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将被什么行业颠覆(报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报业将被什么行业颠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ChatGPT国内免费在线使用,能给你生成想要的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给出你的关键词,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一、报纸为什么要集团化
网融合背景下山东报业的规模化发展之路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三网融合”的概念自2001年“十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到现在,已进入试点阶段,产业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等五大融合,将使现有的媒介生态、媒介文化发生改变,媒介革命已加速到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山东报业如何认清自身所处形势,找到正确的规模化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三网融合背景下,报业面临严峻挑战
三网融合是指把电视广播网(属广电部门所有)、电信网和互联网(后两者属电信运营商所有)合并成一张功能更为齐全的大网,用户可通过单一终端(或接入方式)实现文字、语音、数据、图像和音频等各类信息接收与发布,大幅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它不仅涉及三大领域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还直接涉及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共享以及网络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为信息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巨大机遇,但报业无法直接从这条信息产业链中分一杯羹,面临数字媒体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1.受众接触媒体习惯面临改变,报纸对受众吸引力降低
三网融合后,受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自己需要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互联网即可完成通信、看电视、上网等功能,终端和网络的便捷必将改变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报纸对受众的吸引力降低,报纸的受众被分流。
2.报纸的内容优势不再明显,新闻文体可能发生改变
传统媒体中,报纸与广播、电视相比的优势在于有深度,权威性强,近年来,报纸面对新媒体冲击,主打的也是内容牌,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成为报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三网融合给当前鱼龙混杂的内容制作商提供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广电与电信都可以涉足内容制作业,报纸的内容优势不再明显,而终端的便捷性也可能会颠覆传统媒体一直秉持的消息、通讯文体,一句话新闻或将成为新生媒体的主流文体。
3.报纸在时效性、互动性、便携性等方面的缺点将被放大
三网融合的实现,相当于搭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所有信息被放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上,使新闻即时发布成为可能,报纸“按日发稿”的发布方式,单一的发布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三网融合的要求,报纸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与受众难以进行高效互动,纸张过多携带不便等问题更被放大,劣势凸显出来。
山东报业的应对现状分析
媒体做大做强的途径可以分为“自身滚雪球式发展”和“集团化发展”两种。面对三网融合的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媒介革命,扩大规模成为传统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如果只是追求自身滚雪球式发展,机会成本会有很大的丧失。只有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报业才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整合,提高竞争力,打造纵深产业链,弱化自己的缺点,凸显自身优势。
山东报业积极调整自身,采用两种方式来扩大规模:一种是报纸行业内部的联盟,进行报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另一种是全媒体模式,即新旧媒体整合经营,组合多种媒体形态。
1.报纸内部结盟,进行资源整合
应该说,山东报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做出了诸多尝试。2007年7月,青岛、日照、潍坊、威海、烟台、淄博六市报社成立山东半岛报业联盟,创办《今日胶东》专刊,联合办报,共享新闻资源。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与潍坊报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实行资本联姻,共同经营《潍坊晚报》。2010年10月,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组建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沂蒙晚报》、《鲁南商报》。
报纸内部结盟,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避免报业间的恶性竞争,集合优势力量,使报业实现资源整合,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打造全媒体,组合多种媒体形态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组合多种媒体形态,依据水母网、烟台手机报平台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培养融合性人才,实现从“营销报纸”到“营销内容”的转变,在全国报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全媒体运作颠覆了大家对“报纸”、“报社”的传统认识。新闻纸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纸”,而是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就像电脑、显示器、手机、手持阅读器等一样;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其核心不再是报纸而是报道,是内容。也许有一天,报纸会“死去”,但是新闻报道永不会消亡。
烟台日报实行的全媒体模式能够有效应对三网融合给报业带来的挑战,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和发布方式的即时化能够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点,全媒体采用的新平台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手机报等形式也使纸媒的新闻报道“便于携带”。当然,这种全媒体模式在终端建设上、在品牌塑造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山东报业如何走好规模化发展道路
山东报业要走好规模化发展道路,需要从内容生产和内容销售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内容生产上,做深时政报道,进军视频内容制造业,内容销售上,细分受众,开发信息终端,打造品牌。
1.进军视频内容制造业,做深时政报道
传媒大亨默多克曾说,不论是纸质时代还是数字时代,只要媒体创造了“必读、必有的内容”,并借助于合适的媒介来适应读者,就能够“脱胎换骨、寿比南山”。他坚信“内容为王”的媒体定律不会过时。三网融合大背景下,报业应主打内容牌,做大、做深时政报道,利用报纸的权威性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吸引受众。
三网融合后,视频形式将成为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3G和互联网电视技术的发展应用,推动了一些原来以图文为主业的传统媒体涉入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领域,视频内容制造业应运而生。传统媒体集团纷纷着手发展视频内容,中央电视台开设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新华社主办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人民网试水人民电视(PTV)。山东报业也应抓住机遇,发展视频内容,建设视频平台,全方位打造信息产品,提升自身竞争力。
2.细分受众,精确传播
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首先淹没的群体就是那些没个性、千篇一律、没有信息附加值的媒体。因此,国内有学者很早就预测,数字化时代最先死掉的纸媒将是综合类的大众报刊。传统媒体,就像早期工业化战争,只会用大炮和飞机狂轰滥炸,而数字时代的战争变成了“精确制导”和“精确打击”,媒体做不到“精确传播”,就会被淘汰。从企业营销学上看,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一定是“细分的产品”。
三网融合背景下,各类信息纷至沓来,如何给受众他们最想要的,成为考验各类媒体的一个关卡。报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细分受众的路子,应该说当年《都市女报》能够取得成功,便在于它做的是一张特色报,而不是综合类报纸,它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窄众”的路子,带来了发行的弹性空间。
目前都市报普遍采用的一应俱全的百货商场式的经营模式,内容尽可能广泛,力求涉及方方面面,自身特色不明显。报纸要想从三网融合为背景的媒体大战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更加精确、更加细分的专卖店式的经营模式,找准目标人群,使传播效率最大化,这才是报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3.开发信息终端,打造传播平台
南方都市报是较早介入信息终端开发、打造传播平台的报社之一,先有珠三角城市门户奥一网,后有南都报系官方网站南都网,还推出了网页电子报式完全版、多媒体形式的精华版、邮件式投放的订阅版以及门户式的新闻网站、手机客户端阅读器等多种数字产品,丰富了南都的话语表达形式和报道形态。2009年底,南都推出智能手机平台南都阅读器,全面整合南都报系优质原创内容,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新闻及观点,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新闻,随时随地阅读。
在国外,创办于1851年,至今已是“百年老店”的纽约时报公司还利用新技术巩固与发展其核心内容产品的生产。纽约时报网站重点研发时报阅读器(Times Reader),拥有出色的网络系统“数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Digital)。美国另一大传媒集团甘奈特公司创建今日美国网站(www.usatoday.com),今日美国网站还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合作,提供移动电话信息服务;和帕姆公司(Palm)、微软公司等合作,提供掌上电脑、袖珍电脑的信息服务。
山东报业也应借鉴国内外传统媒体的众多尝试,可与手机等终端制造商合作开发信息终端,使受众接触新闻更便利;也可与电信、互联网运营商合作,打造传播平台,促进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人民日报数字版的收费尝试也值得思索,用传统媒体来经营新媒体不仅有可行性,而且有可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提升读者的忠诚度。
4.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现代报业集团的发展必须以品牌竞争力为中心,以跨媒体建设为重点,这是报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三网融合会使媒体更加多元,信息过剩的时代,媒体品牌对于受众选择媒体更是至关重要。
齐鲁晚报自2001年便有意识地提出“品牌增值战略”,2005年提出“服务读者,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意识增强报纸的品牌建设。相比而言,山东其他报纸虽然办报水平不低,也提出了一些办报理念,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本文为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化进程中山东报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9RKB298】
(王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李昱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09级研究生)
二、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应该如何主动转型
自媒体时代的发展 传统媒体该如何活下去?
随着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各种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建一个自媒体几乎是“零门槛”,在各领域中一些有影响力、用户数量庞大的“自媒体大号”逐渐成长起来,其内容垂直细分,为订阅者提供热点事件的一线观察、行业动态的独家定位解读,及本地事件的最新快报。在此情况下,各主流媒体急需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无缝对接、同步壮大,保证主流思想舆论的不断巩固。难么,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该如何延续发展下去呢?
【自媒体生态圈在逐渐形成】
虽然机器人写稿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和渠道的垄断。信息不对称,就需要有机构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发行渠道被垄断,大多数人就需要媒体。但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这两点都被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产品大多数都可以由自媒体来提供,换言之,来抢传统媒体饭碗的正是自媒体。
自媒体生态圈业已形成。讨论自媒体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谁在“玩”自媒体?答案很清晰,以虎嗅网、云科技、钛媒体、36氪等为代表的科技网站,以及网易、搜狐、新浪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还有一些推送精品内容的网络“大V”、大佬们。显然,转战自媒体已成为共识,完整的自媒体生态圈正逐渐形成。
自媒体的赢利模式日益成熟。精准的自媒体营销方式,无疑将赢得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
“自媒体”的走红成为可能颠覆传媒业生态的新兴力量,其根本原因是自媒体的特色化内容和规则框架内更多的自由发言,满足了过去大众媒体无法提供的、分散的用户需求。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意味着自媒体的受众群体无限蓬勃,加上内容推送的低成本,自媒体的市场日益巩固。
传统媒体用户群体的流失,带来的是市场的不断萎缩,接着是广告主的出走,采编队伍的转型,优质内容生产动力不足,直至用户群体的持续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用户黏性却很高,具体表现在,自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关注、下载、订阅等快捷地把内容推送到受众眼前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上,这意味着自媒体从内容生产到内容传播,始终与读者“面对面”。
【“剩余价值”去决定市场份额】
互联网是个开放式的传播平台,所有人都可以用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原有的媒体对于信息交互渠道的垄断也随之消失。
对媒体业而言,另一个坏消息是,信息本身的廉价化和免费化趋势也不可避免。信息交互的成本降低,本身就意味着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都降低了。成本低了,售价就会下来。生产和发行成本都低了,产量就会上去。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信息已经冗余,已经严重过剩。
媒体不再垄断发行渠道,还造成了一个现象,反过来进一步冲击媒体的市场。也就是免费信息的大量出现,且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的日常信息发布,可以去掉中间环节;各种高端信息的分析研判,有人免费提供;剩下的各类日常琐碎信息,留给很多的自媒体以及“知乎”这样的社交网站。因此,留给传统媒体的空间就越来越窄小。
自媒体的平台多种多样,博客、微博、微信等,但自媒体的发展早已走过了跑马圈地的造星时代。绝大多数的公众号打开率在10%以下,微博“大V”真粉率极少超过50%,低俗、造假等残酷的事实说明,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已经到了后大佬时代,也意味着,不管是“老江湖”还是新进入者都不得不思考自媒体的“剩余价值”,以求在自媒体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内容为王,以质取胜。不管什么时候,专业的内容都是自媒体的立足之本,只有原创、精品和坚持的自媒体才能赢得用户口碑,拿下市场份额,进入良性发展。至于盲目跟风的伪自媒体、定位不清没特色的自媒体、靠抄内容骗眼球的自媒体、不能持续输出精品内容的自媒体、以传统思维运作的自媒体,则必然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内容生产模式再选择。今日头条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版面、位置、推广的概念,自媒体迎来了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如果没有专业力量的支持,一般的自媒体将很快被淘汰。也就是说,在强调特色的自媒体时代已然需要借助团队、资本、营销的力量。一些高质量的优秀自媒体品牌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背后就是专业的制作和创意团队。所以,后大佬时代的自媒体必须放弃单打独斗的内容生产模式,重新选择团队的力量。
跨平台、多形式传播。面对越来越多自媒体人的加入,内容推广变得越来越难,寻求创新成为必然选择。显然,视频、音频等自媒体已经成为下一个淘金方向。随着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支持,大量的自媒体视频节目涌现,荔枝FM等音频自媒体也大受用户追捧。而其中很多的产品其实是一种内容的衍生品,这充分说明,规划各个渠道的表达形式,才能让内容产生最大影响力。
警惕法律风险。自媒体的黄金时代,背后是野蛮生长、缺乏监管和毫无准入门槛的乱象,这使得很多自媒体误以为可以滥用受众的平台,而忽视现实的法律风险与责任义务。营销号“顶尖企业家思维”冒用王健林的名义发布文章、阿里起诉自媒体人葛甲、头条号“周末干嘛”对黄圣依进行诽谤,自媒体的麻烦不断充分证明规范经营已经刻不容缓,“谁来审核自媒体”也成为不得不深思的话题。
互联网+营销。自媒体不能仅凭兴趣和激情写作,也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支持,所以营销是不可少的,商业化是自媒体的发展方向。一句话,不想赚钱的自媒体,不是合格的自媒体。规模化水平偏低、渠道能力弱、议价定价能力弱正是自媒体商业化的最大阻碍,而这些正是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因此,媒介融合或将成为自媒体商业化的成熟路径选择。
【开拓移动市场搬移到平台】
就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离能够自主思考还很远。而人借助互联网成为自媒体的趋势反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现在一条信息的传播可能还等不及被思考加工,就已经由众口传播到了全球。因此,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必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性格而形成不同的小圈层。因而,未来媒体的体量也将缩小,都市类报刊等或将大量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PC端和移动端的都市类、生活类信息载体。
传统媒体要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影响范围内创新包装新媒体,利用可控的社会资源,开拓移动产品市场,着力点在“移动媒体门户”,而不是单个移动媒体产品。面对潮涌般出现的无数移动媒体,整合、集聚、形成移动领域的平台和门户的思路,已有多家在推进,如百度新推出“度秘”意在集纳各种APP,360公司去年推出为各传统媒体免费制作和推广APP的计划,今日头条去年推出各单位加盟的“头条号”。
对于各地传统报业集团的重点移动媒体来说,一方面,未来计划不能停留在单一新闻媒体,而应当集合本地区各单位移动媒体产品,成为移动新闻媒体综合平台;另一方面,以新闻资讯为主体,拓展本地市民的服务功能,这些功能不一定自己做,可分包、集聚其他商业服务移动产品。
对移动领域的媒体整合而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以及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最终成功仍旧要靠市场。可以看到,《东方早报》旗下澎湃新闻的火爆仍然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来自移动端的转发传播,换言之,澎湃的未来在APP、在移动端。移动媒体时代的用户在接触信息时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纸媒、门户网站,开始习惯通过手机客户端了解信息。澎湃等新闻客户端的出现启示我们,传统媒体要重视新传播格局下的渠道建设,将内容优势通过新建渠道发挥出来,同时辅以用户的社交诉求,推广优势资源,扩大转型后的品牌影响力。
互联网生态是现在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传播方式的不断便捷和广泛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真实性和传播内容质量在媒体传播领域里显得尤为重要!
三、报纸撑天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主持人语:无须讳言,本期话题受《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被解读为网文“10万+”等于核心期刊论文、“网络大V”也可轻易当教授的学术成果认定新规所启发。舆论对新规出台是否合规、由宣传部负责解释又是否合理等问题都有太多争议。这里,仅从报纸、网络著述能否被认定为学术成果的角度展开讨论。
学术研究当然崇高。或许有人已发现:时下的科研体制下,所有的研究成果认定及职称待遇等,竟然与其学术论文刊发的刊物级别有关,而似乎没人对具体著述的学术水平负责。目前盛行的“唯核心期刊论”,实质上是以刊物级别等同于论文级别,这是对核心期刊之外各种学术成果的严重蔑视,因此出台新规作补充也是有必要的。但多少让人感觉悲哀的是:即便你达到了条件,却未必能成为体制中的人。
纸媒、网媒皆非知识本身
□徐旭
9月初,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最高可认定为权威学术期刊文章。浙江大学在学界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该文件迅即成为谈论热点。笔者想说的是:此事件所引发的火爆讨论表明,由人类文明第三次浪潮所催生的互联网时代已颠覆人类既往的时空观,并正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知识生产的方式与知识传播的格局。
基于以上认识,可转换角度再来审视那一纸文件,以及它所带来的相关话题。一个颇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知识与媒介,究竟是什么关系?
笔者以为,它不过是由《易传·系辞上》中的那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引发的魏晋时期“言意之辨”在网络时代的变种而已。
所谓“圣人之意”,就是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生的真理。而抵达真理的途径,便是各种抽象的“卦象”。至于后人解释或揭示掩盖在种种卦象背后的真理之“言”,那便是知识。由文字建构的知识通过“书”来传播。于是,一旦得“意”,一切“言”就成了累赘,故而就有了庄子的“得意而忘言”。既然言说都成了多余,那么负载或传播言说,乃至于由言说所传播真理的书写方式,岂不更是多余之物?
话说到此,不妨依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关于人类科技文明三次大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观照方式,以历史性目光来回顾真理与知识传播方式的时代变迁。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知识传播方式变迁的方便角度。以此透视当下遭遇到的困惑,或许能使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前景不再杞人忧天。
从结绳记事到刻画符号,再到简牍与帛书,及至纸张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哪次书写与传播方式的进步没有刺激知识与学术的大发展?而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古代的士与今天的知识分子数量也伴随着一次次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而得到扩大,这不正是因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革命带来的积极变化吗?
清末,东西方文明碰撞给古老民族带来诸多革命性变化,其中颇大的变化便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印刷机、铅字与照相排版术,以及由这一波技术传播与接受所带来的现代媒体——本土化的报刊。拜这波“拿来主义”大潮所赐,我们才有了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一些文化百年老字号。它们直到今天仍是知识与学术生产与传播的重镇。
每次媒介的改变都改变了知识或知识的含金量吗?事实证明,知识本身与知识的含金量并未因媒介的变化而改变,变化的是知识生产的垄断霸权被大大削弱、知识分子的数量巨增、知识与学术生产的成果越来越被更多边缘人群所分享、教育与学术机构越来越多、全民受教育程度也随之提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二次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技术及汉字激光照排的诞生,彻底改观了以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给知识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倘若今天仍停留在铅字时代,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大门外恐怕少不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者长队。数千家高校及科研单位指望发论文而获得职称的众多学人,与屈指可数的期刊、出版社相遭遇,于是出现了一道令人咂舌的“堵车”景观。
报纸、网络著述能否被视为学术成果?笔者以为,这是一个经不起论证的伪问题。多少年来,一些为评职称而亟于发表著述者,不知想出了多少苦招儿:花钱买版面、买书号自费出版,拱手让出第一作者署名权,请吃请喝甚至贿赂编辑等等。正是由于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许多权威期刊或出版社也竞相玩起了“潜规则”。问题是经由这样的学术传播渠道生产出来的著述,难道无学术假货与“注水肉”?十多年前,朱大可教授撰文称,如今的学术期刊(包括大学学报)都已变成了学术垃圾回收站。而大量已曝光的学术腐败丑闻,证明了此言非但不是义愤之词,反而是真实得无法再真实的客观景象。
一个知识人,尤其是学术体制内的知识人,公开发表的著述是否算得上学术成果,这既不能由传播媒介来证明,也不能由发表者所供职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来认定。权威评判者还在期待中,它应处于第三方的独立地位,具有学术权威与公信力,与任何学人和机构都无利益关系而且运作程序公正、透明。
一颗石子或钢珠,怎样把它抛到远处?徒手、借助弹弓还是抛石器,抑或通过枪膛或炮管,这些都是抛的媒介,并不等同于被抛之物。同理可得,纸媒与网媒皆是知识传播的媒介渠道,而非知识本身,无论哪个都证明不了被传播对象的含金量。
真正的学术就该走出象牙塔
□沈华清
最近,有关报纸、网络著述可作学术成果认定的讨论此起彼伏。评论一个人的思想或学术价值应该只是一种方法,本无关于他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个单位从衡量聘任的管理角度出发是需要有一定制度的。这种制度就是一种衡量的方法,不可能也不能是僵死的教条。“法随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来无可非议。然而,涉及到大学这样的公共教育体系,讨论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学术大体上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情,但不等于学术共同体是封闭不变的,不等于否定了圈外人不可以染指学术或获得学术上的成就。学术共同体的评审,只是从专业经验丰富性角度使得学术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保证,而不是一种“打包票”的确认,毕竟同行也不是神。制度安排只是让学术期刊有个起码的学术规范和标准,不等于学术期刊就代表了学术核心思想和成果的绝对可靠性。那么,学术必须在学术刊物呈现吗?展览算不算学术交流呢?展览有没有学术思想和成果呢?另外,完成的科研项目算不算呢?如果报纸一定不可以,那么前面的问题也就一目了然,都算不得学术性活动。因此,“学术与否”以及“成果如何”不是刊出渠道可以决定的。当下很多认识只是沿袭的学术惯例和惯性产生的公共认知和意识使然。
学术交流开展的方式也不是一直如此的。在柏拉图、孔子时代,他们的学术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辩论进行的,类似于现在的学术讨论会。学术影响力也借助于对论题的言说过程来实现,这也是同行评价,只是那时候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撑。但这总不至于认为他们的活动就不是学术研究或没有学术成果吧?玄奘在印度佛学界的辩经,现在来看像是一个和尚的行为。其实,玄奘的取经之地——那烂陀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开设有医学、因明等一系列课程。玄奘与其他修道者的辩论就是学术思想的展现和交流,只是我们已不懂得他的学问而只记得他的故事。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学术成果呢?即使某个学术思想获得了一个时代的认可,也不等于它的影响就是永恒的——有很多学术只是时代性的。因此,既不能认定核心期刊刊出的文章就有绝对的学术成就,也不能否认未在核心期刊刊出或在其他报刊刊出的文章就没有学术研究价值。浙江大学的这种补充条例只是打破了原来的单一考量标准而已,并不对原有制度产生冲击。报刊作为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新渠道,读者从学术共同体转向了大众。文章在大众中获得认识上的共鸣后,再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认定,最终才能判断是否有较大的学术成果。一篇报刊文章不可能是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全部条件,教师本就以教育教学为主业。这些年来,研究型大学正在倡导大学教师不要只停留于封闭和既定的知识。德国思想家洪堡提出把“新知识的创造”和“旧思想的改造”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教育理念看,浙江大学此举正符合这种发展趋势,就是要学者不能止于学问,更要有学术的“大乘”意识。所有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思想都应该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躺在学术刊物上的文字。语用风格不是学术规范的本质,而是传达学术阐释的一种方式。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术都是高深莫测的,只是阐释的语言产生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区隔。学术当为时代所用,学术交流当因时代而变。对于真正的学者而言,处处是道场。
争论和批评不是坏事,但是过度鞭挞浙江大学的学术态度也太低估了这所大学的智慧和基本学术精神。当我们在质疑过于一维化的学术考量的时候,恰恰忘记了教授和研究员之别。研究员当以学术为主,而教授当以教学为主。如果教授没有学术的研究和思考,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会导致学生学术能力的缺失。专业不属于专业毕业的人,而属于真正有志于专业研究的人。“分形学之父”本华·曼德博创立分形几何的时候还是IBM一位研究音频的工程师。他致力于向大众介绍自己的理论,使得其研究成果广为人知。他的研究跨度从数学理论到信息理论到金融学范围,75岁才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按中国当下的制度,本华·曼德博只能算所谓的“民科”,不可能成为教授,也不可能被称为学术巨匠。
一旦僵死于一种方法的评价,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所有知识分子的耻辱。这表明这个时代不知道学术为何物。学术的本质在于理性地探寻世界的真理。当用文章字数来界定学术标准,用刊物名号来划定学术价值时,学术已经变为一块待沽的肥肉了。即使最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学术的基本良知,只能用晦涩生造的词语来自圆其说,那么学术精神可有乎?如果学术共同体狼狈为奸,占山为王、圈地为霸,学术成果可信乎?如果学术刊物唯利是图、不问价值,学术权威不担当,千里马可见乎?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多样化。不止于哲学性的学术研究,大量的应用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都和大众密不可分,而且传播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我们提倡静心做学问的同时,更要理解学术致用的意义,无论是物质之用还是精神之用。信息互通已打破学术期刊和报纸的藩篱,知识分子已难以分出公众知识分子和专业知识分子的界限。只有用包容的思维看待报刊及互联网的学术交流和传播价值,我们才不辜负这个学术信息平民化的时代。这里,不妨借改一下龚自珍的诗:我劝学人擦亮眼,不唯期刊论学术。
学术评判也要与时俱进
□王进玉
当下,由于学科和领域划分得越来越细,大家对学术的认识也越来越专业化、深入化,但不同程度上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偏执化、狭隘化,而与学术最初的定义存在较大出入。
其实,“学术”本应是个很包容甚至很宽泛的概念,并非像我们今天很多人所认为的,必须是躲在象牙塔里研究出来的系统、专门的学问才叫学术,也并非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格式规范的论文才叫学术。它理应还包括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有建设意义的主张、有原创贡献的学说等。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思想性,并具有良好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无论是在报纸刊载,还是在网络发表,都应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但无奈的是,目前中国的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一些学术性的思想、观点等缺乏必要的界定、鼓励和支持。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坚持“唯核心期刊论”,依然片面地认为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不算学术成果,或否认其应有的学术性和学术价值,这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也严重阻碍了学术的自由与发展,甚至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就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学术成果吗?未必见得。毫不客气地讲,如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很大部分属于典型的现代八股文。虽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却往往言之无物又艰涩难懂,即便专业人士也多不愿读,或读后不知其所云。很多文章缺少基本的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纯粹为了考据而考据、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质量可想而知。据观察,此类现象并非少见,甚至已蔚然成风。
所以,我们现在评判一篇文章是否为学术成果,绝不能只看其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而是要更加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在什么媒介上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是否真正具有学术性,是否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这才算真正回归到学术本身上来,才是正确对待学术、尊重学术的态度。
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重要媒介,无论在文字承载的便捷性上,还是在传播阅读的有效性上,都是传统类核心期刊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尽管网文的质量良莠不齐,但真正好的文章还是会凸显出来。而核心期刊的阅读量却不容乐观,刊登的文章有的根本无人问津,以至于出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如此下来,试问论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学术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审的需要,在期刊库里多增加一个收录的数据,在个人职称申报表上多填写一次论文发表的经历而已?
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术评判时,一定不能再将错就错,而是要关注论文本身,注重其实际价值、作用和影响,而不仅仅是考核在哪些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以此作为职称评定的唯一标准和依据。须知,数量不等于质量,哪怕是核心期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术评判。尤其在论文造假已成灰色产业链的今天,专业化定制、批量化生产的现象极其严重。不法分子甚至可根据行业与期刊的要求,以及个人职称的需要来进行“量身定制”,提供“一条龙”式论文写作服务,并保证审核通过与顺利发表。实不相瞒,近日笔者就曾收到过一条短信,内容是:“您好,我们有写好的行业论文可供挑选,也有国家级核心刊物保证发表,请问您这边有需要吗?”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信息有何反应。笔者当时哭笑不得,也不禁慨叹“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体系的确应该变一变了。如果再一味坚持,怕是不能再适应学术发展的时代需要,甚至还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办法》推出后随即引发热议,赞同与反对者皆有。笔者的态度——支持。毕竟时代在发展,学术成果、文艺作品等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大家接受、阅读、欣赏等的习惯也都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我们的一些理念也要加以更新,对学术成果的界定和评判标准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何况浙江大学在文件出台后还进行了特别说明,明确指出网络成果新规是对已有评价方法的补充,而非是对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否定。所以我们务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浙江大学的做法、对待有关学术的问题,而不总是泼冷水和横加指责,任由自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批评能被认定为成果吗
□薛亚军
浙江大学发布新规,在校师生在《环球时报》等报媒及“两微一端”发表原创作品,根据传播影响等可等同于期刊论文。引起热议的新规被通俗地解读为:网文“10万+”等同于学术论文。因为要考察微信等传播又被误读为:刷流量可评职称。在科研管理“唯核心”的现状下,反对、赞成各有其理。笔者身为高校“青椒”,对该新规丝毫无感。因为,无论是“10万+”还是“两微一端”,都与核心期刊一样遥不可及。
不过,该新规引起我的思考:短小精悍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发在报刊上,难道就不能算科研成果?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艺术实属小道。文字阅读量别说“10万+”,能上万就值得“喜大普奔”了。鉴于公众目下艺术素养的平均水平,能达到如此点击量的网文,一般只有著名画家的私生活、八卦佐一些天价作品的料儿才有可能。这样的文章与学术的关系尚远,如果拿来当作评职称的成果,自然不合适。
而严肃的批评发在报刊,能否被认定为学术成果呢?按现在学术八股写法,即使是近万字的核心期刊文章,除去研究基础、前人研究成果等文献综述部分,真正属于自己观点的文字也不过一两千字。而一篇问题意识强、逻辑缜密、分析透彻、言之有据、能引起读者深思的批评,由于版面限制一般也就一两千字。就文章时效性、现实性来说,这类报刊上的批评可能要比一篇刊登在读者寥寥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更具现实意义。遗憾的是,一两千字的批评在现今的科研认定标准下肯定不算数。就笔者看来,学术论文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唯字数论”显得过于形式主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界谈论中国画笔墨的文章不说汗牛充栋,也是卷帙浩繁,但有几篇能与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影响力相比?吴冠中的文章字数不足一千,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的著名论断。李小山在“85新潮”时期,发出中国画应进行观念革命,从一套套形式框框中突破出来,否则将老态龙钟、气喘吁吁地落在时代后面,走向“穷途末日”的警示。两文发表的时期虽不同,针对的问题也不一样,但都在中国画坛乃至整个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当年的论断至今也没有人能发出令人信服的反驳,因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文章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反响,就在于其文虽短却接地气,猛烈批评了中国画创作的问题,廓清了紧迫的理论认识问题,进而推动了中国画的创作。这类短文较之学术期刊的冗长与八股,不仅容易在专业圈传播,而且在普及提高大众美术欣赏水平方面,也是学术期刊力所不及的。
若论影响力,他们的文字不可谓不深远,放在今天的传播媒介中,点击量可能更加惊人。但以今之科研成果评定标准,无论是字数还是随笔式的批评,都无法被认定为学术成果,更遑论他们文章批评的对象正是主掌媒介的业界权威。正如彭德先生所说,美术学院创作是主子,理论是小妾,批评连小妾都不如。报刊上的批评,无论其观点如何尖锐和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科研评判系统中都与填补版面的“豆腐块”毫无二致。
在批评已声名狼藉的当下,还谈以上问题更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将这类文字当作成果,紧接而来的问题则是谁来评定。如果写一篇评论某主席、某主编的作品评论,算不算成果?垃圾当经典吹捧的文章如何看待?哪一部门、哪一级报刊可作为评判参考,又由谁来定夺?公平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将如何保证?艺术院校的行政干部或管理人员写一篇评论领导作品的文章不算难且容易发表,也自然更容易评上职称。这样一来,又会造成高校学科与职业分工的混乱,这对无行政职务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又是无形压力。
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理应视为科研成果,问题是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如何认定。因牵扯到非学术的利益因素太多,目前还无解,本文也不过是无解的臆想。
来源:《中国书画报》
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行业联盟频道怎么样?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行业联盟频道是河南日报2011年重点培育发展的项目,该项目的使命和历史责任是利用“三网融合”来深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媒体的力量,推动行业的发展。
曾经河南日报、大河网直接参与过腾讯与奇虎360的“3Q大战”,是其中一方在河南省的背后舆论推手,业界据说涉及近1000万的媒体公关费用,历史上很多类似的舆论公关、品牌造势、企业形象颠覆事件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目前河南日报大河网签署类似战略合作的大中型企业超过百家,这些企业以战略的眼光,聚集传媒的力量,来推动公司、行业、品牌的发展。
我国信息化、电子商务在最近10年里取得重大发展,但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仍仅有33%,而同期美国、日本的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我国大部分企业都不注重整合媒体资源来对品牌、形象、舆论进行正面宣传,而国外几乎所有企业从小做大都跨不过整合媒体资源这道坎。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行业联盟频道的口号和核心价值是“聚集传媒力量,推动行业(企业、品牌)发展”,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刚刚出台,明确了“三网融合”和“电子商务”为战略新兴产业,期望在该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河南省广大中小企业能搭上国家政策的春风,充分利用传媒的力量,掌握优势资源,增加企业在所在行业的话语权,为所从事的行业、品牌、企业服务,并深化广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
以上就是关于报业将被什么行业颠覆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