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京剧十大排名(宜城剧团)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宜城京剧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京剧中现在辈分比较高的人还有哪些?
因为京剧的师徒关系往往与婚姻关系纠缠在一起,只能大致划分,不会和相声一样,一个演员的哪一代传人是明显分开的。举两个例子,陈少林是余叔岩的艺术学徒(不是老师),余叔岩的妻子和哥哥;马比颜聚鹏晚辈,但他收颜聚鹏的儿子颜为徒。四大名家就比较复杂了。程拜师收荀长子是情理之中的事。
京剧的辈分不是建立在名气上的,也不是按年龄排序的,应该是建立在向别人学习的基础上。以梅兰芳为例。有100多个学徒。这100个徒弟不分年龄,都是同一代人。如程……与李雨芙,程与李雨芙年龄相差36岁,但按京剧的规矩应该是同龄人,因为都是学梅兰芳的。程的徒弟不管多大年纪,都应该比李玉福晚一代。
比如最有名的傅连成的班,师元云,七科本来是同辈,但是的侯、郝是师兄弟,师从黄润夫,而施子的在郝求艺,袁子的先生,他的父亲是傅子的谭福英。
第一代,程长庚,余三胜,张尔奎,梅巧玲(十三绝灯),谭志道,郝兰田
第二代,(老谭,之子)、孙菊仙、(刘)、何桂山、穆峰山、(龚,不严格属于第二代)、罗福山、(童光·)、俞子云(之子、梅巧玲之徒)、贾利川
第三代,(杨,之子杨)、(俞子云之子俞)、梅兰芳(梅)、(高,贾利川之子)、颜(颜,私书)、郝(郝)、侯希瑞(侯)、金秀山(何桂山之子)、石慧宝(孙菊仙之子)、李多魁(李)、荀慧生(荀)、尚晓云(商)、程砚秋(程)、关大元(贾利川之子)、马连良(马)、肖翠花(肖)、谭
第四代,(之子)、(之子)、谭(、之子)、袁世海(袁、郝守臣之子)、金韶山(金秀山之子)、张君秋(张、王耀清之子)、邱圣荣(邱贵仙之子)、杨宝森(马连良之子)、颜慧珠(颜聚鹏之女)、童志玲(颜惠生之子)、张韶楼(颜聚鹏之媳妇)、高世寿(高庆奎之子)
第五代,(谭之子),辛宝达(之徒),(之徒),(之子),方荣翔(邱胜荣之徒),尚长荣(尚小云之子),李士奇,王银秋,程正太(杨宝森之徒),张学进(张君秋之子,马
第六代,张克、金喜全、宋小川、松露、迟小秋、张、()、杜镇杰、杨乃鹏
第七代:谭正岩
二、中国前二十大经典戏曲种类排行榜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三、京剧各行当中代表人物的资料
生:余叔岩
资料: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余叔余叔岩、王长林《翠屏山·杀山》
生。名第祺,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诞辰:1890年11月28日,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
余叔岩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益的良师。王荣山、贯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国剧学会。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1932年《国剧画报》28、29两期刊登过这次讲演的消息和部分内容),从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张的京剧老生演唱法则,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代表剧目有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渔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琼林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旦:梅兰芳
资料: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在传弟子: 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净:裘盛戎
资料:
裘盛戎(1915-1971):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
裘盛戎八岁开始从父学戏,父亲的严格要求,为裘盛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在科里,经萧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
1947年,裘盛戎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大、探、二》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他生前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的今天”。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已到达颠峰状态。 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四大头牌”——“马谭张裘”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64年裘盛戎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
丑:马富禄
资料:马富禄(1900—1969)京剧演员。北京人。幼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演丑脚,文武兼擅。嗓音清脆,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戏擅演《审头刺汤》中汤勤、《群英会》中蒋干;武戏擅演《偷鸡》中时迁、《盗钩》中朱光祖;尤以《法门寺》中贾桂一脚,更为人所称道。长期为小翠花、马连良配戏,为“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脚人才。
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后因科班报散,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习艺。初排名连禄后改富禄,先工老旦,后改丑行。从师萧长华、郭春山。由于他天赋条件好,尊师好学,刻苦勤奋,在科班里就小有名气,常与马连良合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出科后,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习武丑,并随杨小楼、梅兰芳、于连泉等赴上海天蟾舞台献艺。载誉归京后,他继续从萧长华、王长林学艺深造。后又与荀慧生、筱翠花、马连良、尚小云、金少山、高庆奎、郝寿臣、王又宸、谭富英、叶盛兰等名家鼎立合作。并曾与老生张春彦、小生金仲仁、旦角赵桐珊被誉为荀慧生剧团的四大金刚。他长期为筱翠花、马连良配戏,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才。
马富禄的嗓音响堂,天赋条件奇绝,他口齿清晰爽脆,以唱念的绝对优势胜出,每每一个清脆响亮的闷帘“啊哈”,就能掌声四起,拢住台下所有观众的神。他所演的角色,不论是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还是彩旦、丑婆,都非常有光彩。他戏路宽广,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武皆通。
四、京剧张派传人排名
如今京剧张派首屈一指的传人当属天津的赵秀君。赵秀君的嗓音宽亮、音质优美,深得“张派”行腔委婉细腻的真传。其实最重要的是赵秀君的演唱不急不躁,并且气息稳定,在气质方面也跟张君秋大师非常像。
赵秀君: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青年京剧团旦角演员,生于1969年,1987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工青衣,艺宗张派。先从李近秋、张学华及蔡英莲习艺,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张派青衣演员。
主要作品
擅演剧目有《秦香莲》《四郎探母》《西厢记》《望江亭》《状元媒》《刘兰芝》和《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
获奖记录
曾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并先后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文化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以上就是关于宜城京剧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