

    由于拥有以上两种充足的水源,鄯善虽然靠近沙漠,但却一直都是一块令人神往的绿洲。鄯善位于天山南麓,三面环山,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冰雪融化多且集中,再加上人工修建的多个用以从地下取水的坎儿井和环绕县城的时令性河流,鄯善就形成了水源充足,植被茂密,景观丰富的戈壁沙漠之中的绿洲。在这个绿洲之上,鄯善还开发出了三种不同的景观,分别是天山景观、火焰山景观和库木塔格沙漠景观,而这些景观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被风沙掩盖,而鄯善一边是沙漠一边是绿洲,可以说水在这其中的功劳自是不必言说的。

    四、坎儿井适合于什么(地形特点)地区开挖

    坎儿井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达12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千米。坎儿井可与长城、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

    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曰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以下是坎儿井的特点:

    坎儿井的特点在于顺势自流不用动力;蒸发量小、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污染;水温低。我们跟着阿卜杜一木来到坎儿井的出水口处看到,一条明渠接着暗道通向村中,渠中的水流速较缓,水质非常干净清亮,用手试试水温,很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坎儿井景观设计运用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坎儿井景观设计运用(坎儿井的建筑特点)

    物业干了15天不想干了(物业前台好干还是管家好干)

    扬州别墅景观设计施工招聘(扬州别墅景观设计施工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