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子的性格特征(古代公子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27 05:52:5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50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公子的性格特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战国四公子的为人,性格分别怎样?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战国四公子性格
分两段{一}
信陵君:魏无忌
风流倜傥者,即有才干且言行卓异不受世俗礼节所拘。在战国末年的中国大地上,便涌现出四大风流倜傥的人物——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和魏之信陵君,史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均以“养士”著称,食客过千,贵为国相或上将军,逞一时之英豪。依据《史记》、《资治通鉴》所载,我们不妨看看这“战国四公子”究竟如何风流倜傥?
平原君:为跛足邻居斩宠妾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曾经三次罢相,又三次复位,可谓“三落三起”。
平原君府上与普通百姓家相邻。一次,平原君宠爱的一个侍妾看见邻居家的跛腿者,正一瘸一拐地走路,便禁不住失声嘲笑。第二天,跛足邻居到平原君府上,对平原君说:“小民听说殿下礼贤下士,许多门客不远千里来投奔您,皆因您以贤士为重,以妻妾为轻。小民不幸患有腿疾,而您的侍妾见后竟然嘲笑于我。小民希望得到嘲笑我那个侍妾的人头。”平原君笑着回答说:“可以!”跛脚人走后,平原君便拿他取笑道:“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因一笑让我杀掉侍妾,这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他一直没杀自己侍妾的念头。
一年多后,平原君府上的门客悄悄地走掉一多半。平原君非常不解地责怪道:“我赵胜对待门客从未有失礼之处,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弃我而去呢?”当时有一门客禀报说:“由于殿下您不肯杀掉那个嘲笑跛足者的侍妾,故此大家认为您重色轻友,便弃您而去。”平原君就忍痛割爱,杀掉了那个侍妾,又亲自到跛脚人家里去赔礼道歉。此后,那些走了的宾客便都悄悄地回来了。
春申君:敢送楚王“绿帽子”
春申君黄歇的门客最高峰时达3000多人,居“战国四公子”之首。当时,楚考烈王无儿子,春申君便找来许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楚王,但她们仍未能为楚王生下一子半崽。后有赵国的李园带着美貌的妹妹准备献给楚王,可听说楚王不能生儿子,便担心来日妹妹必定失宠。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设法做了春申君的舍人。不久,李园告假回赵探亲,故意超假才归。春申君问其原因,李园便谎称“齐国国君闻知家妹国色天香,使人来家中求娶,因此误了归期。”春申君一听就动了心,急忙问:“齐王下聘礼订婚没有?”李园说:“还没呢!”进而顺水推舟,让春申君纳妹妹为妾。
不久,李园妹怀上身孕,李园便让她去劝导春申君:“楚王宠幸你胜过自己的兄弟,如今你为楚相二十多年,楚王却无子。若楚王一死,即位的只能是他的兄弟,到那时你不仅难保现在的地位,而且可能遭杀身之祸。妾怀身孕尚无人知晓,倒不如由您将我献给楚王,若有幸生下个儿子,那就是您儿子继承王位了,届时这楚国全是您的了。”春申君觉得有道理,便将李园妹举荐给楚王,楚王即把她纳入宫中,十分宠幸。之后,李园妹果真生下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妹自然做了王后,身为国舅的李园随之地位显赫,当政主事。
春申君敢送楚王“绿帽子”,但最终却为急于取而代之的李园所杀,结束了其在楚国25年的令尹(国相)生涯。上海简称“申”,便是为记念这位最早开发上海的春申君。
孟尝君:从弃儿到三国宰相
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其父田婴令其母弃之不养。但其母偷偷地把田文养大了。更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曾经的“弃儿”不仅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而且最终门客三千,先后任齐国、秦国、魏国三国的宰相。
公元前299年,齐王派孟尝君到秦国,久闻孟尝君贤能的秦昭王,马上任命他为秦国宰相。后来有人劝谏秦王道:“孟尝君贤能不假,但他毕竟是齐王的同宗,现任秦国宰相,谋事必先替齐国着想,这对秦国很危险。”秦昭王便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将其囚禁,图谋杀掉他。孟尝君的一门客化装成狗盗得那件狐白裘贿赂昭王宠妾,宠妾向昭王说情释放了孟尝君。待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反悔派兵追赶。孟尝群的另一门客便装鸡叫,诱使提前开关门而逃离。这便是“鸡鸣狗盗”的故事。
齐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齐后,齐王即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几年之后,有人向齐王打小报告说“孟尝君将谋反”。齐王便开始猜疑孟尝君。孟尝君只得出逃。后查清孟尝君并无谋反之心,齐王便召回孟尝君。孟推托有病辞官。之后,齐王灭掉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以绝后患。孟尝君闻知后心生恐惧,便跑到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联合秦国、赵国,帮助燕国击败齐国。
信陵君:胆敢窃兵符而救赵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嫠王的异母之弟。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便向魏安厘王与魏无忌求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即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让晋鄙领军在邺扎营驻防,隔岸观火。魏无忌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但魏安厘王惧怕强秦,不予采纳。魏无忌的门客侯赢秘密献策,让魏无忌通过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盗出兵符。魏无忌带着兵符到邺,假传魏安厘王让他代替晋鄙领兵,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愿交出兵权。魏无忌的门客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于是魏无忌从晋鄙的军队中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此时,楚国的春申君也领兵救援,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邯郸大捷后,魏无忌料定魏安厘王不会原谅自己,便客居赵国十年。直至公元前247年,恢复元气的秦国大举进攻魏国,魏安厘王便派使者请魏无忌回国,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统帅全国军队。魏无忌派使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纷纷派兵救魏。于是,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乘胜攻至函谷关。魏无忌声威大震。秦王深感魏无忌是秦国的劲敌,就派人持万斤黄金行贿晋鄙的旧门客,让他们在魏安厘王跟前造谣说魏无忌欲自立为王,魏安厘王信以为真,夺了魏无忌的兵权。魏无忌便推托有病不再上朝,终日以美女醇酒为伴,四年后即郁郁而终。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信陵君死后,秦扫六国便势如破竹。
{二}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414a0100a3sf.html
什么人能称为公子?
什么人能称为公子:周王朝将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齐是姜子牙的后代,当时被封为公,所以被称为“齐公”。晋国、鲁国等都是如此。郑州的旧村被称为“郑伯”,如《郑伯克段于鄢》。楚吲的旧砖被称为“楚子”。这些称呼都是根据他们的爵位而定的。——开始,只有“公”的儿子才能称为“公子”,后来所有诸侯的儿子都被称为公子了。也有诸侯的女儿被称为公子的。《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此处的“公子”即指女公子。逐渐地,“公子”被用来称呼豪门贵族的子弟,也作为对别人儿子的尊称。周朝时,诸侯的儿子凡是没有做成国君的,就一直被称为公子,而不管年龄大小。后世将一般人称为公子,则主要指年轻人。
中国古代男人性格如何?有什么特点?
比较豪放,有英雄气概,特别崇拜英雄好汉,大将军。古代儿女情长的比较少,当然了,婚姻也只是走形式而已,古人很多谈这个,一切都是以国家为重,特别讲究礼制,讲究仁义,忠勇等,以报国战死沙场为荣,其实很多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公子的性格特征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3专升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3专升本招生简章)