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道则仕(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论有道则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那位能具体解释哈?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儒家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是负责任的态度吗?
儒家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是负责任的态度以下两点来分析:
1、夫子之时,是列国相争。所以夫子的:
邦无道,乘桴浮于海
说的是君子不得助纣为虐。因为这个时代的天下是贵族共和的天下,政权以及支持政权运行的行政体系是化家为国的诸侯私人,所以如果邦无道,仍然留下来的话,只能是助纣为虐。如夫子批冉有: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因为当时的诸侯相争,且是贵族统治,所以人才比较少,那么,去无道就有道则可加速无道的倾覆,使得天下回归正道,所以此时君子用自己的脚进行投票是对无道的加速淘汰。
2、在大一统之后,董仲舒修改了夫子的两大核心要旨,即我反复指出的:
- 化夫子天道远、人道迩时的人文天为承载了儒学价值观的威能天,使得受命于天的皇权的合法性得到了儒学的背书,同时儒学价值观也得到了皇权的支撑,典型表现就是写入永辉律中的十恶不赦,使得儒学价值观得以和皇权成为传统中国的两大核心支柱化夫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的相对价值而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价值,使得君子们失去了夫子的邦无道乘桴浮于海的用脚投票权,而成了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能力
这样,一方面奠定了了儒学和皇权合流的基础;另一方面,天人合一之后,这天下的天已经是承载了儒学价值观的天。这样才不管是从利益方面、还是自己的信念方面,儒门的君子才无可逃避,失去了对无道之君进行逆向淘汰的权力。
概要的说,儒学从来没有要求君子可以隐,不去承担自己的家国责任,夫子即便叹曰:吾已矣夫。归鲁之后也依然要删诗削春秋,传薪火于后世,寄希望于吾辈。
儒学讲的是: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但邦无道,自己不得助纣为虐,所以这时的退不是丢弃自己的家国责任,而是要力所能及的去行自己的仁道。哪怕是回乡村教孩子,传薪火于后世。
也就是说,就题主所问:
1、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才是儒学的信念,违背这个信念的不是儒者
2、仁是儒学的最高价值,仁投射到家国,我解为天下正道,君子是要以身正天下的。政者,正也。如果邦无道,则不得助纣为虐。如何行这个正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的,但一定要据仁而行
说句题外话。儒学自己的基本手段其实只有两条,即垂范与教化。所以儒学见用的前提就是大一统,所以才有儒门弟子破门成了法家。而后世儒学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所以董仲舒就通过春秋判案来消化法家手段。
即儒学是通过垂范与教化在人的内心加以软约束,见效太慢。所以,大争之世,法家手段,即:
- 以儒学价值观界定原则底线、价值目标,以号召人心以法家赏罚二柄为组织原则以兵家韬略计算为行动准则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之"出自哪本书第几页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原文为: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赏析:
“杀身成仁”表明了这样一种人生价值取向: 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原则、道义的维护高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延续,个体的人格尊严决不屈服于专横、残暴的淫威,这应当是人们终生信奉的价值取向。
牺牲生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这种价值取向而不得已采取的抉择,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死亡的危险,自然更应当实行这种价值取向。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行义,他说“君子义以为质”,即以义为根本。他经常赞扬行义的模范人物,说史鱼无论国家政治状况如何,都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而奉直道;蘧伯玉不牺牲原则不贪恋官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扩展资料:
论语及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以上就是关于论有道则仕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