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结构图(天问一号结构图解)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天问一号结构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天问1号将于5月到6月着陆火星,此次着陆将有何意义?
一、从地球到火星: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以来,已累计飞行200多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还完成三次近火制动。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2.23亿千米,器地通信单向时延约10.7分钟,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现在“天问一号”降落在火星只需要7分钟的时间。
2021年2月5日20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国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问一号”此前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2021年2月15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探测器上的3000牛发动机点火工作,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并将近火点高度调整至约265公里。
2021年2月24日6时29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第三次近火制动成功完成,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为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天问一号”将在轨道停泊3个月,“天问一号”上搭载在轨道器上的7太有效载荷将会全部处于开机状态,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为火星着陆做准备。
二、“天问一号”的有何科学目标:
1、绘制火星形态和地质结构图;
2、调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征和水系分布;
3、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质组成;
4、测量电离层和火星地表气候及环境特征;
5、探索火星的物理场(电磁场、引力场)和内部结构。
三、“天问一号”接下来的任务:
1、3月份,“天问一号”变到停泊轨道以后,在停泊轨道上大概运行80天,对着陆区做一个预探测,对预选的着陆区做一些成像探测等,为最终着陆成功做前期准备。
2、预计在今年5月份到6月份,“天问一号”在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后会降落到火星表面。 这之前“天问一号”的着陆器与环绕器在预定区域分离。然后打开着陆器降落伞,着陆器依靠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共同配合来选择安全地点着陆。着陆后,火星车也就是巡视器与着陆器解锁分离。火星车驶离着陆器,开始巡视探测。
四、此次着陆将有何意义:
如果此次着陆火星成功,那么“天问一号”将是我国的首枚成功降落在火星上的探测器,对于火星探测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效率高、起点高,面临的挑战多但是创新的技术很强,“天问一号”此次将对火星实施绕、着、巡’探测,如果此次圆满完成任务,那么我国在航空领域又跟进一步,相关的科学技术也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未来会在其他航天工程上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它是如何被火星完美捕获的?
一、“天问一号”的科学目标:“天问一号”任务共有13种有效载荷。轨道器上的7台仪器包括两台相机、火星轨道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学光谱仪、火星磁力仪、火星离子和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高能粒子分析仪。火星车上的6台仪器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火星磁场探测器和火星气象监测仪。
这些有效载荷要完成以下科学目标:
(1)绘制火星形态和地质结构图;
(2)调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征和水冰分布;
(3)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质组成;
(4)测量电离层和火星地表气候及环境特征;
(5)探索火星的物理场(电磁场、引力场)和内部结构。
二、“天问一号”测器的成功,对世界的影响:
从更长远看,地球将来很有可能会遭受地外星球的撞击而毁灭。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家园,然后向火星移民。为此,现在就必须逐渐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火星才行,为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奠定基础、做好准备。所以,探测火星意义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意义都很重大。
三、被火星完美捕获: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器地通信单向时延约10.7分钟,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本次火星探测任务捕获时,探测器的目标轨道距离火星最近处仅400km,现在“天问一号”降落在火星只需要7分钟的时间。
2021年2月5日20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国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问一号”此前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组成部分包括什么?
航天专家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组成部分包括环绕器与着陆器,在着陆器降落火星之前,环绕器必须留在火星轨道之上。这是因为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必须把环绕器留在轨道上做“中继器”之用。
专家表示,由于火星车无法携带满足与地球通信的大型天线,着陆到火星表面后,不可能直接与地球通信,此时必须通过环绕器中继的方式与地球通信,即火星车把信号发给火星环绕器,环绕器再发给地球。
根据国家航天局信息,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研究的历史背景:
2011年11月9日,中国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号探测器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然而由于搭载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出现故障,“萤火一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败。之后,随着中国大型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网等瓶颈取得突破,中国规划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突破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等关键技术。计划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
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工程实施,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新京报-“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 解读天问一号的火星征程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哪些部分组成?
天问一号总重约5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组合体两部分组成,着陆巡视组合体包括着陆平台和火星车祝融号两部分,两者都打包装在气动外罩内。环绕器重约3175千克,着陆器重约1585千克,火星车祝融号重约240千克。
火星车计划开展约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在此期间,环绕器会停留在通讯中继轨道(近火点265公里、远火点12500公里,周期约8.2个小时),为火星车和地球传递信息和数据。
之后,环绕器会降轨至科学探测轨道(近火点265公里、远火点12000公里),计划在这个轨道上对火星全球展开1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的近距离遥感探测,同时可以兼顾火星车的数据通讯。
天问一号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三大科学问题:
(1)探测火星生命活动信息;
(2)火星的演化以及与类地行星的比较研究;
(3)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
天问一号探测的五个科学目标:
(1)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
(2)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
(3)火星表面物质组成;
(4)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
(5)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天问一号
以上就是关于天问一号结构图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