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作家怎么看待写作(作家怎么看待写作风格)

    发布时间:2023-03-12 03:12:1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70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作家怎么看待写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新版文章智能生成器,能给你生成想要的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给出你的关键词,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作家怎么看待写作(作家怎么看待写作风格)

    一、作家谈写作 | 马克·吐温十句话告诉你如何写好小说

    文 |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世界知名的大文豪,他的经典名句在英文世界可谓家喻户晓,哪怕有一些只是纯粹读起来顺口而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经典名句,大文豪马克吐温留给我们的还有他的写作智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几条他的写作技巧,对于想要投身写作的人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1.没人付钱也要写作直到有人肯付钱为止

    在这个“暴露自我”时代,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写作机会,微博、朋友圈、工作总结等等,写这些虽然得不到报酬(大多数人如此),但确实锻炼我们表达自我的绝佳机会。通过在这些锻炼中不断练习提升,你才能更快磨练出可以靠写作为生的能力。

    2.展示而不是转述

    好的写作应该具有画面感,让读者去感受你所展示的事件,而不是简单的讲述。就好比你不是告诉别人有个老太太在喊叫,而是应该把老太太带到大家面前,让她对着大家喊叫。让你的读者身临其境才是写作应该达到的境界。

    3.好的写作由风格决定而不是由语法决定

    别被语法限制了你的创作思路。有些人往往在写作中被排比、押韵等语法技巧折磨的焦头烂额,但别忘了哪怕一些我们在初高中学过的经典诗词,也不乏好多打破语法规则的例子。别让语法妨碍了你作品的风格。

    4.当你对腹稿满意了再开始动笔写作

    这条对于大家可能难度太高了,毕竟我们还没到大文豪的境界。我们大多数可能是一边写一边构思,写完了才想明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别灰心,这时候你可以重新审视你所写的作品,从头开始,去修改完善,让作品逐渐逼近自己的想法。

    5.短的作品更耗时

    有过写作经历的人往往更能体会这条建议,写很多东西往往不会花费太长时间,但把这些凝练成简明扼要的主干,却往往需要字斟句酌,这通常要比写很多东西还要耗时。

    6.你解释的越多读者反而明白的越少

    这条更上一条核心思想类似,你罗列一堆说明、解释给读者,其效果可能还不如你把想要表达的凝练成简单、清晰的表达。

    7.丰富你的词汇量

    写作中少用一些干巴巴的“很……”、“非常……”,就好比你形容一座建筑很大,显然没有宏伟这个词来的更形象直接。

    8.对的表达和差不多对的表达差别很大

    “差不多对的表达”会让读者觉得你是在费劲浑身力气解释,但“对的表达”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古代诗人们为了想到一个绝佳的词句往往也是费尽心神,但流传后世的作品无一不是“对的表达”。

    9.大道至简

    其实“大道至简”这个道理在写作中同样适用,古代文豪群星璀璨,但白居易的作品确实流传最广的,这与他简单平实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10.对心存疑虑的表达,不如放弃

    并不是说随意抛弃你的写作创意,而是别让你的描述扰乱了你的表达,哪怕是很好的点子,但让读者因此对你的表述产生误解或者混乱就得不偿失了。(来自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二、<<成为作家 >>关于写作的认知

    关于写作,你可能听过这样的建议:放下完美主义,只管去写,不停地写。并被告知写作并没有那么难,而且写作意义重大。于是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毅然踏上了写作之旅。刚开始,像开了口的洪荒之力,在强烈新鲜感的刺激下文思泉涌,浑身充满了鸡血,写作热情极速高涨。

    可是很快就会发现,你的文思泉涌渐渐难以维续。于是根据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开始大量阅读大量思考。结果呢,你输出效果还是不如刚开始。

    显然不是输入出了问题,也不是没有输出的内容。问题就在于不知道如何有效而轻松的输出。

    <<成为作家>>这本书主要针对小说的创作,从作者对写作的认知深度来看,任何形式的写作也都能从中受益。

    这本书不是讲生硬的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关于写作的底层认知与方法指导。

    作者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作家创作的神秘面纱,直抵创作的源泉,无意识。无意识对于作家的创作不可或缺,作家就是把无意识里的宝藏跃然纸上,完成创作的。

    其实,无意识也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相反,可能藏在我们生活中每个角落里。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火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急逝的风景发呆时大脑里神思飞扬;劳累一天后冲热水澡时的灵光乍现;或是在半睡半醒时脑子里闪现出美妙的旋律;而有些时候耳边还会冒出些富有诗意的短句……你或许还有别的更神奇的体验,你知道这些体验确实存在但不会是常客,而且当你试图去抓住它们时,它们就此消失,只剩一个模糊的轮廓留有回味,因此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对它们有所指望。我们确实不能对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可你有没有想过去引导它,让它为我所用。

    先说答案:可以。

    火车上令人舒服的发呆,其实脑子里并不呆,而且一定是天马行空活跃。除了飞逝而过的风景,还有火车轨道发出 '咔咔'声,车厢里的欢笑声,叫卖声,婴儿的啼哭声,以及广播声音乐声等都在牵绊着你的思绪。大量的信息的涌入使大脑应付不来而进入轻微疲倦状态,意识的大门被迫关闭,那些有节奏感声响和令人愉悦的音乐与风景使大脑放松从而开启了无意识的天窗,于是你进入一种轻微的半催眠状态。这种状态正是无意识爆发的温床,是最好的创作状态,书里称作"艺术家的迷醉"。

    优秀的作家之所以优秀是他们都有办法让自己进入到这种状态,他们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可能是骑马,编织,洗牌,写卡片,散步等。而这些业余活动都具有共同特征:有节奏 单调 无字。注意文字是直戳意识的冷知识,是需要用意识来判断分析,意识开启,无意识就会关闭。创作的之所以难,正是要将想法以文字形式输出,也就是说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并肩作战的结果。

    作者认为 天才是教不出来的这一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个误导。天才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深处。那个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就来自无意识。所谓的天才是指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可以熟练使用无意识。那么我们要是能通过训练来运用无意识,自然也能与天才比肩。

    对于初学者在耗尽了刚开始的写作热情以后就会进入'开始写作困难症'。茶壶煮饺子,想倒倒不出来。无奈只能等待写作的激情再次光临。书中介绍的两个练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让你客服写作时纠结,轻松而流畅地写作。

    第一个练习:

    比你习惯的起床时间早起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尽可能地早起——不要说话,不要读报纸,不要抓起你前一天晚上放在身旁的书来读——立即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昨夜的梦,如果你还能记得的话;前天的活动;真实的或虚构的谈话;对意识的检查。将清晨的记忆快速而不加评判地写下来。你写得好坏或有用与否并不重要。事实上,在这种素材中你的发现会比你预期的更有价值。但是现在你的基本目的不是写出不朽的文字,而是写下任何文字,只要不是一派胡言就行。

    再次重申,你现在做的其实是在半睡半醒和彻底清醒之间,锻炼自己进行纯粹的写作。即使你写下的段落乱七八糟,你的思想模糊不清或不切实际,你的念头混沌难解,那也无碍这种练习的成功。忘掉有人会批评你;要知道,除非你愿意示人,没有人会看到你现在写的东西。

    第二个练习:

    「你穿好衣服之后独自稍坐一会儿,想想这一天要做的事。通常你会相当准确地知道你需要做什么,可能做什么;至少你可以想到几个你可以自由支配的大致的时间段。这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十五分钟就足够了。如果特别想要的话,几乎没有一个上班族在忙碌的一天中挤不出这十五分钟的时间。自己决定你要用来写作的这段时间,因为你打算用这段时间来写作。比如说吧,如果下午三点半你的工作能够结束,那么四点到四点十五分这一段时间你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划归自己支配。那么在四点钟你要开始写作,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坚持写作十五分钟。当你下定决心要这么做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两个练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能熟练掌握一些技能,通常是因为我们找到其中一些支撑点,这些支撑点让我们省去多余的力气和心力,解放了耗费意识的有意控制,毫不纠结地进入状态。这些支撑点可能是找到巧劲的方法亦或是可以依仗的信念。这两个锻炼无意识写作的练习很有指导性意义。早上醒来或闹钟响起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写,写什么,脑子里是什么就写什么,写多久,想写多久写多久,毫无思想斗争与压力。而且你还知道自己是在干一件很神奇又富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如此,本书在其他方面也都做到了见解独到而又颇有深度,重要的是同样富有指导性意义。

    本书主要是围绕作家是怎么写作以及如何做到向作家那样创作而展开的。深度分析了成为作家该具有的品质,作家阅读方法的可取之处,以及作家如何在生活与休闲中找到灵感与素材等。

    其中作家的阅读方法很值得借鉴,但相对普通阅读方法要求苛刻得多,因为至少要读两遍。作家的输出是创新,所以输入不能只是记住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从中最大限度地吸取精华,为创作所用。

    要像作家那样阅读,唯一的途径就是任何东西都要读两遍。对于需要研究的故事、文章或小说,都要很快地不加评论地读上一遍,就像当你对一本书没有要求而只是欣赏它的时候一样。

    然后对刚读过的书写一个简短的大纲,做一个总结评价:你喜欢它,或不喜欢它;相信它,或留有疑问;你喜欢其中的一部分,而对其余部分不感兴趣。继续扩大这些单调的问题。如果你喜欢,为什么喜欢?如果你开始给出的答案含糊不清,也不要气馁。你还要再读一遍那本书,这样就会有第二次机会看看你能否发现原因所在。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只有一部分是好的,而其余部「相对较弱,看看你是否能够看出来这个作者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是因为人物雷同描写得不好,还是偶尔出现了情节不连贯呢?你是否知道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一本好书,你列出的问题应该很长而且有探索性,你的回答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如果不是特别好,先找出它的弱点,然后再放在一边,也就足够了。当你完成了你的阅读大纲,并且尽可能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检查一遍那些你不能够完全回答的问题,或者那些如果你进一步阅读,就似乎有可能找到更好答案的地方。

    然后,从第一个词开始,慢慢地、透彻地阅读第二遍。如果那些答案渐渐清晰了,要随时记下你的答案。如果你发现某些段落写得特别好,尤其是如果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你难以处理的素材「就把那些地方标出来。以后经过更进一步的分析,你就可以再回过头来,用它们作为参照加以学习。

    简单讲就是,第一遍不加评论地阅读,读完后尽量多而细地提出问题。第二遍则是带着问题精读,并具体细致地回答问题。

    对于本书的最大意义,书的末尾部分的一段话这样说:

    「现在,去阅读你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小说写作技巧之类的书吧。你已经能够判断它们,并从中受益。」

    三、【读书笔记】作家谈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的获得和掌握,对于初学写作者尤为重要。诚然,“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所谓“无技巧”,是指谙熟、精通和运用技巧已达到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不必有意为之的境界。要达到“无技巧“境界,必须首先学习技巧,“先规矩而后巧”。我们听听大作家们是怎样谈写作技巧的: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补充和增补。            ——  高尔基

    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忙形成个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波,越实在。我们虽然祥知他所代表的职业与地方等特色,可是我们仿佛更注意到他是个活人,并不专为代表一点而存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老舍

    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老舍

    把田园木石写美了是比较容易的,任何一个平凡的文人也会编造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类的句子。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的,简要的,准确的,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使人深入其境,就不大容易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应当注意的地方。  ——老舍

    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需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 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的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片,而所以形容的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费力不讨好。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读者每因某项叙述而希冀一定的发展,设若只贪形容得周到,而一切并无用处,便使读者失望。          —— 老舍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      ——鲁迅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鲁迅

    小说注重在描写,我感觉着它和绘画的性质相近。它的成分是叙述和对话。叙述文是作家自己的语言,对话便应该尽量地采用客观的口语。  ——郭沫若

    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叶圣陶

    “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底层分手,回头在顶尖结合”

    所有杰出的秘诀全在这一点:“主旨同作者的性情符合。”    ——福楼拜

    四、写作者该如何看待创作中的“三观不正”?

    这个话题是由朋友提到的刘若英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所引发的。我说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因为听说三观不正,不感兴趣。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三观不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对于写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三观与“三观不正”是什么?二、每个人三观的形成与发展。三、写作中的三观有标准吗?

    “三观”,我们都知道,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里又包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人对世界的总和、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人对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则是指对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和看法。

    我百度了一下,“三观不正”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可见这个词是客观存在的。它指的是在社会中带来的腐败现象严重。

    “三观”的出现比我们的出生要早一百多年,可以说在这种稳固的大环境下,我们从小被接受“原则教育”、“主义教育”,我们一路受着一种叫做“正确的路”的教育,慢慢长大,思维非常习惯于“正”的一方。

    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不断产生与增加对于外部客体的认识。再以这些积累起来的认知为基础,通过对自己这些不断沉淀积累的认知,系统地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三观,这是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甚至时代背景等等;一方面是内心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感知能力。就像一株植物,需要阳光、土壤、水分等等,也还需要自己的努力成长,最终开花结果。

    但是,世界是变化的,人的三观也会有所调整甚至大的改变。我觉得要用一种观察的、品味的态度,来看待三观变化的过程,不管人与人三观如何不同,都应该包容,而不是急于否定。

    说回电影,《后来的我们》中,女主主动接触已经结婚多年的恋人,仅凭这一点,很多人便说它“三观不正”,我想除了这一点,应该还有些其他评价作为补充,才是一个客观的态度。不然,一顶“三观不正”的帽子,是对很多人用心创作的人的不公,这也是我沉下心来想到的。

    朋友给我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当中,很多经典都是有关婚外恋的题材,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它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作者凭空创作的,但它反应了真实的生活,它的价值就是真实,发人深省的,这大概就是朋友的意思。我理解这种真实的价值,大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观点,通过一个特定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非曲直由人评说,我们习惯于将这样的真实归为人性。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是觉得小三就是可耻的,出轨就是渣男,不能有好下场;或者你是站在支持文学创作中可以写婚外恋的,我觉得都应该把这样的观点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让它有前因、有后果。

    先说为什么那么多经典作品当中都有婚外恋、畸形恋、乱伦恋等等,不是因为这种题材受读者欢迎,也不是因为写这种题材的太多,毕竟几百年来,经典是有限的,而关于这些特殊类别情感的经典,还没有多到可以改变人类世界观的地步。

    如果我们能就一个故事来讨论,而不是单独就“小三到底该不该有好下场”这样的问题来表明观点,事情就会清晰得多。

    举几个例子。

    《包法利夫人》讲得是一个想死又巴不得能住在巴黎的女人的故事。受过教育的农家女孩爱玛嫁给乡医包法利,却向往更奢华浪漫的生活,在历经两次出轨,面对累累负债后不得善终。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出轨的故事,写了当婚姻并不能满足对爱情的期待,当新奇的魅力褪去,情爱裸露出永恒单调时的那些遭遇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福楼拜借此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腐朽堕落的社会生活,和小市民的鄙俗与猥琐。

    再看《廊桥遗梦》,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翻检出了一段尘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丝卡婚后生活平静琐碎,缺乏激情。《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为拍摄廊桥而来,与居于此地的女主相遇、相识和相恋。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女主选择了后者,而男主则选择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半生的彼此怀念。这样的故事,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最后说一下《失乐园》,这是渡边淳一情爱小说代表作,超级畅销书。是一部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讲述的也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

    也许对“三观很正”的人来说,会承认艺术创作可以让人反思,但那是艺术家、作家的责任,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或许有更多激愤的人会说:“这样的创作有什么意义?有必要存在吗?写点正能量不行吗?”(我可能说得太客气了)

    首先说明,我的态度是中立的,因为一旦有立场,就会倾向于某一方。

    就写作者在创作中,将人物的三观设定得“正”与“不正”,我觉得是要根据正在创作的故事本身而言。刚才已经说了,在一些作品中, 婚外恋只是整体故事的一部分,不是作者推崇的理念。

    至于批判文学作品中不该出现“小三、出轨”等等这些“三观不正”因素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站队问题,当问题一出现,我第一感觉是否定“三观不正”。这是种微妙的心态,相信人多人都如此,出于习惯的惯性,来对待我们印象中的某一类现象,不管前因后果,也不论特殊环境,比如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但仔细地想想,我觉得任何一种立场都是片面的。谁都不应该在注重克服一种主要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时,造成一定程度上出现另一种极端,另一种片面性,它会反复纠缠我们。我想作为一个写作者,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否定与不肯定的态度,不是只会批判、否定,与争论,或者只会讲宽容、退让,与和合,哪怕它是看似缥缈,却又如影随形的“三观”。作为观众、读者,我们身处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里自己的三观来看待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就好,别太计较,那都是别人的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作家怎么看待写作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国十大作家(中国当代十大作家)

    中国名人作家(中国当代十大作家)

    现代著名作家排行榜(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十大作家)

    闲篱道人博客(闲篱道人简介)

    swa设计公司(swa设计公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