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人的定义(人造人的定义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人造人的定义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人是从哪些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 无花果进化论并非科学事实
我们既已了解真主是创造万物,至仁至慈的主宰。那么,我们应对所熟知的进化论报何态度呢?是否相信真主的创造,与其并不矛盾,或许真主先创造低级的生物,然后由生物自己进化演变为万千物种?还是相反的答案?首先我们应了解进化论(Darwinism)是否是经过科学的实证而得出的确凿无误的事实,因为伊斯兰不反对用科学实证探索世界的奥秘。但进化论是这样吗?它具备科学事实所应有的证据吗?
达尔文宣称,物种并非永久不变,新的物种不断产生,但他们是由一种自然的方式进化而来,甚至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有极少数、甚至是一种微生物祖先进化而来。这种进化依循着一条规律就是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也就是说最初的一个单细胞生物,亿万年间可以演变成为花鸟虫鱼以及人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如长颈鹿的形成,据解释是由原来的短颈鹿进化而来。它们所吃食的树木发生变化,越来越高。而脖颈较短的鹿就因为无法够到高处的树叶而死去,于是下一代就剩下脖颈较长的鹿,以及它们的孩子。树木继续升高,脖子不足够长的鹿,仍然会因此被淘汰,最终导致短颈鹿的灭绝,长颈鹿的产生。进化论相信,其他物种也是如此,随着水源的减少,能够适应环境的鱼类最终形成两栖类或爬行类或鸟类,随着环境的改变,灵长类动物最终解放了上肢直立行走,后来形成了人类。
缺乏证据的假说
然而所有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达尔文曾引用了人工选种的例子,人工可以培育毛更长的羊,生蛋更多的鸡。然而这都是在一个物种之内的改变,同长颈鹿的例子一样没有意义,最高明的育种家也不能培养出任何新种。所有的狗类都属同一物种,各种狗互相杂交,虽然形体各异,但绝不可能变为猫类。然而这样同一物种内的变化,也是人工所致。这与达尔文所主张的差之千里,因为他认为万物都可以因环境而自然选择。长颈鹿的产生是因为它具有超越于同类的优点,然而这个优点会不会也是它致命的缺点呢?或许在躲避猛兽袭击时,正在进化中的、长着不太灵活的长颈的鹿,在茂密的森林里反而不如短颈鹿呢!那么这样真正的适应者应是短颈鹿,该灭绝的应是长颈鹿。雄性孔雀有美丽的开屏,雌性喜爱它,然而长着长长的尾巴也是逃避敌人时的累赘,而雌孔雀何以具有如此古怪的性趣味,喜欢那些具有杀身之患的异性?或许它更应该喜欢具有尖锐爪子和强壮翅膀者才是。仅仅因为雌性的喜欢,机械的、毫无情感的自然选择就可使雄鸟身上的美丽羽毛逐代增多,形成五彩的大屏?
登顿曾经用鸟类的翅膀来源问题质疑进化论,他详细描写了飞翔的羽毛构造之精巧,比如毛与毛之间有连锁的小钩,这与保暖的绒毛完全不同。按照进化论,羽毛是由爬行动物的鳞片进化而来的,可是谁能想象鳞片与羽毛之间的中间型是怎样的东西?鸟类的肺在结构上与任何假想的祖先都极不相同。登顿指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呼吸系统,怎样逐渐从脊椎动物的常态进化而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进化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呼吸功能必须维持,只要稍有差错,几分钟内必定死亡。就如羽毛没有小沟和小倒刺,并且同步进化到完全吻合之前,鸟不可能飞。同样,鸟肺也不可能发挥它的功能。(登顿《进化论:处于危机中的理论》)
难道他们没有看见在他们的上面展翅和敛翼的众鸟吗?只有至仁主维持它们,他确是明察万物的。(67:19)
昆虫、鸟类及蝙蝠身上都长有翅膀,然而却截然不同,这是简单的进化吗?进化论者称,起初可能是动物趾间出现一小块薄皮,来帮助动物跳得更远或者在跌倒时不受伤,后来形成了翅膀的雏形,就可以滑翔了,在经过很多进度累积之后,就可以飞翔了。但问题是:在前肢向翅膀进化的过程中,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它对爬树或掌握物件不利怎么办?
客观事实证明,这故事只是进化论者的猜想,鸟类或蝙蝠的翅膀在化石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发展完全的翅膀,从来没有实验证明,也没有化石的证明,眼睛和翅膀可以逐渐进化而来。达尔文说,在现存的生物中及已经绝种的生物种之间必须有极大数目的过渡环节和中间型。可惜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存动物各个物种都是分立稳定的,各地的化石显示也没有任何的中间型动物存在。达尔文只能坦白的说:我不能提供满意的答案。
斯蒂芬·斯坦利根据美国怀俄明州通过对埋藏500万年的化石记录发现许多被进化论当成祖先的物种,竟然与其“后代”同时存在。而且物种在化石记录中消失之前平均100万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他说:
假设我们用已有物种演变的办法生成一只蝙蝠或鲸,每一个长期种的平均寿命都有100万年,而事实上,我们只能在1000万年内完成这个任务,那么,我们用最紧凑的方法也只可能将10到15个长期种连接起来,串连出一个连续的系列,就要将一只低等的哺乳动物祖先演化成为蝙蝠或鲸,这简直是荒唐不可思议的事。……一连串10到15个这些种,或者可以使一只小鼠一样的动物改变成稍有不同的动物,它或者可以算个新属的动物。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只蝙蝠或鲸。(斯蒂芬·斯坦利《进化新时间表》)
化石记录中,大约6亿年前,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完全没有进化论者所必需的祖先痕迹,完全没有进化的历史可以追寻。1995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云南虫”化石,属脊索动物门,这种动物与其他许多种复杂动物同时在五亿三千万年之前的地层中一次性地、以爆炸的姿态出现,完全没有渐进的痕迹,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新的门出现。传统的进化论长期以来被当作真理,然而在事实面前,它只是像童话故事一样可笑。
有的人在这种窘境下,转而主张突变论,也就是说,动物并非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而来,而是一次性的偶然、随机、无目的的突然演变成为万千物种。可是怎样引起的突然变化呢?他们解释说这是由于复制脱氧核糖核酸中的遗传信息时偶然的错误所引起的。承认靠这样偶然的机遇能产生一个像肝脏或肾脏那么复杂的器官,等于是在说:要想改良手表,可以将一只旧手表仍向石墙一样。(詹腓力《审判达尔文》)
可见,用进化论来解释万物的生成是多么的牵强附会。他们既缺乏科学的方法,又缺乏科学的态度,严格的说,进化论不属于科学,只属于一种臆断。
真的,天地间的一切,确是真主的,舍真主而祈祷许多配主的人,究竟凭什么呢?他们只凭臆测,他们尽说谎话。(10:66)
他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例如一个物种相似于另一个物种就异想天开地断言,是由那个物种进化而来的。我们不能因为人类和一些猿类有一些形态、特征的相似,就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断言,人是由猿经过不断的劳动进化而来的。法国有个科学家最近又提出一种新奇的主张,它质疑人的祖先是猿猴的说法,他认为人的祖先应是海豚,理由是海豚也拥有和人一样的许多特征,例如会流眼泪,会游泳,除头部外全身无毛,喜欢吃鱼类等,而这些特征猿猴却没有。这些不负责任的理论象进化论一样在世间流行,甚至还打着科学的旗号高呼是即成的定论。利用这些荒谬的理论不仅能够标新立异,最重要的恐怕是因为通过进化论可以来否认神在万物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反对有神论的情绪,例如说宇宙没有设计者,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一个盲目过程巧合的产品。更糟的是他们不愿承认这种立场只是个人意见,相反地,竟然打着科学的旗号把它当成毫无可疑的真理!
他们说:"只有我们的今世生活,我们死的死,生的生,只有光阴能使我们消灭。"他们对于那事,一无所知,他们专事猜测。(45:24)
反过来,证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荒谬之后,又如何解释世界万物的产生呢?除了承认造物主的参与,他们没有别的道路。可是这样,就等于要受造物主的约束,不能够再为所欲为。道金斯说:达尔文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在理智上自慰的无神论者。(《盲目的钟表匠》)
没有真凭实据而争论真主的迹象者,他们的胸中,的确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想达到他们绝不能达到的伟大。(40:56)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达尔文对地球上最初的生物生成问题所作的猜想:我们能想象在某一个温暖的小湖中,具有各式各样的氨、磷酸盐类、光线、热能、电能等等,一种蛋白质化合物得以形成,并经历种种复杂的变化。许多人都相信这种热烘烘的汤羹是生命的源头,可是最初的生命究竟怎样的莫名其妙的从这汤羹中变化出来呢?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这原始汤羹中互相碰撞的化合物会有产生生命的趋向。虽然今天用高科技可以复制生命系统中的某些部分,但科学家用尽他们的智慧尚且不能直接从氨基酸及糖类中制造出细胞来,那么没有任何科学智慧的自然,是怎样施展的这样的招术呢?最简单又能独立生存的生物是单细胞细菌,可说是最小型的、极其复杂的结构。今天最具尖端科技的太空船与一只活细胞相比,也只显出太空船的粗糙。那么,从一个比细菌简单不知多少万倍的东西(例如核酸),开始达尔文式的进化,就算经过数亿年的光阴,凭借偶然机遇组成一个细胞构造的概率,也实在低得荒谬无比。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指出过一个逼真的比喻来形容其概率低小的程度。他说生命从原始汤羹中自然形成的机会,好比:“一阵旋风吹到一片充满各种破铜烂铁的废物堆之后,突然组成了一架波音747飞机。”
所有荒谬的理论终将被人们识破,达尔文主义在真理面前已经破产。奥妙无穷的宇宙,大地上亿万种形色各异的生物,都证明着必然是全知全能的创造之神——真主的做工。他随意的创造一切,并赋予它们千姿百态的形状特征,使它们在这个世界生生不息。
真主用水创造了一切动物,其中有用腹部行走的,有用两足行走的,有用四足行走的。真主创造他所意欲者,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24:45)
你说:"真主啊!国权的主啊!你要把国权赏赐谁,就赏赐谁;你要把国权从谁手中夺去,就从谁手中夺去;你要使谁尊贵,就使谁尊贵;你要使谁卑贱,就使谁卑贱;福利只由你掌握;你对于万事,确是全能的。你使夜入昼,使昼入夜;你从无生物中取出生物,从生物中取出无生物;你无量地供给你所意欲的人。"(3:26-27)
大总统为什么也是人造人
大总统被人造注入人组织有计画的训练剑术体术和帝王学,成为几十个大总统候补之一。成年后这些候补们被做了。最后独斗数位强敌身受重伤,与伤疤男力战而死。 60岁。原本为无名的人类孤儿,从小就贤者之石的实验,一旦失败就会因为排斥效应惨酷无比的死去,成功了便能成为拥有高超能力的[会变老的人造人]。这个男人存活了下来,被赋予了在人类社会使用的名字[金·布拉德雷]和虚假的身世,以方便在人类社会为父亲大人的计画行事,现在身分是亚美斯多利斯的大总统金·布拉德雷。最后独斗数位强敌身受重伤,与伤疤男力战而死。 漫画里人造人是某个男人把自己身上的七种负面感情(七宗罪)分离出来,重造成七个人造人,每个人有著与自己原罪特性相符的个性。这些人造人称这个如同自己生身之父的男人为"父亲大人",这个人在几百年前跟豆爸认识,二人之间颇有渊源。仿人机器人的定义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操作型机器人: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有几个自由度,可固定或运动,用于关自动化系统中。程控型机器人:按预先要求的顺序及条件,依次控制机器人的机械动作。示教再现型机器人:通过引导或其它方式,先教会机器人动作,输入工作程序,机器人则自动重复进行作业。数控型机器人:不必使机器人动作,通过数值、语言等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根据示教后的信息进行作业。感觉控制型机器人:利用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控制机器人的动作。适应控制型机器人:机器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动。学习控制型机器人:机器人能“体会”工作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并将所“学”的经验用于工作中。智能机器人:以人工智能决定其行动的人。我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目前,国际上的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也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我国的分类是一致的。空中机器人又叫无人机,近年来在军用机器人家族中,无人机是科研活动最活跃、技术进步最大、研究及采购经费投入最多、实战经验最丰富的领域。80多年来,世界无人机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主线向前推进的,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无人机的种类和数量来看,美国均居世界之首位。 机器人品种篇“别动队”无人机纵观无人机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现代战争是推动无人机发展的动力。而无人机对现代战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出现并使用了无人机,但由于技术水平低下,无人机并未发挥重大作用。朝鲜战争中美国使用了无人侦察机和攻击机,不过数量有限。在随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中无人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武器系统。而在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及科索沃战争中无人机更成了主要的侦察机种。法国“红隼”无人机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损失惨重,被击落飞机2500架,飞行员死亡5000多名,美国国内舆论哗然。为此美国空军较多地使用了无人机。如“水牛猎手”无人机在北越上空执行任务2500多次,超低空拍摄照片,损伤率仅4%。AQM-34Q型147火蜂无人机飞行500多次,进行电子窃听、电台干扰、抛撒金属箔条及为有人飞机开辟通道等。高空无人侦察机 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军队通过空中侦察发现。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集中了大量部队。6月9日,以军出动美制E-2C“鹰眼”预警飞机对叙军进行监视,同时每天出动“侦察兵”及“猛犬”等无人机70多架次,对叙军的防空阵地、机场进行反复侦察,并将拍摄的图像传送给预警飞机和地面指挥部。这样,以军准确地查明了叙军雷达的位置,接着发射“狼”式反雷达导弹,摧毁了叙军不少的雷达、导弹及自行高炮,迫使叙军的雷达不敢开机,为以军有人飞机攻击目标创造了条件。鬼怪式无人机1991年爆发了海湾战争,美军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在茫茫的沙海中找到伊拉克隐藏的飞毛腿导弹发射器。如果用有人侦察机,就必须在大漠上空往返飞行,长时间暴露于伊拉克军队的高射火力之下,极其危险。为此,无人机成了美军空中侦察的主力。在整个海湾战争期间,“先锋”无人机是美军使用最多的无人机种,美军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6个先锋无人机连,总共出动了522架次,飞行时间达1640小时。那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每天总有一架先锋无人机在海湾上空飞行。 为了摧毁伊军在沿海修筑的坚固的防御工事,2月4日密苏里号战舰乘夜驶至近海区,先锋号无人机由它的甲板上起飞,用红外侦察仪拍摄了地面目标的图像并传送给指挥中心。几分钟后,战舰上的406毫米的舰炮开始轰击目标,同时无人机不断地为舰炮进行校射。之后威斯康星号战舰接替了密苏里号,如此连续炮轰了三天,使伊军的炮兵阵地、雷达网、指挥通信枢纽遭到彻底破坏。在海湾战争期间,仅从两艘战列舰上起飞的先锋无人机就有151架次,飞行了530多个小时,完成了目标搜索、战场警戒、海上拦截及海军炮火支援等任务。 发射Brevel无人机 在海湾战争中,先锋无人机成了美国陆军部队的开路先锋。它为陆军第7军进行空中侦察,拍摄了大量的伊军坦克、指挥中心、及导弹发射阵地的图像,并传送给直升机部队,接着美军就出动“阿帕奇”攻击型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攻击,必要时还可呼唤炮兵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先锋机的生存能力很强,在319架次的飞行中,仅有一架被击中,有4~5架由于电磁干扰而失事。除美军外,英、法、加拿大也都出动了无人机。如法国的“幼鹿”师装备有一个“马尔特”无人机排。当法军深入伊境内作战时,首先派无人机侦察敌情,根据侦察到的情况,法军躲过了伊军的坦克及炮兵阵地。1995年波黑战争中,因部队急需,“捕食者”无人机很快就被运往前线。在北约空袭塞族部队的补给线、弹药库、指挥中心时,“捕食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首先进行侦察,发现目标后引导有人飞机进行攻击,然后再进行战果评估。它还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波黑境内主要公路上军车移动的情况,以判断各方是否遵守了和平协议。美军因而把“捕食者”称作“战场上的低空卫星”。其实卫星只能提供战场上的瞬间图像,而无人机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逗留,因而能够提供战场的连续实时图像,无人机还比使用卫星便宜得多。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南联盟开始了狂轰滥炸,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科索沃战争”。在持续78天的轰炸过程中,北约共出动飞机3.2万架次,投入舰艇40多艘,扔下炸弹1.3万吨,造成了二战以来欧洲空前的浩劫。南联盟多山、多森林的地形以及多阴雨天的气候条件,大大影响了北约侦察卫星及高空侦察机的侦察效果,塞军的防空火力又很猛,有人侦察机不敢低飞,致使北约空军无法识别及攻击云层下面的目标。为了减少人员的伤亡,北约大量使用了无人机。科索沃战争是世界局部战争中使用无人机数量最多、无人机发挥作用最大的战争。无人机尽管飞得较慢,飞行高度较低,但它体积小,雷达及红外特征较小,隐蔽性好,不易被击中,适于进行中低空侦察,可以看清卫星及有人侦察机看不清的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德国、法国及英国总共出动了6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约200多架,它们有:美国空军的“捕食者”(Predator)、陆军的“猎人”(Hunter)及海军的“先锋”(Pioneer);德国的CL-289;法国的“红隼”(Crecerelles)、 “猎人”,以及英国的“不死鸟”(Phoenix)等无人机。无人机在科索沃战争中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任务:中低空侦察及战场监视,电子干扰,战果评估,目标定位,气象资料搜集,散发传单以及营救飞行员等。科索沃战争不仅大大提高了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地位,而且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无人机的重视。美国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要求,10年内军方应准备足够数量的无人系统,使低空攻击机中有三分之一是无人机;15年内,地面战车中应有三分之一是无人系统。这并不是要用无人系统代替飞行员及有人飞机,而是用它们补充有人飞机的能力,以便在高风险的任务中尽量少用飞行员。无人机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战争理论和无人战争体系的发展。 机器警察 所谓地面军用机器人是指在地面上使用的机器人系统,它们不仅在和平时期可以帮助民警排除炸弹、完成要地保安任务,在战时还可以代替士兵执行扫雷、侦察和攻击等各种任务,今天美、英、德、法、日等国均已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地面军用机器人。 英国的“手推车”机器人 在西方国家中,恐怖活动始终是个令当局头疼的问题。英国由于民族矛盾,饱受爆炸物的威胁,因而早在60年代就研制成功排爆机器人。英国研制的履带式“手推车”及“超级手推车”排爆机器人,已向50多个国家的军警机构售出了800台以上。最近英国又将手推车机器人加以优化,研制出土拨鼠及野牛两种遥控电动排爆机器人,英国皇家工程兵在波黑及科索沃都用它们探测及处理爆炸物。土拨鼠重35公斤,在桅杆上装有两台摄像机。野牛重210公斤,可携带100公斤负载。两者均采用无线电控制系统,遥控距离约1公里。 “土拨鼠”和“野牛”排爆机器人 除了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弹外,在世界上许多战乱国家中,到处都散布着未爆炸的各种弹药。例如,海湾战争后的科威特,就像一座随时可能爆炸的弹药库。在伊科边境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有16个国家制造的25万颗地雷,85万发炮弹,以及多国部队投下的布雷弹及子母弹的2500万颗子弹,其中至少有20%没有爆炸。而且直到现在,在许多国家中甚至还残留有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中未爆炸的炸弹和地雷。因此,爆炸物处理机器人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排除爆炸物机器人有轮式的及履带式的,它们一般体积不大,转向灵活,便于在狭窄的地方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以外通过无线电或光缆控制其活动。机器人车上一般装有多台彩色CCD摄像机用来对爆炸物进行观察;一个多自由度机械手,用它的手爪或夹钳可将爆炸物的引信或雷管拧下来,并把爆炸物运走;车上还装有猎枪,利用激光指示器瞄准后,它可把爆炸物的定时装置及引爆装置击毁;有的机器人还装有高压水枪,可以切割爆炸物。 德国的排爆机器人 在法国,空军、陆军和警察署都购买了Cybernetics公司研制的TRS200中型排爆机器人。DM公司研制的RM35机器人也被巴黎机场管理局选中。德国驻波黑的维和部队则装备了Telerob公司的MV4系列机器人。我国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PXJ-2机器人也加入了公安部队的行列。 美国Remotec公司的Andros系列机器人受到各国军警部门的欢迎,白宫及国会大厦的警察局都购买了这种机器人。在南非总统选举之前,警方购买了四台AndrosVIA型机器人,它们在选举过程中总共执行了100多次任务。 Andros机器人可用于小型随机爆炸物的处理,它是美国空军客机及客车上使用的唯一的机器人。海湾战争后,美国海军也曾用这种机器人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空军基地清理地雷及未爆炸的弹药。美国空军还派出5台Andros机器人前往科索沃,用于爆炸物及子炮弹的清理。空军每个现役排爆小队及航空救援中心都装备有一台Andros VI。 我国研制的排爆机器人 排爆机器人不仅可以排除炸弹,利用它的侦察传感器还可监视犯罪分子的活动。监视人员可以在远处对犯罪分子昼夜进行观察,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暴露自己就可对情况了如指掌。 1993年初,在美国发生了韦科庄园教案,为了弄清教徒们的活动,联邦调查局使用了两种机器人。一种是Remotec公司的AndrosVA型和Andros MarkVIA型机器人,另一种是RST公司研制的STV机器人。STV是一辆6轮遥控车,采用无线电及光缆通信。车上有一个可升高到4.5米的支架 ,上面装有彩色立体摄像机、昼用瞄准具、微光夜视瞄具、双耳音频探测器、化学探测器、卫星定位系统、目标跟踪用的前视红外传感器等。该车仅需一名操作人员,遥控距离达10公里。在这次行动中共出动了3台STV,操作人员遥控机器人行驶到距庄园548米的地方停下来,升起车上的支架,利用摄像机和红外探测器向窗内窥探,联邦调查局的官员们围着荧光屏观察传感器发回的图像,可以把屋里的活动看得一清二楚。 机器人指挥 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 2,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覆盖体,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体、静脉、性别等身体的各种形态); 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 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自己,认为它们自己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它们开始寻找人类的幸存者,但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它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就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 1,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 2,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 3,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 礼仪机器人 该定义强调了机器人应当仿人的含义,即它靠手进行作业,靠脚实现移动,由脑来完成统一指挥的作用。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外界环境,而平衡觉和固有觉则是机器人感知本身状态所不可缺少的传感器。这里描述的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自主机器人。 机器人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动物一般具有上述这些要素,所以在把机器人理解为仿人机器的同时,也可以广义地把机器人理解为仿动物的机器。 1988年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好的作业系统,并以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研究和开发未知及不确定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技术的结合。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具有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的特种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器,如移动机器人、微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空中空间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对不同任务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机器人与一般自动化装备的重要区别。这些机器人从外观上已远远脱离了最初仿人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所具有的形状,更加符合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强,从而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指出:“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它在人类生活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正引起国际上重新认识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目前,国际上的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也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我国的分类是一致的。 古代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机器马车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写字机器人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适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104 | 评论为什么说克隆人在伦理上而言,是不允许被存在的?
关于现在我们人类在技术上面的一个提升,在不断的研发,随着时间的流逝,相信在未来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制造出我们自己满意的我们坚信中国一定能够做到世界人民也同样能够做到。那么我们人类在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一直在不断的提升,其目的就是能够研究我们人类本身的一个物种起源,还有我们人类身体当中为何会发生这些疾病的原因。那么关于生物工程当中的克隆人,为什么在克隆人的伦理上而言是不允许被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生物工程这是人利用技术所制造出来的人。首先关于生物工程这一个技术,它所制造出来的人造人,肯定在一定上面对比我们人类自主繁衍的生命来说,肯定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的。这样的缺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无疑是非常的严重,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面也违背了我们大自然的规则。关于我们大自然通过生命的一个繁衍,这才是大自然真正想要完成所需要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人类凭借我们自己心中所想,利用技术所创造出来的这些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面大自然是不认可的。
二、关于我们人类所制造出来的克隆人,在一定程度上面会对于我们人本身会有一定的改变。还有就是关于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克隆人,在一定程度上面对于我们人类本身会有一定的改变。不过关于克隆人在未来被制造出来之后,和我们人类结合那么所产生的婴儿在一定程度上面会对于我们人类的一个基因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关于我们人类的基因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保留下来的永远都是强者的基因,那么这些较弱的基因也被保留下来的话,那么我们人类无将无法抵抗整个地球当中的一些其他病菌,很有可能会造成我们人类的灭绝。
三、这是对生命的玷污。最后就是生物工程技术就是对生命的玷污,我们人类也不允许这样的一个行为和技术得以存在。
真实里有人造人吗
如果LZ说的是钢炼中不老不死的人造人的话 是没有的LZ还是信春哥吧 信春哥 得永生 死后原地满状态复活 这和人造人挺像的
以上就是关于人造人的定义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