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鲁迅要写《朝花夕拾》?他写《朝花夕拾》的目的是什么?
- 鲁迅为什么要从事写作
- 鲁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写作” 是鲁迅的人生转折点,请概述他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 鲁迅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写作这一条路呢?
鲁迅先生为什么写作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鲁迅先生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为什么鲁迅要写《朝花夕拾》?他写《朝花夕拾》的目的是什么?
鲁迅为什么要写《朝花夕拾》呢?他写《朝花夕拾》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原名是《旧事重提》,所以不难看出,鲁迅写《晨花夕阳》的目的是他想用《朝花夕拾》来表达对过去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怀念。同时,他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对过去的追忆,但也都是“借题发挥”,暗指和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为一部“回忆的记事”,这部选集从多方面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年时代的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兴趣。前七篇反映了他童年在绍兴家庭和私立学校的生活,后三篇描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在日本留学,然后回国任教的经历;它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种种丑恶和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的黑夜里,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艰难历程,以及作者对亲人、朋友、老师的怀念。
从整体内容上看,《朝花夕拾》书写了他从青年时期到日本各地生活的几个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文情怀和民俗文化,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庭的真挚感情,怀念老师和朋友。作品描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年轻时的学习历程,回忆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表达了对过去亲友和老师的怀念,批判和嘲讽反动保守势力。
所以鲁迅先生写《朝花夕拾》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自己小时候的那些时光,纪念友人和老师。选集以记录事件为主,充满浓郁的抒情氛围,经常夹杂着讨论,使抒情、叙述、讨论融,文文写得非常优美、和谐、朴素和感人。
以上就是小编要说的了,大家觉得怎么样呢?小伙伴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吧!
鲁迅为什么要从事写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原先鲁迅是想学医来救人的 但后来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这一点在鲁迅先生在他的的杂文《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中有说明。鲁迅先生之前学医时时想把西方的医学带到中国,所以后来他弃医从文时也有遗憾。这一点在《藤野先生》中能体现。从性质上讲,鲁迅是一代爱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当他在东京从事医学学习后,意识到,要挽救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而医术只能救治人民的肉体--从事文艺工作可以从心灵及令灵魂上纠正人民的思想,从思想上着手,取得民心,争取正大的胜利!!
“写作” 是鲁迅的人生转折点,请概述他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鲁迅最早是学医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医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和初衷,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袍兄弟被外国人杀害,却有自己的同袍在拍手叫好,这件事使他忽然认识到,国人的真正病因在思想而不是身体,心理疾病更需要医治,因此他才弃医从文,他的文章号称投枪和匕首,能够唤醒同袍并刺杀敌人。请采纳谢谢!鲁迅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写作这一条路呢?
鲁迅所处的时代当时社会十分的黑暗,因为政府的欺压导致全国老百姓的平穷,让老百姓不好过日子,鲁迅为了当时的反动势力在写作来唤醒人们的精神,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扩展资料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先生为什么写作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