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谈写作(文学家谈写作)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文学大师谈写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新版文章智能生成器,能给你生成想要的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给出你的关键词,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一、.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大师们都有这样的谨
原文用“取”字,照直实录,平淡无奇;改句作“拔”,则显得旱烟袋似乎是“种”在嘴里,刷新了读者的感觉,暗示了店主烟瘾很大,烟不离嘴。(有关“取”字解析1分,有关“拔”字解析2分) |
略 |
二、文心||大师送给每一位写作者的礼物
一直以来,都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而苦于没有好书指点,后来在上见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于是就果断下单,一睹为快。
刚读第一章就发现,这本书太有趣了,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不愧为文学大师,居然 把介绍写作方法写成了一部小说!!!
这本书以1931年至1934年的民国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群勤奋好学的初中学生,在认真博学的国文老师王仰之的教授下,不断探索阅读和写作奥秘的过程。这过程完全不会让人觉得高深晦涩、枯燥乏味,因为它将这些方法一点一滴的插入到了整个小说之中,在关于学习写作方法之外,你也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的民国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以及初中同学间懵懂的爱情。
《文心》中强调,对于一篇文章, 一定是先有了内容后才有题目 ,就像王先生事先揣摩学生可以写的内容后并做引导后,才定下《新秋景色》和《写给母校教师的信》两个题目, 而我们却恰恰相反,老师将一个作文题目扔给我们,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我们在教室里绞尽脑汁,两个小时过去,翔都快憋出来了,却生生没有憋出一个字, 最后不得不为迎合老师拟定的题目,而去东拉西扯找素材。对于写作练习者来讲,也是一样,一定是先有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去写一篇文章。这其实是很基础的常识,但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却往往会忽略这些最最基础的知识,结果导致本末倒置。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感受最深刻的还有两点。第一点是写作与数学、绘画的共同之处。数学是用一堆题设条件,借助做题方法,最后求解出答案。而写作就是用一大堆作文材料,运用写作技巧,将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语文和数学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经作者这么一点播,感觉二者却有几分相似。如果说,数学与写作只是形似的话,那么写作与绘画则是完全的神似。绘画中讲究背景衬托主题,比如使用阴影来增强事物的立体感,而写作中讲究以景衬情,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寒风冷水之景的衬托下,英雄的苍凉悲壮呼之欲出。看到这里,禁不住感叹大师对于写作的深刻领悟。
第二点,就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触发。所谓的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我们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和学问之间的通道就是触发,比如,乐华在洗衣服时发现领袖最污浊,从而触发灵感,写道:“领袖是最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所谓领袖何尝不如此。 ”文章的深度和新鲜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触发的过程,需要留心观察外界的事物,用心去体味,才能找到触发点。
目前,自己写作一大部分问题就是找不到触发点,看了很多书,感觉书仍然还是书,除了仅仅获得了一时的阅读畅快之感外,似乎也就没剩下点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阅读不是拿眼睛将书中的文字从前往后扫一遍就行了的,这样的话,自己和扫描机有什么不同?
阅读是需要思考和输出的,是需要结合实践进行运用的。书读得再多,不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不加以实践,就变成了死读书。另外,好的书还需要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在文心这本书中,文华的父亲在写给文华的信中就说“读书贵有新得”,这就是需要在反复的咀嚼中获取新知。
对于写作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时常感觉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这样的感觉就像一个满腹经纶的哑巴,支支吾吾无法倒出心中的想法,最后急的哇哇大叫一样。我相信,很多写作者都会有这种感觉。对于这样的问题,文心这本书,借写作成绩提高飞快的杜振宇同学之口,给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注意词类的收集和比较,比如“学习”、“练习”、“研究”“探讨”等意思相近的词,细心捉摸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有趣的是,这种方法也是杜振宇同学在参加几次宴席后,看到富人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从而触发灵感而来的。
以上只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其实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很广,比如词汇、语感、语调、习字、修辞、文学史等等,但是,你一定不要以为高深莫测,其实真的是深入浅出。在序言中,陈望道先生称这本书是佳节里为中学生准备的盛宴,极其新鲜、极其卫生,连平时胃口不好的学生都可以借此开胃。所以,听陈先生的话,放心阅读吧。
另外,朱自清先生也在序言中称,这本书不单是写给中学生的,也是写给中学教师的。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个写作者的。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成书过程中,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大师结成了儿女亲家,他们决定将这本书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文心》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好教材! 我想,它也是大师送给每一位写作者的礼物吧。
PS:读这本书,尝试了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绝对是把书由厚度薄,再由薄读厚的绝佳工具。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合上书,脑子里似乎没剩下什么。第二遍读,花了四个小时,边读边画思维导图。过后发现,哇,书中讲到这么多心法呀,收获和成就感顿时爆棚。不信,你也试试吧!
三、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快速作司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快速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习趣。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学生有话可写。
2.积累写作材料
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始终,但在基础训练阶段要重点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分专题记住;一些典型材料,譬如有关爱国主义,党的领导,尊重知识,改革开放,廉政建设,学雷锋等等,每个方面都要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教师只能做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全班统一,全班统一了,写作的论据就会雷同。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3.丰富写作语言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如果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达不到快速作文的目的。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不会老说口水话。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另外,要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
4.训练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作文不是书法竞赛,并不要求铁画银钩,但也不能龙飞凤舞,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具体做法主要是临摩字帖,每个学生应备有两本字帖,一本正楷,一本行书,先练正楷,后学行书,逐日临摩,坚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素质训练,要使学生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并且有东西可写,话写得通顺。
四、用阳光雨露温暖滋润你我心田
用阳光雨露温暖滋润你我心田
让尊重感动微笑陪伴你我身边
“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
也许是爷爷在世时家里订有巴金主编的《收获》这本杂志的缘故吧,当2005年10月18日凌晨我打开电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金离开了我们”这样一条消息,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假的吧?怎么可能呢?”可当我打开页面,看到这还是一则没有写完的消息时,才不得不相信这确确实实是真的……
第二天晨会课时,我把巴金爷爷逝世的消息告诉了我的学生,并简单地介绍了巴老的生平,然后布置安排了这一期黑板报的主题——握别巴金爷爷。
10月29日,星期六凌晨,我在我的备课本上一口气写下了我的第一份教学设想。然后这天上午,我尝试着在自己所带的四年级孩子中开始了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把我那在实验小学读三年级的儿子第一次带到了我的课堂上,跟我班的59位孩子坐在了一起。当我在向孩子们朗读《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这篇文章时,发现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朗读《送巴金》一文时,许多孩子都哭了,结果只上到这里……当时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应该把《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这篇文章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去给六年级孩子上课。
寒冷冬日,感受温暖
2005年12月17日,星期六,一个非常平常的冬日,一早起来就发现又是一个大好晴天,我匆匆登上了开往崧厦的公交车,想起待会儿要上的两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心中充满了期待。一下车往右拐上塘路,抬头就望见了那一轮初升的红日,“啊,好美!”我情不自禁地暗暗赞叹道。想起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可惜这篇美文却在我们的省编义务教材中给删去了。还好《鸟的天堂》仍在,只是这些六年级孩子要下学期才学,不知今天我的课能给这群孩子带去些什么……一路想着,近二十分钟的路程竟然这么短,快到学校了,小街两旁全是学生,大多在吃早餐,迎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声声甜甜的问候,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校园……
待孩子们在多媒体教室坐定,我先下发了发表在10月18日《人民日报》上,由记者李辉撰写的题为《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的复印文章,请孩子们自己阅读。我则打开电脑,开始做准备工作。等他们读完一遍后,我随即开始了一番真心实意的谈话。为了亲近这些六年级孩子,我虽然明知道这个班级不是很好,但仍然鼓励他们说:“同学们,我曾经听过你们班的两堂课,一堂是你们四年级时由你们现在的班主任华老师上的数学课,一堂就是前不久的语文课,我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很棒,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一块儿上两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走近巴金,铭记巴金》(课件出示),这可是我想了好长时间了的。今天是2005年12月17日(我随即板书:2005年12月17日),希望通过今天的课能让我更加地欣赏你们,让你们也对我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彼此互相学习,好吗?”此时我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好奇,只听见他们响亮地回应着我:“好!”课就这样开始了。
我先通过大屏幕显示这样一段话:“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请大家自由读,读后我问:“知道这段话是谁说的吗?”孩子们都望着我摇摇头,我笑着告诉他们:“这段话中的‘我’就是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走近,去了解的巴金爷爷。”同时边点击出示巴金爷爷笑得很灿烂的三张照片,边说:“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照片中的巴金爷爷笑得多么灿烂,多么舒心哪!哪位同学能结合刚才的那段话说说巴金爷爷为何能笑得如此开心呢?”马上有学生举起了手,我叫了三位学生回答后说:“是呀,巴金老爷爷一直把帮助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这样的人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先走近巴金爷爷。”随即点击有关介绍巴金爷爷生平的资料,一起学习。
然后我指着刚才板书的“2005年12月17日”,心情沉重地说:“两个月前的今天,2005年10月17日,早晨我们刚刚为神舟六号的胜利归来而狂喜,晚间便传来了巴金爷爷逝世的消息,巴金爷爷走了,我想他一定是带着这个神舟六号胜利归来的好消息安详地闭上眼睛走的,你们说是吗?”孩子们都默默地点着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天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由记者李辉撰写的《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一文。”在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是想听我读还是你们自己读”后我开始了深情的朗读,每一个孩子都听得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随后我请他们划下这篇文章中令人特别感动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是默读、轻声读,也可以是很有激情地读,还可以是同桌互读等等,随便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第二堂课我们开始阅读交流,交流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地方,并说出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有一小部分孩子没有上节课那么认真了,有的甚至讲起了空话。不知是我的课让他们累了,还是那部分好同学的发言让他们自愧不如,还是他们根本就不喜欢上语文课,我不得而知,但我当时就这么一个念头——我必须制止这种行为。我用眼光瞟了他们几眼,他们照样我行我素。于是,我停止了交流,让课堂静了几秒,空话声停了。我望着这些孩子,很平静地问:“累了,想休息了,是吗?”他们有的低下了头,有的就这么看着我,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在摇头。然后我推心置腹地跟他们说了这么一番话:“同学们,如果你是老师,你就像我一样站在讲台上给大家上课,而你的学生却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你说你会是一种什么滋味?还有假如你就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正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能跟大伙儿一块分享,可有人却对你置之不理,或者故意跟你捣乱,你又会作何感想?同学们,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因为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懂吗?”这时候我看见有大部分孩子在默默地点头。也没时间再继续交流了,我匆匆忙忙地点击出示了巴金爷爷谈写作的两段话:
“我不是准备好去做作家才去读各种书,才去写作。我是在生活中有了切实的感受才要抒发,要表现,有兴趣就多写一点,没有兴趣就少写点。
我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藏自己的内心。”
还有一位叫“金秋硕果”的网友缅怀巴金爷爷的一首诗:小家大世界,春秋憩园写。惯见雾雨电,随想录寒夜。巴望真善美,金光灿灿心。千年留文名,百岁一好人。
请学生读后,我说:“那我们以什么行动来缅怀这位百岁好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巴金爷爷 ,从《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这篇文章中对巴金爷爷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希望通过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把这位文学大师,这位百岁好人永远铭记在心。如果大家想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位百岁好人,那就请你走进巴金爷爷的文学作品中。”点击出示:
走进经典:《一个车夫》(《语文新天地》五年级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语文新天地》六年级下)《怀念鲁迅先生》《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繁星》……
上完课后,我站在门口送这些孩子回教室,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男孩子,他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叶老师,什么时候你再给我们上课?”我笑着回答他:“好呀,以后有时间再上。”但终究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尽管我感觉是那样地意犹未尽。
清明前夕,播种希望
2006年3月23日,星期四,我借优质课评比的机会在镇小给他们学校的一六年级班孩子上了一堂名为《走近巴金爷爷,缅怀巴金爷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课前忙着整理讲台桌,修复电脑等,没去跟学生一点儿接触,再加上临上课前几分钟还在为不少学生没座位想办法,结果事先准备的课前谈话全都泡了汤。可想而知,在对学生丝毫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想把自己准备的两堂课的内容浓缩在这40分钟内,简直是天方夜谭。尽管在课堂上我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心态,并及时地调整我的教学预设,可正当我感觉已带着这些学生渐入佳境的时候,下课铃声无情地响起,我只能非常遗憾地跟这些学生告别。我说:“同学们,下课铃声已经响起,虽然这位百岁好人,这位文学大师已驾鹤西去,然而他留给我们的大量文学作品(边说边点击出示巴金爷爷写的那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图片),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他的精神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巴金老人是这样让生命开花的,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他坚持讲真话,把心交给我们读者,一个多么伟大的作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深深地把他铭记。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也像这位叫‘金秋硕果’的网友一样,用我们手中的笔在课后写一写你心中最想对巴金爷爷说的话,好吗?”
课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为什么我不在前一天去跟这些孩子接触,了解一下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为什么课前我不挤出一点时间去跟他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交流?为什么我事先不打听好学生的人数?为什么我一定要在课开始了才下发这篇课外阅读文章?为什么我在课堂上不亲自朗读这篇如此感人的文章?为什么……但同时,我也在悄悄地积蓄着我的力量,并把这一份痛楚当作一份值得我珍藏的东西留在了我的心底。因为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缕阳光,它便会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友善的、真诚的、甜美的微笑;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一份美好,生活就是最甜美的清泉。
金秋时节,收获感动
终于在2007年的10月17日,我给我自己班的六年级孩子上了一堂《走近巴金爷爷,铭记巴金爷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作为我们学校的教研公开课。一开始,我这样跟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是2007年10月17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第三天,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但是,两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5年的10月17日,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了。那一天,是一个令我们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日子,因为我们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归来了,但同时也是一个让许多中国人感到无比悲痛的日子,因为我们敬爱的巴金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在巴老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里,让我们再来重温他所带给我们的灿烂笑容(点击出示巴老笑得很灿烂的三张照片),还有他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然后我采用“范读引路——自主研读——朗读感悟——练笔升华”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交流所写的话时,我特意请了我班学习成绩最落后的一个孩子,他说“巴金爷爷,您好”,我马上想到两天后就是重阳节,于是不露痕迹地对孩子们进行“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最后我结合巴金老人晚年的手稿——“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对孩子们进行“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号召学生都来做一个像巴金爷爷这样的好人。课后我让我的孩子们完成了这样一份作业:
再读《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一文,圈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词语,并摘录下来:
然后再请你写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我想对敬爱的巴金爷爷说:
我想对我身边最尊敬或敬佩的人说:
我想对我自己说:
我还想对( )说:
请你有感情地把这篇文章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写下对你朗读的评价:
学生的作业都做得非常棒,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朗读也都给予了最为真实而又诚恳的评价。一星期后,10月24日,我又组织学生重读这个文本,发现孩子们的感悟更加深刻,朗读更富激情。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词:奉献、理想、执着、坚持、坚强、勇敢、乐观、真诚、朴实、自信。当孩子们说到巴金爷爷是一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不求张扬”的人时,我为孩子们朗读了《一个人的坚持》这一篇文章。当又一次读到“巴金爷爷谈写作”的两段话时,我问我的学生:“现在你还觉得写作是一件麻烦的事儿吗?”孩子们全都摇摇头。我又问:“是真的吗?已经喜欢上写作的请举手。”呼啦一下,孩子们全都笑着举起了手。望着孩子们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我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真高兴!”此时此刻,我只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有的辛劳、不快、郁闷、委屈等等全都烟消云散……
教研课后听着老师们的评课,还有校长用“大气”两字对我这堂课所作的评价,我本该感到高兴才对,可回想起自己两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不知为什么,我居然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快乐和喜悦。后来我又到教研组长那里,从上交的教研活动评课记载表中我才发现这应该算是一次真正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因为那些老教师的评课文字就像一股股甘甜的雨露滋润了我的心田。有一位老教师是这样写的:
1、能充分挖掘并利用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且能较好地选择教学时机(10月17日是巴金老人逝世纪念日),有一定的创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2、课堂的容量较大,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在小学语文“长文短教”这方面的尝试也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较好地运用了朗读感染法这一教学手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多媒体图片运用适当,朗读教学比较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也恰到好处。
还有一位老教师这样写:
1、阅读材料的选择较适宜,把一个文学巨匠牵引至学生的心中植根,既学习了巴金爷爷的勤奋、奉献、理想的高尚亮点,又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1)对长篇的阅读较有基础,针对某事、某点展开的思维较切合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2)从学生发言的内容来看,语言流畅,针对性强,要点明白。
3、动手写的能力方面:最后的环节练习写一句此时此刻最想对巴金爷爷说的话质量较高,很为感人,得益于教师的启发与开导。
4、教师的大量准备工作使人敬佩,值得学习。
5、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巴金的作品。
我被这些老教师的评课文字所深深地打动了,我只能这么猜想——可能是他们真的都已到了不想再多说的年龄吧。我突然领悟:我身边有这么多值得我学习的老教师,这难道不是我的一笔财富吗?跟这些即将退休而仍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教师们相比,我还能有什么怨言呢?我只能用我全身心的投入,孜孜不倦地向他们学习,继续一步一步地努力、实践,让尊重和感动始终能微笑着陪伴在身边,真诚地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崧厦镇华镇小学 叶迎春
写于2008年4月
以上就是关于文学大师谈写作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