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官话套话(如何看待官话套话的人)
发布时间:2023-06-14 23:24:4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78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如何看待官话套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官员讲官话是一种纳什均衡吗?
清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入京觐见,嘉庆帝问他:“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僚属中哪一类人最得便宜?”勒保说:“能说话的人最得便宜。”嘉庆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愈显得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掩饰,即使事后察觉,当时也被蒙蔽!”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封建时代,做官的会说话才是第一要义,至于能力、操守则要排在其次。那么,在官场上怎么样才算是会说话了?大致来看,只要具备这六条,任何为官者都会无往而不利。
第一,说装腔作势的官话
官话的含义是多个方面的,首先是官话必须是能让人听得懂的北方话。这很好理解,比方说一个广东籍官员要是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和上司对话,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官话早在六朝时就已经形成,当时南方官员多以学说北方官话以彰显政治地位。元明以后,还将是否会说官话列入入仕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大概是由于不少当官的说官话时,尤其是在对老百姓或属下说话时,多拿腔捏调,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彰显身份。而且越往后这种趋势就越明显,甚至乡音轻重往往和官位高低呈正比,即官位越高,允许保留乡音越重。
再从社会角度出发,官话又可笼统称为当官人的行话,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比如“殊与体制不合,所请毋庸置议”、“务须筹酌妥当,再容请示办理”,这些套话往往三言两语就可把属下和百姓所请轻松打发,叫你急不得、恼不得。
第二,说溜须拍马的奉承话
古代官吏的考核、升降、荣辱、赏罚都由上司掌控,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还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不能不以取悦上司为立身之本。取悦上司的办法很多,但最省钱最保险的大概还要首推说奉承话。俗话说“千错万错,马屁不错”,又说“舌头上打个滚,翻过来不蚀本”,这都是对当官说奉承话的生动表述。
最为普及的官场奉承话,当然还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只有擅长说话,特别是能说奉承话的人才能取信久任,否则大多干不长,因此可以说奉承话得以在官场盛行,归根结底还是由体制决定的。
第三,说陈词滥调的套话
套话是指在交际应酬中的客套话,又是指各种公式化的官场词语。比如官员汇报征收赋税时有“有征无解”、“通融拨给”,汇报救灾恤民时则“勉力捐赈”、“渐有起色”,汇报反腐清查时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等。
在觐见皇帝时,讴歌大好形势或颂扬圣主英明什么的,也有许多套话。康熙晚年曾在一次与大学士等谈话中就有感慨:诸如励精图治、健行不息、圣不自圣、安愈求安之类的,不过是敷陈颂扬套语,此等粉饰浮语,盈溢于耳。
第四,说不切实际的空话、大话、假话
官场流行语中“假大空”是必不可少的,大话一般是出于迎合领导的意思,以表示忠顺。比如西汉惠帝时,上将军樊哙慷慨激昂说:“臣愿将十万兵,横扫匈奴!”其他人也同声附和。唯独季布说:“樊哙可斩也!”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刘邦亲率四十万兵,照样被匈奴打败,现在你樊哙以十万兵便可横扫匈奴,不是当面期瞒吗?可吕后却不以为然,没把季布的话当回事。
第五,说迎合上司的顺话
官场的游戏规则是惟上是从,凡事不计其他,只求对上有交代,所以要么不发言,发言必是附和领导。大凡是做领导的都不喜欢当面抗争的下属,都爱听顺从话,最讨厌的就是像海瑞那样的部下。即便是圣明如唐太宗那样的皇帝,也逃不过这一铁律的支配。
我们知道,魏征经常和太宗争辩,所以太宗有时很不喜欢,会发出“会须杀此田舍翁”。但与此对应的是,宇文士及却很会说话,他说:“朝廷开会,群臣总是说陛下的不是,惹得陛下不悦。现在臣等倘使不说几句顺从话,陛下虽贵为天子,还有何乐趣?”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将这个会说话的宇文士及提升为中书令。
第六,说趋利避害的活话
上司恩威莫测,下官动辄得咎,保官其实比求官更难,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公文,都要趋利避害,老成圆滑。举个例子,比如地方上申报水灾,怎样向上级报告就是个艺术活。凡破堤之险、灾民之惨、损失之大,一定要尽量从虚从轻,以免追究失于防范、河工不固等责任。
以上这六种官话是封建时代为官者必须要遵从的,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真理”却永远不会覆灭。可以说,一旦掌握了这些说话技巧,最少也能保证官位不失,好一点的则是平步青云。
最反感的官话套话
1月7日、8日,“读者来信”版在本版及本报微博并联合人民网“人民热线”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截至14日17时,人民日报的微博已被转发12266次,评论4380条。新浪微博“推荐话题”有关“官话套话”的信息已达10万多条。现摘登部分读者来信及网友留言。一位代表的发言
今天上午×××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简洁务实、深入人心。通过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对我的触动很大,备感振奋、深感自豪、深受鼓舞、深受启发。报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言简意赅、数据详实,是一份集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报告……可以感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改革开放成果显著,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全市变化日新月异……《报告》内容客观真实,所展现的成绩很振奋人心,概括起来就是客观总结、科学谋划、周密部署……《报告》在总结2012年工作的同时,展望2013年。报告更是着眼全局、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做好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内蒙古宁城县 仇洪林提供)
一“强调”就是一个多小时
我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高屋建瓴”等。一“强调”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必须”就把工作扔到了脑后,一“提高”就想出了对付政策的对策,一“高屋建瓴”就讨好领导拍马屁。(河北邯郸市 吴俊平)
人民日报微博网友留言
金古奇人:若以出现频率论,重要讲话、高度重视、重大意义稳居前三。其他如: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圆满完成等,也是频繁出现的套话。
大雄1919:新闻需要的不是形容词,需要的是动词。百姓不需要“重视、亲切”,需要的是消除矛盾、解决问题。
醉浮华:“相关单位”、“有关部门”太模糊,或者显示了政府部门的责权不清,或者就是互相推责的常用伎俩。
萧坤K84:毫无疑问是“指出”,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之势溢于言表。
广州公安:很多网友反感的并不是官话的字眼本身,“官话的实质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个实质不改,就算把主题讲话改成单口相声,该不爱听还不爱听。只要知行合一,言出必践,自然会有拥趸。”
纳杰映画:我最反感官员讲话喜欢把人民群众称呼为“老百姓”,这样可能会显示出领导的身份地位,可总觉得有些不中听。
台州老莫:我们听得更多的是:认真、高度、大力、十分、必须之类,听着好像有重量,其实飘在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的数据、标准可以衡量,即使做反了,也没有处罚。
那姑娘的曾经:“你去三楼找主任。”“不归我们管,你下二楼看看。”“找我们不管用,上三楼。”“你得去二楼,楼道西边第二个办公室找局长。”“同志麻烦问下,局长那屋没人……”“那我哪知道,一楼服务大厅问问去。”“同志你好,请问……”“上二楼楼道左拐第一个屋。”“上三楼!”某日和母亲在运管所“运动减肥”(的经历)。
黄涛在西安:我们会联系你的。这事我不清楚。不归我们管。你打错了。谁告诉你的?谁让你找我的?你咋知道我的电话?你找哪里?谁让你来的?
谭畅泗海:一致认为……
付蓝可林:最讨厌讲什么排比句了。
人民微博网友留言
@袁岳:刚才领导报告特别及时,特别重要,特别必要。对当前形势把握得特别到位,对问题的分析特别中肯,对采取的措施特别有针对性。可说是新形势下的新精神,新矛盾面前的新对策。给我们树了信心,吃了定心丸,定了方向。
@紫丝2011351:关于这次会议的意义,就说两个字,一个是新,一个是好。
@峰言渢语:官话套话:1.贯彻××精神,落实××计划,取得××成效。2.根据××要求,做了以下8点……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做好以下8点……
官话套话的问题
一是“中庸”之道。我们老祖宗讲,不偏不倚谓之中庸。现代人没有理解其本意,倒学会了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说话做事讲究四平八稳,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此乃成熟标志也。君不见不少官员讲话喜欢说的“不尽如人意”,听起来似乎不好,实则自我感觉良好,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尽如人意呢?“一定的”,作用可以有两种:一是作谦虚状,成绩虽然斐然,也只称一定的;二是文过饰非,虽然问题不少,也还是一定的。“基本上”,略同于一定的,但比一定的更具妙用。无论谁从什么角度挑剔,均可以基本上应付。“阶段性成果”,到啥地步说啥话,几乎天衣无缝,比之“基本上”、“一定的”又进了一步。难怪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被称为“不倒翁”,可谓深谙中庸之道!二是“塞责”心理。在政务公文中,“有关部门”,出现频率颇高,且是妙用无穷的词汇之一。既可概括一切,又可遮掩一切。至于谁是有关部门,语焉不详又似有所指,全靠听者自己去猜想,难怪有人说这是最难找的部门!“高度重视”,往往出现在事情发生之后,潜台词是这事都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老百姓还有什么要说的呢?“严肃处理”,一般是指不涉及刑事责任的处分,小到批评检查,大到撤职除籍,一律适用。至于“有效措施”,有效无效全看时间,事情结束之后可以讲采取了有效措施,事情发生之前可以讲要采取有效措施。“工作需要”,是职务更换的必用语,已流行了数十年,升迁可用,褒贬也一样,难怪有人说最冠冕堂皇的语言是“工作需要”。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让这些捉刀者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媚上”心态。不知从何时开始,凡是上一级领导在正式场合中所讲的话均冠之以“重要讲话”,仿佛不加重要一词,无以表达对领导者的尊重和对其讲话的重视。“力度”,则是物理和哲学名词的巧妙结合,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力”和“度”是难以衡量的,天知道加大的力度有多大,更不知道为何过去不加大力度。
这些官场流行语,既反映了有些官员的心理,也反映了部分文人的心态。我们不需探究这些人的动机如何,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官场流行语不仅助长了庸俗官风,也使官员的形象受损,威信下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需要的是那些不打官腔、真抓实干的平民化领导。领导者就必须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说有个性的话,做有个性的官,勇于开创官场清新风气,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重。
四是“八股”文风。领导干部处理问题,宣传部门进行报道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报道如出一辙,甚至成为一种宣传报道的统一口径时,就感到有一股酸酸的八股文风在作祟。什么事如果都是领导“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肃处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套话连着空话,老百姓听腻了,不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也会对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提出置疑。难怪人们看新闻报道时发现: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笔者不知如果去掉了这些修饰性定语,是否就会淹没领导干部的功绩,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
为什么领导爱说官话、套话、虚话?
人心百态,各有心计,不论生活日常,还是职场竞争,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是防人之心还是合情合理,这样互相猜疑,尔虞我诈的心态就产生了,彼此良性竟争还好,不排除你争我夺,恶意伤害的情况,关键还是彼此包容沟通,不过勉强不了,不是每个人都是志同道合,不计较利益得失的,心态放平一点,自己做人处事低调一点,灵活调整心态,思维方式和待人处事技巧,奋斗是必须的,否则面包和爱情都没有保障,逐步完善提升竞争实力,时刻提醒自己冷静沉着,做好自己,机会总会出现,至于他人信任与否,相处融洽与否,不是主观思想能够改变,所以,一切随缘,不合刚分,静待志同道合之人出现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看待官话套话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