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朝代排序的有关帝王的历史剧名称
- 中国有多少著名战争
- 面对列强的侵略,1849-1900年间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战争?作用如何?
- 洪秀全起义,太平军屡降清军,清廷官员为啥宁死不降?
- 天朝五国争霸,乌云避日
太平天国争霸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太平天国争霸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按朝代排序的有关帝王的历史剧名称
远古时代(三皇五帝):《伏羲女娲》 《精卫填海》 《黄帝》 《后羿射日》
夏商周:
《封神榜》
春秋:
东周列国-春秋篇
骊姬传奇
晋文公传奇
"孔子"
"孙武"
"孙子谋略"
"西施"(大陆84版 台湾版)
"吴越争霸"
战国:
东周列国-战国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商鞅传奇"
"屈原"(港)
屈原"(大陆版)
乱世英雄吕不韦
荆轲传奇
秦:
亚视版"秦始皇" 大陆版“秦始皇” 陈胜王
楚汉争霸:
"楚汉风云" "楚汉骄雄" "西楚霸王" "楚河汉界" "淮阴侯韩信"
西汉:
汉刘邦
吕后传奇
大汉巾帼
大汉天子
汉武大帝
汉武帝
王昭君(台湾91版 大陆87版、06版)
昭君出塞
汉宫飞燕
东汉:
刘秀救母
光武大帝
三国:
貂蝉(亚视版)
曹操与蔡文姬
曹操
关公
诸葛亮
洛神(港)
三国演义
三国英雄传(台)
西晋:
乱世妖后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侠影仙踪
花木兰(港剧)
达摩(粤语, 吕良伟1986版本)
隋唐:
隋炀帝
大运河
隋唐演义
隋唐英雄传
隋唐群英(港)
开创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台)
薛仁贵传奇
大唐情史
大唐名相
贞观之治
贞观长歌
文成公主(李琳版、曹颖版)
武则天(冯宝宝版、潘迎紫版、刘晓庆版)
无字碑歌
护国良相狄仁杰
上官婉儿
大明宫词
唐明皇
杨贵妃(港)
大唐歌飞
珍珠传奇
五代十国:
十三太保
情剑山河(台)
绝代双雄(新)
李后主与赵匡胤
辽、(北)宋、西夏:
赵匡胤
大辽太后
契丹英后
杨家将(山西83版、91版,香港无线85版)
杨门女将
杨门虎将
寇老西儿
包公
包青天(台)
包公生死劫
巾帼英雄穆桂英
一门英烈穆桂英(台)
大宋惊世传奇
贺兰雪
水浒传(央视96版)
水浒(山东80版)
江山美人
李师师(大陆、台湾版)
(南)宋、金、元:
岳飞
岳飞传(亚视版)
梁红玉
辛弃疾铁血传奇
完颜阿骨打
成吉思汗(大陆版、香港亚视版)
魂断钓鱼城
蟋蟀宰相(贾似道)
关汉卿传奇
明:
凤阳小子朱元璋
传奇皇帝朱元璋
帝师刘伯温
大脚马皇后
皇后驾到
大明群英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56
正德演义
海瑞传奇
海青天
海瑞
明宫三大案
雷峰塔英雄传
袁崇焕传
江山风雨情
明末风云
谁主中原
魂断秦淮
郑成功
大英雄郑成功
清:
努尔哈赤(86版)
太祖秘史
孝庄秘史
清宫风云
风流孝庄(92版)
少年天子顺治
康熙帝国
康熙大帝(94版)
康熙秘史
傲蕾.一兰
皇太子秘史
雍正王朝
雍正皇帝(93版)
乾隆王朝
戏说乾隆(台)
宰相刘罗锅
嘉庆皇帝
满清十三皇朝(香港亚视)
近代、现代和当代:
鸦片战争演义
太平天国
天国传奇
魂断太平
洪秀全(88香港无线版、89广西版)
少女慈禧
戏说慈禧
洋务运动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东方商人
一生为奴
台湾巡抚刘铭传
大将军
北洋水师
血祭大沽口
走向共和
秋瑾(粤)
辛亥首义
孙中山
黄埔军人
大浪淘沙
日出东方
风云黄浦江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乔家大院
大染坊
大宅门
中国有多少著名战争
中国著名战争(一)1、涿鹿之战,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①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于东夷集团。论据充分,今从之。
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本身也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基于护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行血亲复仇目的的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料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通称为“战争”。传说中的神农伐斧燧、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就是这类“战争”的历史遗痕。其中尤以涿鹿之战为其最具典型意义者。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2 鸣条之战“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3 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4 繻葛之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消亡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是春秋初期郑国为称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历史进入东周后,周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竞相争霸在军事领域中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5 长勺之战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不朽典范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6 泓水之战撞破旧“军礼”迷恋者梦幻的警钟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作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导致失败的典型战例之一。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导人,成为一片散沙。齐国因内乱而中衰,晋、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素为中原列国目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北进势头,引起中原诸小国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藉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进而伺机恢复殷商的故业。可是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不逮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间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这时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结果终于导致了泓水之战的爆发。
且说宋襄公专心致志争当盟主,虽然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因此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盟会上,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汉,轻车简从前往,结果为“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手下的军队活捉了起来。
楚军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涡河的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
但是却为宋襄公所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总而言之,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遗憾的是,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东语),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7 假途灭虢之战——“必胜之兵必隐”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晋献公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和两国之师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乃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即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那里后,即晋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利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国作战。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时隔3年,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虢国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另一层道理,也为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8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文公曾在楚国躲难,他走时,楚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楚国,他说如果战争起,退避三舍。)——“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相关链接: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奚齐当晋国国君不多时,被手下杀,秦国扶持夷吾回晋当君。后晋惠公袭秦,败北,被秦赦。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夷吾也就是晋惠公死后,秦国又把重耳从楚国接到秦国,病把他送回晋国,立为晋国国君,也就晋文君。)。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9 邲【bi】之战,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晋军的失败,是由于援郑之师出动时机过迟;内部意见不统一,主帅荀林父缺乏威信且遇事犹豫不决;轻信楚军的求和请求,放松戒备,给敌以可乘之机;当战事全面爆发后,又惊慌失措,轻率下令渡河退却,自陷危境;渡河时未妥善实施防御,导致一片混乱。由此而丧失战争的主动权,陷于失败。
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至于论者多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
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聚歼晋军。
10 鄢陵之战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楚军遭到这场会战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仓猝兴师,行军太急,“其行速,过险而不整”(《左传·成公十六年》),造成军队疲劳;(二)一味强调赶在齐、鲁等国军队到达前与晋军会战,过于急躁;(三)未能判明晋军作战意图,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四)会战中缺乏权宜机变能力,以致被动挨打;(五)主帅子反不守军纪,醉酒误事,致使楚共王丧失再战信心。
晋军在此战中表现出较高的作战指导能力:它出动军队及时,“先据战地以待敌”,赢得一定的主动。在会战中,既能根据楚军的阵势和地形特点,又能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并及时改变部署,加强两翼,先弱后强,从而一举击败楚军。
中国著名战争(2)
11 鸡父之战:吴楚争夺江淮的精彩一幕
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自寿梦至吴王僚60余年间,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但总的趋势是楚国日遭削弱,吴国兵锋咄咄逼人,渐占上风。鸡父之战就是吴楚长年争战中的重要一战。
鸡父之战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战后不久,楚司马薳越因楚夫人出走吴国而畏罪自杀,庸碌无能的囊瓦担任了令尹要职。从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而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战争格局中逐渐趋于被动了。
-----------
12 柏举之战,“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楚军的失败,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其政治腐效、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
13 越灭吴之战“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站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
14 晋阳之战(前455)揭开“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
16 济西、即墨之战;坚守防御,实施“火牛阵”
------------------------------------------------------------------------
18 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统一战争
------------------------------------------------------------------------
19 成皋之战楚汉之争的终局
——————————————————————
中国著名战争(三)
平型关大战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抗击侵华日军进犯平型关的一次战役。当时,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板垣师团向山西东北部平型关、雁门关一带进犯。八路军115师预先在日军必经之山路两旁设伏,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经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取得了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我军参战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战役过程中,我军先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17万余人,继而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在永城县东北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此役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参考资料:http://zhaoxianchao.blogchina.com/zhaoxianchao/1843998.html
面对列强的侵略,1849-1900年间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战争?作用如何?
1、太平天国起义介绍: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囯”,“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影响: 评价:1.性质: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2.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乱环境,且未得到农民阶级支持(没有涉及农民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性和生产积极性),故未真正推行。
2、鸦片战争
介绍: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另有相关电影和书籍。
影响:
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5、苦力贸易盛行。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帝国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社会思潮 1、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2、经世派的群体与代表 战前-龚自珍;战间-林则徐;战后-魏源 3、经世致用社会思潮作用: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学义理-经学致用 传统知识结构-近代知识结构 传统思维模式-变易思维方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的理论概括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内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就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4、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管理,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 2)腐蚀清朝统治机构 3)减弱军队战斗力 4)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5)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5、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甲午战争
介绍: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关地图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好辛苦的勒!望采纳!!!
洪秀全起义,太平军屡降清军,清廷官员为啥宁死不降?
为众人所知的楚汉争霸、三国演义、隋唐争霸等,都有大批投降之人,其中甚至有很多高官。因此,战争之中的投降现象,太正常不过了。
然而,有一个诡异的现象,即:在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屡降清军,李秀成、石达开等都无奈投降清军,但清廷高官却几乎都宁死不降!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清廷高官投降太平军的现象,不是没有,而是非常稀少!其实,从清初和郑成功、李定国等的抗清势力作战,清朝高官也鲜有投降!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1853年1月,太平军攻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总兵王锦绣、学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等自杀。1854年1月,太平军攻下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1861年12月,太平军攻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可以说,尤其是清廷高官,鲜有投降太平军的!
(1)廷官员忠义有节气?显然不太可能!如果清朝官员全都如此忠义,宁死不降的为满清血战,那么中国就不会沦为列强鱼肉了。坦率的说,相信官员的节操,不如相信母猪能上树!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2)太平军太凶残,不放过官员?因为起义军太凶残,所以清廷官员没有退路,投降是死,不降也是死,那么不如博取一个好名声了!但这一点也不靠谱,最典型的是林福祥,提出收复香港的第一人,李秀成抓住之后,却给了100两放他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被左宗棠抓住,却随手把他给杀了!
关于太平军滥杀无辜,其实并没有太多根据,或许有部分滥杀,但多数时候,表现的很像“义军”。最典型的是在扬州,太平军占领扬州之后,扬州没什么遭殃。但清军攻下扬州之后,却对扬州再一次屠城,这是模仿清初的《扬州十日》,震慑汉人!显然,清军或许才是更滥杀无辜,所谓“兵过如梳”也!
既然不是清朝官员有节操,也不是太平军滥杀无辜,那么会是什么原因呢?有这样一个主流观点,即:太平军信奉的是歪门邪道,玩的是“拜上帝会”,相当于“魔道”,而读书人学的是儒家正统学术,所以两者“誓不两立”,属于你死我活,自然就宁死不降了!
客观的说,存在这样的因素,但却不能将之作为主要理由。原因很简单,清朝官员有节操吗?会为守卫“名教”而抛头颅洒热血吗?一二个人或许可能,但指望一群人都如此,甚至生死之前也如此做,要求实在太高了!
从历史上看,范文程、洪承畴等人,能够投降敌人,说明了文官没那么坚强。尤其是在生与死之间,大家都想活下去。因此,清朝官员、尤其是高官,没有投降太平军,必然有其“不投降”的原因,而不是在死亡面前,主观上不想投降!
关于清廷官员不投降太平军,说起来很简单,关键是清军入关后,就出台了二个大招!
第一,法律层面上,清朝政府规定,守土官有守土之责,失去土地就要开刀问斩。投降肯定是“失地”了,按照大清律例,那就是定斩不饶。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林福祥被俘,与其他官员同受李秀成的优待,被馈赠100两银子,予以释放。1864年,林福祥被左宗棠所杀。可见,被俘都不行,所以与其如此,不如战死!
第二,如果投降了,清廷也有办法。原因很简单,清廷针对一些高官,要求他们将家人送到北京,相当于“人质”。一旦投降了敌人,那岂不是从贼了?既然从贼了,那么全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从清初到清末,清廷都是这么干,所以为了家人活命,官员不敢轻易投降!历朝历代,几乎唯有清朝做的这么“缺德”!
因此,清廷不投降太平军,不是因为虚无缥缈的忠义、反“邪教”,而是因为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投降,全家危险!试想一下,如果清朝像明朝那样,根本不威胁官员家人(比如洪承畴投降清军,家人在明朝依然活好),不把官员家人当“人质”,那么在太平军凶猛攻势面前,清廷官员还可能“宁死不降”吗?
天朝五国争霸,乌云避日
谁也不会预料到这场国战会打到如此地步。
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卷刃的武器。嘶哑的声音从干涸的嗓子里嘶吼出来,一个个满身的鲜血,浸透了浑身上下每一寸铠甲——这是一场血战。
时间轴
开战前2小时
秦,齐国不动声色的发动了对晋、楚二国奇袭。目的是为了劫掠三国的镖车商队。双方互有损伤,但对于大战在即的秦,齐二国来说,发动这场奇袭带来的疲劳却是致命的。
开战前1小时
晋国的战前动员,下达到了晋国每个族长。内容只有一条:打光自己所有的储备,誓死捍卫晋国疆土,痛击来犯之敌。
开战前30分钟
秦国将士从奇袭战中抽离出来,面露倦色,稍作整顿便集合在大晋边境。与此同时,秦国的盟国齐,已经是磨枪立马集结于晋国边境,随时等待秦军号令开拔。
开战前15分钟
楚、越两国援军抵达晋国都城,并依照晋军师墨水安排,在西寨楼梯口和九一乡的玄台布置防线。
大战打响
秦齐联军的行军速度超出了我军想象。进攻号角刚刚吹向,齐军先头部队就出现在晋国九一乡接镖处,双方即展开厮杀。刀来枪往,剑拔弩张。少时,秦齐联军却节节败退,晋楚越联军一涌而出,追击溃走秦齐联军直至九原镇以北20公里处。
正在晋楚越联军捷报频频之时,忽闻传令官手持金牌飞速来报,此乃秦军诱敌之计,秦齐联军的主力部队已杀入晋国西寨内,并顺利买通西寨戌卫官,君上命各部火速回援。众将闻听,大惊失色,好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随即稍作整顿便带领本部人马火速支援九原内城。
大军疾行至西寨天商处,便见秦齐联军如潮水般涌出,意图明确,直指晋王处。西寨内,九一外,皇城出口,晋楚越三路大军合做一股殊死抵抗,怎奈秦齐联军士气正旺,我军抵挡至禁卫队长大帐外,堪堪废命。正待此时,从王城内部赶来的数千御林军火速前来支援,人如龙马如虎,我军立即重拾信心,不多时便将敌人压制与王城西大道中部。这厢,禁卫队长已身重数箭,气若游丝,奄奄一息。迷离之时,吩咐左右唤来国王骚男小紫前来:“明公,附耳前来。”骚男心如刀绞,俯身聆听。“大将军王,乃国之栋梁,晋之命脉。老朽自知天命已到,明公切记死守大将驻扎之地,此乃西寨戌卫官晋国危及存亡之秋矣。你此番前去,定使国之上下,人人奋勇,各个杀敌,老朽方能安息与九泉之下”忽然,一支利箭穿过大帐帘布,犹如流星,快似闪电,直插禁卫队长心窝。禁卫队长猛吐几口鲜血,紧握骚男双手,圆睁二目,含恨死去。原来是秦齐联军已突破我军层层防线,杀奔而来。御林卫队见此状忙架起泪如雨下的骚男,从后帐迅速撤出。骚男手握那支占满禁卫队长鲜血的羽箭,用力折断摔于马前,咬牙切齿捶胸愤恨道:汝等逼人太甚,今日,我必斩敌将之首级,悬于三丈城楼之上。随即翻身上马。只那黑风金麒马稀溜溜龙吟虎啸咆哮一声,载着国王骚男直奔中军大帐而去。身后,禁卫队长的营地,已是四处火起,敌军旌旗林立。
双防鏖战正酣。就在此时,有一个潜伏于敌人后方的人已顺利翻越内墙,半蹲在西寨墙根黑暗处。此人便是弑神公会的副帮主(姓名暂且不提)。瞅准敌军巡逻队交接之空隙,一个箭步,窜至西寨戌卫官身后20米处,从袖中滑出一支帮主响箭,一拉绳索,此箭呼啸着划破夜空。此时天已擦黑,那支箭在夜空格外醒目。眨眼功夫,弑神公会全体将士如天神般集结在敌军后防的重军布防处。霎时间,火把四起,杀声震地,人踩马踏。秦齐防军哪里会料到晋国有如此一举,大多还没反应过来,便被劈刀斩于马下。王城戌卫官此时已面如筛糠,浑身战栗,裤子底下也就湿了。聚缘副帮主大喝一声:“把此人于我绑了!”王城戌卫官扑通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如鸡奔碎米一般,口称饶命。为首一员大将弑神丿迷雾,上前一脚,把秦国戌卫官踹翻在地,咬牙问道:“是你,把敌人引到这里来的?”秦国戌卫官满脸贱笑的答道:“秦王让我给您带个话儿,只要您交枪投降秦军,那银子银卡”雾哥一个耳光飞去:“白日做梦!你这狗奴才,只因你见利忘义,晋国上下已战死数千人,你这皓首的匹夫,苍须的老贼,看我今天不活剐了你!!”抬刀便要向戌卫官砍去。
正在此时,突然营外杀声震天。原来是秦齐联军的援军火速赶来,两军立即胶着厮杀在一起。怎奈弑神公会奇袭小分队人数不占优势,且战且退,被逼至城墙根,即将成为敌军笼中之物。弑神丿迷雾双眼一闭,望天长啸一声:“难道我老雾,竟要命丧此处?!”
被围之我军正欲与敌人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忽听得战场外围旌旗四立,一棒铜锣声响。纷纷举目观瞧。啊各位,不亲眼看到谁也无法想象会有如此荒诞之事出现。原来是楚、越二国大军杀奔而来。楚营为首的一员大将高声喝道:“晋国将士休要惊慌,我二盟大军已到此,只为斩秦齐二贼与马下,割其头颅为我军祭旗。我等与贵国素为友好,见此机会,必定不能让秦人得势,便当于晋国帮帮场子!三军将士们,随我杀将过去!”
霎时间,血肉横飞。秦齐两国守军被打的四分五裂,层层败退。见此状,弑神副帮主收拾残部抄小路迅速回撤齐军主力所在部。齐军戌卫官,此时也趁乱逃走。
楚、越二路大军,在一顿厮杀后,颇显得意,小胜后即撤军至西南方,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这边,秦军残余部队抓回了戌卫官,令他拿出密匙,打开捷径机关,静待秦齐援兵。此时的西寨再一次落入秦齐之手。
晋国都城之内,喊杀声减弱。国王骚男小紫与身边的御林卫队众将此时已变成了“血人”,也不知是自己的血还是敌人飞溅到身上的血。骚男斜握宝兵刃三宝七星雷震斧,立于中军帐前,虎口仍微微颤抖。此时的秦齐联军由于西寨之乱,在寨内以不足百人。晋楚越联军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将晋国大旗插于阵地前沿。
大司马圣战急速吩咐各部迅速报告人员损失,抢救伤员,增加补给,埋锅造饭。经过半日的厮杀,晋军早已人困马乏,士兵们纷纷歪倒一地,眼睛稍闭便能睡去。但战事正酣,那容得半刻的休息。强挣扎着让自己保持清醒,等待秦齐联军的第五次冲锋。
不过多时,探马来报,秦齐联军已顺西寨密道,直插大将军王驻地,现已于当地交锋。骚男大惊失色,立即扔掉充饥的御用驴肉火烧,翻身上马,大吼一声:“晋盟官军,跟我走!”晋军主力便杀奔大将军王驻地而去。
晋楚越大军拍马赶到王之驻地,便杀入阵中。五国人马搅在一起,顿时杀的是昏天暗地,血流成河。后面的士兵都是踩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继续前进。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怎奈此地是晋之要害,重中之重,晋盟少时便略占上风,把敌人逼至西寨楼梯之上。秦齐官员带领本部人马负隅顽抗之时,忽闻晋国南门杀声震地,众人回头观看,又一奇观!齐军突破晋国防守最为薄弱的南门直朝大将军王杀将而来,似要与秦军来个联合包抄,把晋军困入此处。
但见那齐国领兵大元帅血色丿人才,骑着宝蓝神驹,煞神般冲在最前面,逢人便砍,好不畅快。正待他得意忘形之际,一支冷箭飞来,直刺进他的腰部,翻身落马,捂着伤口满地打滚。齐军小兵见状迅速把大将军转移至后方,前方继续由副将坏指挥战斗。
以上就是关于太平天国争霸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