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十大排名(天文学十大排名人物)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天文学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天文学家是:张衡,祖冲之,石申,郭守敬。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 ,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二、太阳系前十大卫星:第九名体积有地球1/600,水量与地球几乎相等
提起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有些爱好天文的人甚至可以 由近到远、由远到近地把八个行星的名字背下来,或者按照行星的大小来排名。
可以说八大行星的排名都被人类“玩腻了”。 那么,如果问 太阳系十大卫星 呢?相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逼的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太阳系的卫星们!
卫星原本指的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后来人类朝太空发射的飞行器也叫做卫星, 为了区分,那些天体们被称为天然卫星,人类发射的叫做 人造卫星 。 如果要按照等级来说的话, 太阳系最高等级是 太阳 ,其次是行星,接下来就是卫星。
太阳系只有两个行星没有自己的卫星,一个是 水星 ,另一个是 金星 ,从地球开始,后面的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其中 土星 的卫星最多,有82颗。 在这之前, 最高纪录是 木星 的79颗 。另外 天王星 和 海王星 也分别有27颗和14颗卫星,加上 地球 的独苗苗卫星 月球 以及 火星 的两颗, 太阳系已知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200颗。
很多人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来形容行星和卫星,其实从二者的诞生来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以我们地球的卫星月球为例,一开始天文学家也认为它是地球“生”的,甚至还找到了“证据”——太平洋的体积。
后来人类登上了 月球 ,采集了月球的土壤和岩石,发现与地球并不相同。原来一切都是美丽的巧合, 只能说地球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太平洋的体积只不过是刚好与月球相近罢了。
一般认为,天然卫星的来源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行星自身被撞击,一部分被砸出来混合着撞击天体形成的 ,如月球;另一种是行星质量太大,将一些小行星俘获进入自己的轨道,比如 木星 的大部分卫星。
卫星的形状不一定是球体,比如木星和 土星 的大部分卫星就是形状不规则的大岩石 。并且卫星的大小相差也很大,有些卫星的体积甚至能超过太阳系的某些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我们很熟悉了,但要说太阳系的十大卫星,大部分人还是很陌生, 毕竟大家最熟悉的卫星估计就只有我们的月球了。 如果光看体积大小的话,排名第一的是 木卫三 ,直径有5262公里,比行星水星还要大,然而它的质量大约只有水星的一半。
因为水星是实打实的岩石星球,而木卫三上面,岩石只是一部分, 因为离太阳太远,上面的气体、液体都呈现固态,所以让整个卫星看起来很大。 排名第二的卫星是 土卫六 ,它只比木卫三小一点点,直径5150公里,同样比水星大但质量远不如水星。
这是因为土卫六“水分”太大, 这也是太阳系唯一拥有厚重大气层的卫星,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和地球一样是氮气。 而且土卫六表面的地貌和地球十分相似,有河流湖泊,高山峡谷。 然而塑造这些地貌的不是水,而是上面的液态甲烷 。
从第三名 木卫四 开始,体积逐渐等于或者小于水星了 ,紧随其后的是 木卫一 ,这颗卫星从拍摄到的照片看,像发霉了一样。实际上是 木卫一 表面遍布火山和熔岩, 那些像发霉的“霉点”其实是火山口 。同时木卫一还是一个火山运动频繁的卫星, 所以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自己的外貌,以至于陨石撞击的坑都留不住 。
我们的 月球 排在十大卫星的 第五位 , 第六到第八位 分别是 木卫二 、 海卫一 和 天卫三 , 排名第九的是 土卫五 , 第十名是 天卫四 。 这其中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木卫二和土卫五。前者是因为可能存在孕育生命的海洋,后者则是一颗小小的卫星上,有着与地球差不多的水资源储量。
土卫五 是土星那82颗卫星里平平无奇的一颗,就大小来说它比不上同属土星轨道的 土卫六 。 它的半径只有764公里,体积是地球的1/600,质量上就差得更远了。 可就是这么一颗小卫星,有75%都是水。
经过天文学家的计算, 土卫五上的水的体积大约为13.76亿立方千米 ,而地球上所有形态的 水的总体积 估值为13.8亿立方千米,土卫五的水总量与地球几乎相等。
因为 土卫五 距离太阳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它上面的水呈现固态,就算是太阳照射到的一面表面温度也有 零下174度 ,而卫星的表面温度常年在 零下200度 左右, 它是一颗名副其实的 冰冻星球 。由于上面的水都是固态,所以不敢妄下结论它是否存在生命或者孕育生命的条件。
天文学家通过 卡西尼探测器 观察了土星以及其卫星,其中就包括了土卫五。 从返回的照片看,土卫五竟然有自己的光环。我们知道土星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它的光环, 光环里面主要成分是冰、尘埃颗粒以及少量气体 ,因为反射了太阳的光而呈现美丽的颜色。 土卫五的光环 虽然没有自己围绕的土星明亮,主要的成分也就是水蒸气混合着一些冰颗粒。
起初天文学家以为这是土卫五自己形成的,毕竟它本身就是一颗冰冻星球,出现这种情况也能解释。然而经过天文学家的仔细研究, 这些光环的形成竟然是因为 彗星 撞击土星,造成了很多碎片,飘到土卫五附近的 。土卫五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同步,大约为4.5天, 因此它和土星出现潮汐锁定,永远只有一个面朝向土星。
人类之所以对于土卫五寄予厚望,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它上面的水。要知道水对于整个地球的重要性,生命起源与水中,即使经历了30多亿年的进化,现在也不能离开水生活。 而地球的水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可饮用的海水,所以人类急需淡水。 不管是为了今后的生存还是未来的 太空移民 , 每一颗有水的天体都是人类不愿意放过的对象。
人类已经确定八大行星里面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但是却不能肯定太阳系这200多颗卫星不存在生命。 这其中木卫二存在生命的呼声最高,它在十大卫星里排名第六,比土卫五要大一点。 天文学家推断, 木卫二 的表面被冰覆盖,但是在冰层之下存在着海洋。
地球的生命就是诞生在那片远古的海洋之中,木卫二的海洋里极有可能有生命形态。 更让天文学家兴奋的是,木卫二稀薄的大气层里,居然有氧气。
因为土卫二与太阳的距离比土卫五要近很多,所以到达它表面的太阳能量远高过土卫五, 这导致 土卫二 的表面发生了少许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逃逸到卫星上空。
我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研究别的恒星的卫星? 这是因为人类知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地球,前往别的星球居住 ,如果能够离开整个太阳系自然是好事,可如果那天到来的时候,人类依旧没有能力离开太阳系呢? 因此在 太阳系 找好后路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
大家都在说移民火星,可是火星的环境其实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最重要的一点是 火星 没有足够人类使用的液态水,它的水只存在于两极之中,在夏季就会消散殆尽。
并且 太阳的寿命 也是有限的,人类估算的它还有大约50亿年的寿命,可谁能确定太阳不会提前进入自己的红巨星时期呢? 膨胀的太阳甚至会延伸到火星的轨道附近,届时整个木星的以及它的卫星都会接收到从来未曾有过的能量。
木卫二、土卫五等卫星上的冰会熔化,形成一片海洋,加上太阳此时传递的热量。 比起火星,可能那个时候的一些卫星更适合人类居住。 虽然太阳系这200多颗卫星中,大部分都是光秃秃的岩石,但也不乏惊喜。
从距离我们最近的 月球 ,到距我们上亿公里的土卫五,人类 探索 的脚步不会停下, 至少太阳系里还有很多秘密需要我们发现。
三、太阳系行星排行榜?
1、木星 Jupiter:
直径: 142,984 千米 (赤道)
质量: 1.900e27 千克
2、土星 Saturn:
直径: 120,536 千米 (赤道)
质量: 5.68e26 千克
3、天王星 Uranu:
直径: 51,118 千米(赤道)
质量: 8.683e25 千克
4、海王星 Neptune:
直径: 49,532 千米(赤道)
质量: 1.0247e26 千克
5、地球 Earth:
直径: 12,756.3 千米
质量: 5.9736e24 千克
6、金星 Venu:
直径: 12,103.6 千米
质量: 4.869e24 千克
7、火星 Mar:
直径: 6,794 千米
质量: 6.4219e23 千克
8、水星 Mercury:
直径: 4,880 千米
质量: 3.30e23 千克
9、冥王星 Pluto:
直径: 2274 千米
质量: 1.27e22 千克
扩展资料:
被降级的行星——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之后,经过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只剩下八颗行星。“九大行星”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不过有失亦有得,冥王星的戏剧性命运又为它在语言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冥王星的“降级”引发了全美人民对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词含义的"Pluto"(冥王星)一词被语言学家们赋予了动词含义,用来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级或贬值”。而"Pluto"的过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级、被贬”的含义。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级了”;而"American Dollars are plutoed"则可表示“美元在贬值”。
在2006年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冥王星被正式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并被归入矮行星之列。从那时起,冥王星便被认为是柯伊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之一。
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认为,冥王星被不正确地“降低了地位”。其声明中指出,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只有4%的天文学家投票赞成将冥王星“降级”。因此,冥王星事实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冥王星于193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划入行星之列,是因为人们最初曾误认为其尺寸与地球相当。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一个,而且比那八颗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径仅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卫星还小。它的轨道也非常特别,与其它八颗行星运转的轨道有一个角度。
尤其是在2003年发现“齐娜”(Xena)后,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进一步的动摇。“齐娜”的直径约为3000公里,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和太阳间距离的3倍,绕行太阳一周得花560年。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它,并将其编号为UB313。经过两年的观察,他们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这一发现,并引起太阳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热烈讨论。
冥王星(读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九大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太阳系
四、这10大天文学突破,你知道几个?
科学的进步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知识和数据的日积月累。在天文学领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精确地测量恒星的距离、质量、光度、温度和光谱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积累过程。
第二种是”突破“,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些都是重大的范式转移。例如,在15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地球便是宇宙的中心。但到了17世纪,太阳成了宇宙的中心(尽管这个想法也没能维持多久)。
1
银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吗?至少在100年前,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到了1923年, 哈勃 (Edwin Hubble)使用胡克望远镜发现了M31(仙女座星系)中的一颗 造父变星 ,一切都改变了。基于另一名天文学家 勒维特 (Henrietta Leavitt)的工作,哈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M31距离我们90万光年,远在银河系之外!自此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银河系并非独一无二,宇宙中包含了大量的星系,这是天文学突破和范式转移的一个绝妙例子。今天的天文观测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星系数量并不是几万、几十亿或几千亿,而是高达两万亿个!从一到万亿,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2
爱因斯坦 曾一度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1929年,哈勃运用胡克望远镜共测量了46个星系的距离和速度。他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像,结果显示: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且斜率为500km/s/Mpc(这个值被称为哈勃常数)。换句话说, 哈勃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而且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是多么惊人的发现啊,而且一个膨胀的宇宙也暗示着在遥远的过去,宇宙有一个开端。
哈勃常数非常重要,它可以被用来计算宇宙的年龄。最初的估计偏离得有些离谱——宇宙的年龄比地球还要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宇宙学家得到了越来越精确的数值。现在,哈勃常数被确定在70km/s/Mpc左右,宇宙的年龄为138亿年。(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宇宙学家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的哈勃常数并不一致!详见:《宇宙学危机:无法统一的哈勃常数!》)
到了1998年,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导致加速膨胀的幕后推手被称为” 暗能量 “,但没有人知道暗能量的真面目。
3
上个世纪初,我们对恒星的认识依然是非常匮乏的。当时,天文学家意识到恒星都很老,它们的年龄甚至超过了10亿年,在它们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非常明亮的。但天文学家并不知道,恒星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 质能等价 理论(E = mc²)触发了一场革命。
爱丁顿 (Arthur Eddington)爵士是最早认识到恒星是全部由气体组成的人之一,他还意识到,恒星的稳定性是 向内的引力 与 向外的气体和辐射产生的压力 相抗衡的结果。爱丁顿据此推导出了恒星的 质量-光度关系 ,这对于理解恒星演化至关重要。
1926年,爱丁顿指出,太阳中心的气体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0多倍,这个区域的温度超过10⁷开尔文。恒星内部的温度是如此之高,核反应的速率将达到不可忽略的程度。然而,到底是哪种形式的质量被摧毁并转化成能量呢?
在1920年, 阿斯顿 (Francis Aston)正在使用自己发明的质谱仪测量一些原子和同位素的质量。他发现,四个氢原子比一个氦原子要重。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表明氢和氦是组成恒星的主要成分。
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解决了恒星的能量生成问题,接下来必须有人确切地证明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个人就是贝特(Hans Bethe)。1939年,贝特提出了 碳氮氧 (CNO)循环,之后他又提出了 质子-质子循环 。这些过程都极其缓慢,因而恒星会在主序阶段停留漫长的时间,缓慢且温和地将氢转化为氦。在此期间,它们的光度变化非常微弱。
恒星能量来源的机制最终引导天文学家从总体上解决了恒星演化问题,这个过程整整花了35年时间。
4
在恒星能量机制被搞清楚之前,天文学家意识到绝大多数恒星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即所谓的” 矮星 “和” 巨星 “。
1911年, 赫茨普龙 (Ejnar Hertzsprung)绘制了恒星的视星等与光谱类型的关系,这些恒星来自昴星团与毕宿星团等疏散星团。1914年, 罗素 ( Henry Norris Russell)充分利用最新的视差数据,绘制了恒星的绝对星等与光谱类型的关系。赫茨普龙和罗素绘制的图表如今被称为赫茨普龙-罗素图,简称 赫罗图 。
赫茨普龙和罗素都发现存在两种主要的恒星类型:一种是更为常见的矮星,这些太阳大小的恒星占据了图表中的“主序带”,被称为主序星,主序星的光度大约与温度的6.7次方成正比;另一种是不那么常见的巨星,它们的绝对星等约为0。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恒星类被添加进图表当中。一种是地球大小的黯淡的 白矮星 ,它们的绝对星等在10到14之间,光谱类型大约是B型和A型。另一种是更为罕见的 超巨星 ,它们是质量最大且最明亮的恒星,绝对星等在-5到-8之间。
5
在1900年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恒星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组成。从1925年以来,天文学家开始意识到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范式转移。
佩恩 (Cecelia Payne)是这场科学变革的先锋。1925年,在她那篇著名的博士论文《恒星大气》中,佩恩运用了物理学家萨哈(Meghnad Saha)在1920年推导出的方程,将光谱线强度转换为原子数,并最终提出恒星主要由氢和氦这两种元素组成。
这个领域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认识到恒星主要有两种组成类型:富金属的第一星族和贫金属的第二星族。这是 巴德 (Walter Baade)在1943年发现的。
第三个突破是解释恒星为什么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以及这种化学组成如何随时间变化。有两项成果推动了这个突破:第一项成果解释了宇宙大爆炸后氢氦混合物的初始比例为75% : 25%;第二项成果来自于伯比奇夫妇(Margaret Burbidge 和Geoffrey Burbidge)、 福勒 (William Fowler)和 霍伊尔 (Fred Hoyle)四人的工作,他们解释了将氢转化为氦的核合成过程,并扩展到了碳、氧、硅、硫、氩、钙直到铁等重元素的生成;随后这四位科学家还证明,超新星爆发时的快中子捕获过程创造了比铁重的元素,从而将恒星的组成进一步扩展到金、铂和铀等元素。
6
宇宙中有什么?太阳、行星、彗星、恒星、银河系……在上个世纪初,我们所知道就只有这些很普通的天体。但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些更加极端的天体?有的。
当恒星耗尽自身的燃料时,就会出现奇异的天体。低质量的恒星会演化为地球大小的白矮星,白矮星依靠内部的 电子简并压 与 引力 相抗衡。1930年, 钱德拉塞卡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计算出了白矮星的质量不会超过1.4个太阳质量。一旦恒星的质量超过这个值,恒星就会进一步坍缩成为 中子星 。1933年,巴德和兹威基(Fritz Zwicky)预言许多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到了1967年,伯奈尔(Jocelyn Bell-Burnell)通过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第一颗脉冲星的信号(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最后,那些质量超过3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将进一步坍缩形成最极端的天体—— 黑洞 。
还有一种奇异的存在是类星体。1963年,施密特(Maarten Schmidt)探测到了一个强烈的射电源——类星体3C 273,它的红移高达0.158,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视星等为13的明亮恒星以16.6%的光速远离地球。最后天文学家发现,类星体实际上是星系中央的活动星系核,包含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在黑洞的周围是一个 吸积盘 ,并且会释放出 相对论性喷流 。
除了类星体外,活动星系核包含了大量的子类,包括低电离星系核、塞弗特星系核、耀变体、射电星系等。
7
1964年, 彭齐亚斯 (Arno Penzias)和 威尔逊 (Robert Wilson)试图用喇叭型天线找到从通信卫星上反射回的射电波时,他们接收到了无法解释的一些噪音。当他们排除了一切可能性后(包括清理了鸟粪和移走了鸟巢),最终发现这是一些理论学家苦苦寻找的 宇宙微波背景 (CMB)——这是 大爆炸 遗留下的热辐射。
1949年,霍伊尔做客BBC的时候提到了”大爆炸“一词,用来描述宇宙有一个开端、且一直在膨胀的想法。当然,霍伊尔本身拥护的是另一个理论—— 稳恒态理论 。稳恒态理论曾是大爆炸理论的竞争理论,但当宇宙微波背景被发现后,它也因此失去了立场。
如今,随着望远镜的不断升级,科学家能够以更高的精确度测量宇宙微波背景,并可以从中计算出 宇宙的年龄、组成、膨胀率 等信息。
8
宇宙的大部分似乎都是由我们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那些“发光”的可见物质只占总量的5%。早在1937年,兹威基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研究了后发星系团后发现,星系团中所包含的物质总质量是可见物质质量总和的400倍。
到了上世纪70年代, 鲁宾 (Vera Rubin)发现,在距离星系中心越远的地方,星系的旋转速度曲线并不会降低。而此前人们都认为,星系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核心区域,星系中物体的旋转速度应该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慢,就像太阳系中那样,边缘物体的旋转速度比中心天体的慢一些。这个矛盾揭示出,星系中存在缺失的质量,这就是包裹着星系并延伸到星系边缘以外的 暗物质晕 。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暗物质究竟是什么。
9
100年前,我们只知道一个行星系统——我们居住的太阳系。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某些邻近恒星的轨迹的轻微摇摆暗示着,在它们周围应该也有行星的存在。
但直到20世纪末(更精确的说是9935天以前),天文学家才确认了第一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自那之后,科学家通过不同的手段,确认发现了超过3700颗的系外行星。这些系外行星按照6种质量(大小)和3种温度被分类为18个类别。
除了研究这些系外行星的性质之外,科学家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些不同的世界中找到生命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10
我们无法“看到”恒星的内部。我们对太阳光球层的视野可以延伸到大约500公里的深度,但相比于太阳大约70万公里的半径,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恒星内部一直是理论天文物理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
但过去几十年里出现了两个突破。第一个来自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1930年,泡利(Wolfgang Pauli )首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但等待了25年的时间才被验证。这是因为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作用,因此非常难以探测到。
在太阳和其他恒星内部的一系列核反应将氢转化为氦,同时产生中微子。每秒钟,有数万亿的中微子在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却毫无察觉,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实。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是第一个敢于尝试证明太阳中微子存在物理学家,他在霍姆斯特克金矿中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中微子探测器。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成功的捕捉到了2000个太阳中微子,并因此证明了太阳的能量来源于聚变。
第二个突破来自于日震学,这是一门利用太阳表面声波和声震荡来研究太阳内部的物质特性和运动特征的学科,类似于从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行为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
以上就是关于天文学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